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身边榜样
扶志扶智扶治 统领教育援青系统化 ——记对口支援青海先进个人王鸿杰

发布时间: 2021-04-27

编者按:
      近年来,学院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有的把抗击疫情写在教学一线,有的送教上门助力脱贫攻坚,有的带领支部成员共同成长,有的术有专攻立德树人;有的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余热生辉……他们是教育学院人守初心、担使命、奋力建功新时代的典型代表,他们用汗水和拼搏彰显了当代教育学院人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昂扬的精神状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学习党史教育往心里走往深里走,更好地以榜样为镜,推动一流教育学院建设,我们陆续推出“身边榜样”,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2016年7月,我院基础教育党建研究中心的王鸿杰同志作为第三批北京援青教育团队的领队,与其他8位教育援青干部人才一道飞抵高寒缺氧、深度贫困的青海玉树,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志智双扶”教育扶贫。
援青干部王鸿杰(中)与教育团队初到青海玉树
      次年年初,刚过正月十五,也是高原玉树氧气最为稀薄的时候,王鸿杰便早早飞回玉树。那天,下飞机时,他拎着行李箱走到舱门口,顿感天旋地转,差点晕倒。空乘人员赶忙让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糖水。直到全机所有乘客都下机后,王鸿杰才逐渐缓过来,慢慢走下飞机。三年间,类似这样的高原反应身体严重不适状况屡有发生,但王鸿杰十分乐观,他说:“援青事业必须苦干。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先苦后乐。”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王鸿杰和北京援青教育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援青誓言,并有效实现了援青定位上的研究需求与满足需求相结合、援青主体上的团队援建与个人帮扶相结合、援青对象上的重点地域与关键领域相结合、援青策略上的有限输血与无限造血相结合、援青贡献上的注重显绩与崇尚潜绩相结合。
      作为玉树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鸿杰自觉担负起“促进教育人才交往、推进教育智慧交流、增进教育文化交融”的教育援青使命,把教育精准扶贫当作自己分内事,立标杆、作示范,积极践行并大力倡导“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更扶治”的援青理念,创新提出并有序统领教育援青系统化品牌建设,团结带领团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人才智力支持、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异地教育统筹协调、京玉教育文化交融五大援建领域30余项“零”的突破,为助推玉树“由全省民族教育大州迈向全省民族教育强州”做出了有效努力和重要贡献,教育援青成为玉树脱贫攻坚的关键支点和突出亮点。
      三年间,王鸿杰带领的教育团队多次荣获玉树州委“援青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他本人也荣获“玉树州援青工作先进个人”“青海省对口支援青海先进个人”和“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援青干部王鸿杰(中右)调研指导北京玉树高中班工作
“借船出海”打造高原教育高地
      2019年7月,高考成绩放榜当日,一则消息轰动玉树全州:玉树学子俄金曲培和才仁东周分别以630分和587的高分,将青海省藏文科状元和藏理科状元收入囊中,全省藏理科前10名中有7名都是玉树异地高中班考生,全省藏文科前10名中有3名都是玉树异地高中班考生,实现历史性突破。这则喜讯不胫而走,异地高中的加工力、影响力、美誉度和附加值全面彰显,也让大家对北京对口支援下的玉树教育成果刮目相看。
      随着国家“两基”攻坚计划的完成和玉树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玉树州教育发展,特别是初中毕业生呈现“井喷式”增长。据统计,当时玉树本地初中毕业生达6300名,但全州高中总容纳量仅为3700名学生,州内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在北京对口支援下,玉树州决定每年送出1000名高中生,接受内地优质教育资源,这个被称为“异地办班”的教育模式从此诞生。
援青干部王鸿杰(中)调研玉树州高中办学
      从2015年开始,玉树州每年从北京对口支援资金中拿出3780万元用于异地办班的高中生食宿、往返交通、体检、保险等费用,人均年支出2万元。2017年起,又连续三年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生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累计补助资金1344万元。
      “一个都不能少是原则。让更多农牧民孩子接受内地省市优质教育资源,是促进玉树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王鸿杰说,“借船出海”的异地办班模式,不仅缓解了玉树初中生上高中难的问题,而且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援青干部王鸿杰(右一)调研指导玉树州初中教育教学工作
      截至2019年,玉树州在北京、辽宁、广东、四川、湖北等5省市的15所学校开设异地班,成功输送学生3978人,占全州高中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全省异地办学总数的近60%。“我们通过完善中考信息招录系统,本着公平公开、阳光招生的原则,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招录,95%以上的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且大部分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子女。”王鸿杰说。
      在异地办班模式的启发下,王鸿杰和教育团队又结合玉树教育实际,探索出更为完善的系统化教育援青模式。
      为推动玉树教师整体能力素养的提升,2017年,玉树州委组织部在北京对口支援的支持下开始实施“异地培养3·30人才计划”,即连续三年,每年挑选10名各行业中优秀人才送到首都师范大学等北京高校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王鸿杰还积极促成与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达成合作意向,承办玉树州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研修班、玉树州高中骨干教师培训班、玉树州中小学班主任研修班等8个培训项目,将提升理论素养、专业能力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
援青干部王鸿杰协调推进“玉树3.30优秀人才孵化工程”
      2018年,在北京市对口支援指挥部的大力推动下,玉树州又推出“异地办校”之举,在青海省海东市建成玉树海东高级中学,并委托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进行管理,使玉树学生不出青海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从异地办班到异地培养,再到异地办校,三种模式的异地教育,不仅有效弥补了玉树教育资源短缺的短板,切实提高玉树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是缩小教育区域差距、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地与玉树教育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王鸿杰说。
“未来教室”开启教育未来
      扎曲河畔,朗朗读书声从玉树州红旗小学传出。周芸是红旗小学走出去的学子,17年前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作为时代见证者,周芸看着学生在灾后重建的崭新校舍里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参加北京的网络直播课,深感家乡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期以来,由于高原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玉树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加快玉树教育信息化升级,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助力玉树教育‘弯道超车’的可行之路。”王鸿杰在认真调研后得出结论。
      在北京教育援青团队积极协调下,中央电教馆决定为玉树州红旗小学和治多县希望小学援建两套“未来教室”。克服交通不便、高原反应、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建设方仅用短短20天时间,就圆满完成“未来教室”方案设计、教室建设、设备调试、使用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2017年9月20日,红旗小学举办了“未来教室”启用仪式。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昌平马池口中心小学师生通过“未来教室”,为红旗小学师生展示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石头汤》戏剧绘本课。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师生之间启发式互动,让红旗小学师生有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程体验。“看到孩子们的笑容和若有所思的神情,我十分感动,当时更下定决心,要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涉藏地区孩子同内地学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王鸿杰说。
      以“未来教室”为开端,王鸿杰带领教育团队,为玉树教育信息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力:遴选玉树州第二高中、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和红旗小学三所学校的200多名教师加入北京景山学校的“数字景山全国网盟”;借助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公益力量,联合北京四中网校为玉树州第四高级中学的200名贫困高中生免费提供价值100万元的“贫困高中生学习账号”,并提供每周一小时的“实景直播课堂”;依托北京市方庄教育集群为玉树州称多县民族中学和囊谦县第三完小捐建“智能双师互动系统”;联合北京同方艾威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玉树牧区师生设计研制可移动的车载“北京教室”;北京联益慈善基金会捐建两套“健康教室”;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捐建9套“梦想中心”等等。
北京支持建设的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
      三年来,王鸿杰带领教育援青团队在全州范围内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素养指导,举办玉树州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等。同时,还协调组织玉树教师赴北京参加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赴江浙沪等地开展教育信息化调研等。
      “每批干部的援青时间只有3年,必须做好系统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工作部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关注和推进的大工程,也是玉树突破自身资源限制,从‘教育小州’成为‘教育大州’进而迈向‘教育强州’的最优路径。玉树教育,未来可期!”王鸿杰信心满满地说。
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师生心灵深处
      毕业于玉树第二中学的多杰闹吾如今就读于西藏民族大学,3年前的一次“感恩祖国·研学北京”主题教育之行,令他记忆犹新。
组织协调玉树州高中“感恩祖国·研学北京”主题教育
      “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我和29位同龄人一同在清华大学、北京八一学校、前门小学等名校走访交流,参观故宫、长城、国家博物馆、中华民族园、科技馆等文化科技基地,感受到祖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多杰闹吾仍十分激动。
      同样,甘达村小的校长尼玛扎西也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北京之行。2018年,王鸿杰再次对接学院,促成第二届玉树州乡村教师“感恩祖国·圆梦北京”主题教育活动如期举行。数十年坚守在乡村小学的尼玛扎西幸运地被选入40名教师之列。活动结束时,他作为教师代表作了总结发言,“这次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首都的魅力,学习到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国幅员辽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我的学生能通过读书践学不断加深对伟大祖国的认识,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尼玛扎西心怀感恩地说。

组织开展玉树州乡村教师“感恩祖国·圆梦北京”主题教育
      “在玉树,有一双‘眼睛’需要我们永远珍爱和保护,那就是民族团结和生态环境。”在王鸿杰看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玉树干部师生树立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师生心灵深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援青的工作重中之重,也是他所理解的教育援青的核心要素之一。为此,王鸿杰经常随团走访北京、四川等地的玉树高中班,申请专款大力支持设有内地玉树高中班的学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促成北京市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辽宁沈阳市翔宇中学、四川广元市树人中学等专门针对玉树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持续而广泛地引领玉树学生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从勇于援青,到善于援青,再到乐于援青,是一场用情、用心、用智的难忘历程。援青结束之际,王鸿杰深情地说:“三年援青行,一生玉树情。衷心祝福玉树教育发展越来越好、玉树学生学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