English / 中文

区校实践 首页 > 区校实践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解读

来源: 时间:2018-09-10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解读

 

2018-06-08 来源:教育部

 

引用网址: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201806/t20180607_338743.html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情况介绍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雷朝滋

  下面,我就《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向各位做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文件制定的简要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工智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2017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教育部立即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26所高校30多位专家,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情况进行集中研讨,并听取潘云鹤、吴建平、陈杰等院士的建议;同时,部内有关司局多次就相关事项进行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并由部内12个司局共同会签后,印发了《行动计划》。可以说,《行动计划》是一份汇集各类政策措施,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以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重点明确三个阶段目标: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三,《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条重点任务和三个细化专栏,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

  一是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高校科学研究成绩辉煌,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到、五个60%和两个80%”两个不到R&D人员占全国不到10%R&D经费占全国不到8%五个60%”指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60%以上包括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在内的重大科研任务,建设60%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占60%以上;两个80%”指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别占全国80%以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人工智能是核心推动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谋划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进入新时代、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高校要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已有成绩和优势,进一步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对此,《行动计划》提出要将重点集中到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方向,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批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尽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二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建立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更需要系统谋划部署、更需要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为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从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重点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鼓励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等任务。

  为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行动计划》部署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三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民需求深度融合、为改善民生提供新途径,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特别要推动智能教育发展,发挥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校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终身在线学习中的作用。同时,为支持高校服务地方区域发展,《行动计划》部署加强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和地方合作,支持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加速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第四,《行动计划》的政策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行动计划》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组织实施。教育部有关司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三是加大引导培育。通过教育部科学事业费,加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引导高校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有效经验进行宣传,做好舆论引导。

  第五,近期重点工作

  《行动计划》印发后,教育部和有关高校深入推进落实并取得积极进展: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系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

  二是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种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立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积极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

  三是高校要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探索力度。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同时,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能力 支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答记者问

2018-06-08 来源:教育部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工智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2017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同时,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谋划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教育部及时出台《行动计划》,旨在引导高校主动深化改革、加大探索力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发挥科研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构筑持续创新发展的优势,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推动我国占据人工智能科技制高点。

  二、《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行动计划》明确了三个阶段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行动计划》提出了哪些原则性要求?

  《行动计划》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强化科学研究和服务产业需求统筹部署,提出四个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引领摆在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位置,准确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进一步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把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二是坚持科教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互融合;发挥科研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构筑持续创新发展的优势。

  三是坚持服务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与区域的转化应用,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

  四是坚持军民融合。准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和发展重点,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学科综合的特点,主动融入国家军民融合体系,不断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四、《行动计划》针对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哪些重点任务?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多媒体、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为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已有成绩和优势,进一步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重点部署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并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推进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计算、深度推理、群智计算、混合智能、无人系统、虚拟现实、自然语言理解、智能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在核心算法和数据、硬件基础上,以提升跨媒体推理能力、群智智能分析能力、混合智能增强能力、自主运动体执行能力、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构建算法和芯片协同、软件和硬件协同、终端和云端协同的人工智能标准化、开源化和成熟化的服务支撑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加快建设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以交叉前沿突破和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各类国家级创新基地培育。

  三是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高校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支持高校组建一批人工智能、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群体;支持高校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大力培养引进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

  四是加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力度。支持高校新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111引智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培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学者参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行动计划》如何提高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

  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是学科建设方面。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二是专业建设方面。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三是教材建设方面。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中支持人工智能领域来华留学人才培养,为沿线国家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鼓励和支持国内学生赴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国家留学,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留学的支持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六、《行动计划》在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方面有哪些部署?

  一是推动重点领域应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应用示范;加强与有关行业部门的合作,推动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制造、农林、金融、安全、国防等领域形成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型企业,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示范区。重点推动智能教育发展,发挥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学校治理方式变革、终身在线学习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支持地方和区域创新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国家重大部署,加强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和地方合作,支持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加速地方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七、怎样确保各项工作要求的落实?

  为确保《行动计划》的落实,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教育部加强支持和引导。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加大引导培育,通过教育部科学事业费,加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引导高校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方式加强对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二是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主动加大探索和支持力度。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探索力度,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交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及时总结报送本校或本地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理论技术新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

立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着力营造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生态

2018-06-08 来源: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 潘云鹤

  一、《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发布意义重大

  国务院于20177月向全社会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给出了中国在未来15年分三步走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图。来自院校、研究院所、企业的共219位院士和专家(正高级)参与了规划的编写。

  201711月,科技部宣布全面启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了有序推动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的实施,科技部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项目专家委员会)。

  各地政府积极行动起来,遵循国家规划,发布了本地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实施计划。如20171114日,上海市发布了《上海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124日浙江省政府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710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网信办等发起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联合国内优势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等共同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今年4月,教育部也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今天又召开新闻发布会。于是,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等正在形成各具特色、衔接有序、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的中国生态。

  二、一定要切实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因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重大战略,用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重塑发展新优势。人工智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并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对我国而言,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于两股巨大机遇浪潮的交汇,即工业化、城镇化、绿色化”+“智能化,从而创造出大量以智力竞争为特点的产业新天地,发展出智能城市、智能制造、智能经济、智能交通、智能科技等等,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跃升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对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将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包括基于大数据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学习、终身学习等。人工智能将推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从而加速推动学生培养、课本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管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教育部和工程院即将开展智能教育领域的咨询项目,对未来教育范式变革提供咨询建议。

  三、扎扎实实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出后,一些高校陆续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交叉人才和应用人才培养搭建舞台,切实应对经济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

  众所周知,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因此,我国高校要把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放在基础地位,把人工智能综合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从而把我国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8-06-08 来源: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吴朝晖

  我主要从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创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重点等三部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第一,关于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5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分别从国家战略层面和高等教育层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

  从需求侧来看,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构建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从供给侧来看,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可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一流的人工智能学科、培育高端的人工智能人才、形成优质的人工智能成果,不断服务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需要,从而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更有力的创新支撑。

  第二,关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我们在1978年就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1981年创建了人工智能研究所。经过近40年的发展,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与创新性成果,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

  一是形成了坚实有力的学科发展基础。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被评为A+学科。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数据统计,我校计算机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在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处于前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依靠。

  二是凝练了鲜明独特的学科发展方向。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发展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前列水平,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如2012年,浙江大学获得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AAAI最佳论文,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评的最佳论文。

  三是确立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方式。作为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复建设,并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赛博(CYBER)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紧密协作,充分汇聚计算机、统计、数学、医学、人文社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力量,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转型和实力提升,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会聚、共生共享的创新网络布局。

  四是完善了校企协同的学科发展模式。浙江大学注重发挥人工智能领域优质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网易、地平线等领军企业联手,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不断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医疗、智能金融、智能司法、智慧教育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实现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社会创新需求的有效贯通。

  五是贡献了战略规划的学科发展成果。浙江大学积极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认真组织潘云鹤、陈纯、孙优贤、李兰娟、庄越挺、吴飞、杨仕贵等院士和专家,参与编制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受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还协助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吴飞、张剑平、尹建伟等3名教授成为编制组专家成员。同时,我校潘云鹤院士受聘为新一代人工智能(AI2.0)规划建议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项目专家委员会)组长,持续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性决策咨询意见。

  第三,关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重点

  在浙江大学加快进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征程中,人工智能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下一阶段,我们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学科生态。浙江大学将推动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互动融合,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与教育学、医学、法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交叉会聚,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与发展生态。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前沿研究。浙江大学将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人机协同智能等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力争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加速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三是打通创新发展链条,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转化。浙江大学将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特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实体产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制造、农林、金融、安全等方面的转移转化,实现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效果。

以上是浙江大学有关人工智能的简要介绍。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浙江大学一起努力,共同推进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也希望广大媒体朋友们多多关心和支持我校的人工智能发展。

 

军民融合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

2018-06-08 来源: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 尤政

  当前,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也是当前发展最迅速的技术领域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乃至颠覆性的影响。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

  清华大学是最早系统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1978年计算机系就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并招收第一批人工智能硕士生。清华大学拥有包括1990年成立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能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多个人工智能研究基地,和多个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在服务人工智能强国战略上责无旁贷。

  清华大学努力将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创新强国战略以及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育部支持下,加快了军民融合智能化的研究,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超越,服务于人工智能强国战略。清华大学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理念,坚持以创新的基础研究为推动,以国防需求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主要指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学科核心基础问题的研究,是我们能与国际顶尖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比肩的关键。清华大学从两个角度切入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研究。第一个角度是从脑科学为主切入,研究重点在于脑科学研究以及受脑启发的人工智能模型前瞻性探索。这方面布局不是侧重于支撑现实性人工智能主流应用,而是着眼未来应的主动布局。这类研究带有强烈的交叉学科性质。为此,清华去年成立了实体实验室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交叉研究。第二个角度是从计算切入,着重于针对目前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框架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的终极竞争力取决于上述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根据美国CSRankings (Computer Science Rankings)的官方数据,过去十年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论文的发表量已位居全球第二,表明清华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已经走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指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国防需求,研发关键应用技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军民融合。清华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学校与腾讯、搜狗公司已经开展了超过十年的战略合作,一大批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腾讯微信和搜狗搜索引擎系统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清华大学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还十分注重啃硬骨头,聚焦感知技术,支撑真正的智能系统。清华还成立了校级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发。

  清华还从体制机制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了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学校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导小组,出台了多个支持跨学科交叉的文件。如:跨院系的教师兼职制度,计算机系的教授可以在生命学院兼职;还出台了跨学科交叉学位评定制度,对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刚刚批准了法学院的计算法学工程硕士项目,也是学校人工智能与文科深度融合从而产生崭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的一个尝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看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在国内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更加重视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高校应该定下心来,坐人工智能这个热门领域内的冷板凳,敢于啃硬骨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强国。

 

 

 

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新模式

2018-06-08 来源:教育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李建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是中国雷达、信息论、密码学、电子对抗、微波天线等学科的发源地,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及计算机与智能科学技术两个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A+档,并列全国第一,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A类,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于今年4月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毫无疑问已成为国家战略之重点,而高校则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我校于2018527-28日联合主办了“2018国际人工智能院长论坛30余位IEEE Fellow及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20余家中外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参与了论坛,为学术界、企业界带来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近三十年的积淀。1990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网络研究中心,201711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突出三条主线,形成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

  一、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200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获批,开启了我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之路,确立起了国际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本硕博一体化贯通的培养模式给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全方位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2008年,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迄今为止全国人工智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与此同时,我校一直注重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近五年中,有百余名智能学科的本硕博生出国交流学习,智能学科教学团队90%以上教师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二、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了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要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同样始终坚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念。产学合作离不开载体、更离不开平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先后建立起3个国家级平台、9个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以及6个省部级创新团队。还与惠普、华为等企业合作建立了9个创新实验室,依托平台,从应用项目开发、应用性学术竞赛、创新项目研究三个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项目开发当中去实现练中学,让学生通过学术竞赛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加强学术交流实现赛中学,让学生主持创新项目研究、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实现研中学

  三、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师资队伍由IEEE Fellow、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焦李成教授带领,队伍中有多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等的获得者与入选者。这支队伍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近五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及教学成果一等奖。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类脑SAR系统、首套基于面阵CCD的光谱视频成像系统、首个人脸画像识别系统等重大应用平台。

  总之,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面实现教学2.0,并向教学3.0迈进的部署,以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战略布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优势,进一步确立智能感知用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多学科交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全融合、科技前沿与教学完全融合,培养适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