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职能部门 首页 > 职能部门

集智共研 精打磨砺 ——《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新突破》书稿审定会召开

供稿:学术资源部 时间:2025-11-21

      11月18日下午,《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新突破》书稿审定会在北京教育学院黄寺校区召开。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庞成立参加会议并讲话。学院原副院长、丛书原编委张彦春,学院原教授、特邀编辑李春山,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常雪鹰博士,科研处副处长王翠萍,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简作军等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孙衍明老师历时六载完成的书稿进行审核把关。会议由学术资源部主任谢文华主持。
      庞成立副院长在讲话中强调,“北京教育丛书”是首都基础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在新时期背景下,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守住、擦亮、用好”这一平台。
      他指出,一本好的教育著作应具备三大核心价值:一要立足前沿、引领发展,书稿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向,深刻体现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将“语文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学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二要扎根课堂、指导实践,内容必须“解渴”,真正服务于一线教学,书中提出的“新突破”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三要贴近教师、易于转化,语言表述应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让广大教师愿意读、读得懂、用得上,成为案头常备的专业助手。他要求丛书办与作者团队通力合作,精雕细琢,将本书打造为一部经得起实践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
      丰台区丛书联络员郝宏来老师介绍了丛书的策划、报送、写作以及书稿的形成过程。书稿作者孙衍明老师回顾了六年的撰写历程和主要框架结构,他表示,这部书稿是对自身三十余年课堂教学实践的系统梳理,更是在专业引领下不断精进的成长历程。
      简作军副院长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该书稿的实践价值,认为其体系完整、案例鲜活,对一线教学具有重要推广意义。他从学术规范性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补充近五年相关文献并整合作者已发表成果,以增强研究前沿性,同时建议在各章开头增设内容提要,方便读者把握内容脉络。
      在专家评审环节,各位专家以专业的眼光和严谨的态度,对书稿进行了深入剖析,既肯定了其核心价值,也提出了宝贵的“精修”意见。
      李春山教授指出书稿“素材丰富,内容具体新颖,基本符合教育丛书的宗旨”,强调其是作者自身教学经验的提炼,而非纯理论的堆砌。他特别回顾了与作者就书名中“突围”、“变革”到最终定为“新突破”的反复推敲过程,体现了编审工作的严谨与细致。
      张彦春编审高度评价了书稿的创新性,“放胆课”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和批判思维,“六结合”教育策略则突破了单一学科视角,符合核心素养目标。同时,也指出书稿在术语一致性上需进一步完善,概念需明确界定与统一,并建议加强理论深度,对实践经验进行更系统的理性升华。
      丛书办孙红丽编辑聚焦书稿的内在逻辑与结构优化。指出当前书稿在“实施背景”与“具体策略”等章节间的逻辑承转尚欠紧密,建议将散见于各处的新课标改革、中考方向等背景性内容进行系统提炼与整合,或设置独立绪论章,从而为后续教学创新点的阐述奠定坚实基础,增强学理说服力。
      常雪鹰副教授聚焦于教学内容的细节,建议书稿中的教材案例应与时俱进,替换已从教材中移除的篇目,改用新教材中的课文。还从自身古典文学专业视角出发,建议在诗歌、文言文及不同类型小说的教学策略上,应进行更精细化的文体分类与教学方法区分。
      王翠萍副处长肯定了书稿成功将一线教学中的鲜活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构建了清晰的“实践基础-教学突破-类型细分”框架,实现了从零散经验到指导性理论的升华。同时建议提升学术规范性:将口语化表述转为严谨的学术语言,并对引述观点规范标注参考文献。
      学术资源部刘文娜副主任在评审中指出,书稿体系完整、逻辑清晰,以教学突破为主线系统构建了阅读与写作教学创新体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同时,从编辑角度提出四点建议:精简冗余内容,明确学段标注,优化排版引用,增加实操工具,以进一步提升书稿质量。
      最后,书稿作者孙衍明老师作了表态发言,对专家们的审定表示意见认同,并表示会在专家和编辑的指导下,努力做好书稿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审定会后,丛书办将凝聚丰台区、书稿作者、学科编辑与专家三方合力,对书稿进行跟踪指导与协同打磨,确保书稿的高质量。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