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身边榜样
追求卓越,当好党建和学术“双带头人” ——记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于晓雅

发布时间: 2021-06-23

      于晓雅,女,副教授,博士,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教育学院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综合实践课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主任;北京教育学院督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NIEVE“STEM+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科普委员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等。受聘于国内多个区域和学校课程指导专家,是上海国际STEAM课程开发者大赛总评审和教育部“少年硅谷”人工智能大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研究和教师培训及专业发展标准研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信息技术支持的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教与学方式变革及创新课程开发实施,是北京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科创新平台负责人,主持有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研究特级教师工作室、STEM和创客教育卓越教师工作室、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学科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学校计划等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曾获得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谷歌(中国)企业合作组织奖(2018)、奖教金奖(2020)和中关村互联网创新教育中心个人贡献奖(2019)等。
于晓雅和她的STEM卓越教师工作室、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起,探索“新理念、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
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出版了相应的著作和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因为热爱,所以拼搏
      于晓雅同志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1998年入职北京教育学院,22年来,于晓雅博士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立足首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扎根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主业,依法执教,潜心育人,除了承担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外,前瞻性地致力于信息技术与跨学科教育新领域研究,在教学创新、教书育人及服务社会方面都取得突出成效。
      善于学习,追求卓越,树立献身基础教育的理想。2015-2016年在美国访学期间,在博硕士课程和一线实践课堂之间勤奋学习,潜心对比研究,访学归来后,她决心致力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本土化,推动以学习为中心的真教育发生,促进我国创新人才培养。
 
于晓雅副教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学期间和导师团队合影,
并在美国ITEEA大会展台前为参会者介绍团队一起开发的课程。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如饥似渴的补充教育理论,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经常是白天教学和入校观察教学实践,晚上学习和写作,在逐年进步中积累自己的论文、著作、教材等成果,逐渐在同行中崭露头角,加入了教育部“国培计划”讲师行列,并负责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开发多门在线培训课程,在《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和《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出版国家级教材、论著等5部。获得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北京教育学院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以及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等。2020年9月7日,她受学院科研处邀请,以“抓住克服惰性的机会”为题,在科研工作会上为全院教师介绍自己的科研成长历程,激励一起努力的同事同行。
 
于晓雅在北京教育学院2020年下半年科研工作会上介绍自己的科研经验
      她善于将前沿理论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链接,深受一线校长教师喜爱,被国内多个区域和学校聘为课程指导专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STEM与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领域发挥积极的专业影响作用。她说“作为工科出身的我,可能不一定能成为梦想的教育家,但我一定可以成为出色的教育实践者”,为提升学院培训课程的创新内涵、推动教育理念现代化、提升学院学术影响贡献自己的努力。
受邀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省培计划STEM与创新教育”等教师培训项目中担任讲师
      累累的硕果后面不仅需要深深扎根辛勤耕耘的汗水,还需要有前沿、开放、广阔的视野。在教学创新方面,她将技术攻关和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融合,以课题为引领,以培训为抓手,以实践校为基地,开展研训一体的教学改革实践,采用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注重调动成人学习积极性策略,研究开发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STEM项目与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融合课程,服务学院各级培训项目。其中“STEM+计算思维”信息科技类课程模型切实可用,研制的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框架路径清楚,受到同行认可,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在欧洲TCH-EDU大会等国内外会议和学术机构进行介绍,受邀举办多个学术大会的工作坊和专业论坛,多次代表学院与国外同行切磋交流,在全国各种会议做STEM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学术报告。
 
2018年于晓雅副教授在希腊塞萨洛尼基的亚里士多德大学教育系访问并为博硕士做“STEM+计算思维”课程工作坊
 2019年10月受北京教育学院外事办委托作为团长率北京市创客教育团队赴台湾访学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推动落地工作,受邀接受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信息化等多家媒体采访,阐述相关教育理念和实施经验。不仅拓展和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学术生涯,也推动了学院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和扩展。
 
开发的开源硬件以及机器人课程多次获奖并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平台上被上万初中生选修
受中关村互联网创新教育中心邀请先后在第五届(2018)、第六届(2019)和第七届(2020)
“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举办工作坊和STEAM论坛工作坊
      她常说,一边是事情,一边是成绩,中间牵着的是“拼命”的跨越过程。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既称赞又心疼,在全院会上称她是“拼命三娘”,从此成为同志们关心和支持她的一个“荣誉”称号。
于晓雅带着她的信息技术学科创新平台团队、综合实践课程团队,在创新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前进

责任在肩,所以担当
      作为特级教师工作室、卓越教师工作室、学科创新平台的负责人,于晓雅同志深知“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在教育育人方面,发挥团队表率,助推学员教师成长。依托学科创新平台,组建跨系、跨校团队,努力为青年教师做表率,助推申报培训项目和科研课题,指导和帮助备课磨课,致力于打造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她指导学员在国家级和市级说课大赛、论文和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得多项特等奖、一等奖,推举指导学员在全国论坛展示交流,获得多方好评;吸收指导学员参与出版STEM课例进阶解析和著作、人工智能教材编写等,用自己的实践探索引领学员共同进步。多年努力积累的好评为学院和本人的研究和培训工作提供了更广泛和深厚的一线基础,被特聘为多个区和学校的指导专家。
作为党的干部,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双带头”为基准,践行“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要求,政治上紧跟党走,业务上冲锋在前,在科研、教学、培训工作冲锋在前,不挑肥拣瘦,迎难而上。
       2017年她受命离开计算机系,担任综合实践教研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本着“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勇挑重担,发挥领头雁和团队作战的优势,以中心工作为载体,将各级党组织的要求深深融入本支部中心工作中,通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本部门中心工作的发展,推行党员带头拓展教学科研新领域,带领团队提升政治素质的同时,狠抓科研带队伍促学习,愣是将不同专业组合而成的一直队伍带出了从职教到师训转型的低谷,发表了二院第一篇外文期刊论文、第一篇C刊论文,并且年度论文发表数量是最多的。在她的带领下,综合课程教研室两年内立项了5项省部级课题、一项学院重大课题、一项院级重大课题、三项院级一般课题,结题一项学院重大课题和一项一般课题。本教研室科研课题的数量和级别都突破了历史记录,成为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科研课题最多最强的党支部和教研室,以科研促培训的团队梯队态势已经形成。她常说,责任驱使她心顾全局,她的目标就是“接下一个团队,就挑起了一副担子,就必须不怕麻烦的完成一堆事情,担当每一项责任,带领大家出一批成果。
      2020年春天防疫抗疫居家期间,她发挥专业所长,主动开发在线教学技术微课提供给学院教务处,经审核后发布在网络上成为全院和各区教师的学习课程。她率先带领教研室老师学习在线教学平台工具,让一个非信息技术教研室成为全院第一个开始使用腾讯会议和京师网开展在线直播教学的团队。带领团队紧急攻关在线教学技术,奋战开发急需在线教学用课程,及时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凸显团队建设成效。她还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积极参加社区防疫抗疫志愿服务工作,成为社区“战旗党支部”的一员,受到了社区的赞扬。疫情缓解后,社区党组织给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党总支寄来了感谢信。2020新冠疫情期间综合实践课程教研室党支部获得了北京教育学院2018-2020年度“先进党支部”荣誉。
2020年春社区战旗党支部参与防疫抗疫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
 
作为党支部书记带领党支部发扬“桥头堡”精神推动支部转型,荣获学院2018-2020年度先进党支部称号
      2018年,接受组织安排,再次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挑起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任,在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克服跨系室组建学科创新团队的重重困难,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辐射影响了其他党支部党员为路径,用自己的全方位拼搏努力感染带动团队教师的学习和研究热情,推动平台建设的有序前进,实现打造一支队伍、建设一个学科、开发多门课程、举办多个培训、生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她经常和团队成员说,在一个成功的团队中,没有失败者,只要学科创新平台扎实做研究,大家就一定有收获。2019年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两轮2000多份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分析和提炼等工作,发表相关论文5篇。于晓雅老师以身作则,党务业务齐头并进,她总是说,“努力的时候要看见自己在集体中,收获成果的时候要看见集体的贡献”,她和她的团队,依然在团结中共同前进。

使命召唤,所以奉献
      在服务社会方面,立足首都基础教育,服务学院各级培训,加强与行业专家联合,加入教育扶贫项目,将学院影响力辐射全国。以北京市教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科院等多项STEM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课题为引领,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特级教师工作室、STEM卓越教师工作室等继续教育项目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教学改革实践,形成多门融合创新课程。参与“国培计划”、市级教师培训等项目,在国家级和市级教育平台上开发课程并担任主讲,受益师生近280万人次。
 
扎根北京怀柔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三年带领该校推进STEM教育在山区学校的教学实践
 
心系基础教育,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以STEM教育工作坊形式开授示范性教学课程
      与行业专家紧密合作,把握信息学科的飞速纵横发展。利用中国教科院STEM2029项目专家、上海国际STEAM课程开发大赛学术总策划和总评审、谷歌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学计算机科学教师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争取公益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和全新课程内容,落地转化为学院师训课程,输出研究和实践成果,获“合作学校奖”、“最佳合作伙伴奖”、“奖教金奖”等,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声誉。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受多方委托,为“停课不停学”开展提供在线教育技术支持课程,开发开设在线学科教师课程,指导教师及时转化为面向学生的在线教育课程,满足学院内教师和培训项目需求同时,受邀主讲公益在线讲座10余场,受益教师学生上万人。连续三年参与“关爱乡村教师百人计划”项目,受益的300多名老师全部来自全国贫困地区,为教育扶贫奉献一份心力。
连续三年参与“关爱乡村教师百人计划”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