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7日上午,人文学院党总支“回望百年历程铭记初心使命 展现学术风采——青年教师党史学习教育论坛”系列活动之四在综合楼713继续开展。本次论坛主讲人为人文学院中文系党支部青年党员李桔松副教授,讲座的题目为《清中期满洲诗人舒瞻的人生轨迹及诗歌风格》。人文学院党总支全体党员及群众参会,人文学院副院长邹雪梅主持。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古典诗词作为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是我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老师结合自身专业,选取清代中期的满洲诗人舒瞻作为研究对象,从他早期的诗歌风格、对“浙派”诗风的借鉴及对“格调派”诗学的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总结舒瞻的诗歌风格的流变及其产生原因,从而得出结论,舒瞻诗歌风格的变化是不同民族的诗歌交流融合的产物,他的诗将“诗意”与“诗道”“诗教”相融合,实现了对儒家传统诗学话语的整合。他强调,我们诵读古诗词,传承经典文化,不仅仅为了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修养身心,鼓励品行,在思想上认识和了解古人的修养和品格,在行动上践行古人的智慧和修为。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努力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为其增添新的内容。最后中文系党支部书记朱俊阳、同是学古代文学的常雪鹰副教授分别做了点评补充和分享,让老师们更加了解本次论坛的主旨内容和诗歌欣赏的享受。
此次讲座,李老师以古典诗歌为载体,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讲述古典文化,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将动人的诗歌语言与优美的画面融为一体,讲座始终洋溢着古典情怀,蕴含着深刻哲思和文化魅力,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国学底蕴,激励着老师们努力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也为老师们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研究道路。
本次论坛也是人文学院本学期举办学术风采展示系列论坛的最后一讲,通过四个系所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术领域、不同风格的老师展示,促进了各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也拓展了老师们的视野,更是让四位青年党员展示了自己的学术风采。今后,人文学院将继续为老师们的发展搭建更多的平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 曹雅玉 供稿/ 张楠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