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风采展示
我宣誓:请党放心,强院有我

发布时间: 2021-09-30

编者按: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我院在庆祝第37个教师节系列活动中,特别策划了以“学先进、见行动”为主题的师德主题演讲,由各二级学院党总支选送的7名教师代表,用激扬文字和动人演讲精彩呈现了对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立志“大先生”的执着追求与时代担当。本期我们将这动人一刻集中展现,在一睹青年教师风采中砥砺教育初心,接续奋斗未来。
 
王聪    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
      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教育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治理、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参与青蓝计划校长班、校长任职资格班、通州名校长工程、京津冀校长研修等项目,获得了北京教育学院2017-2018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将奉献进行到底
       “新疆和田是一片热土,我深深地爱着这里。如果有一天组织需要,我将再次到新疆,把我奉献给这里的人民……。”事情还要追溯到2017年,学前教育学院学前系党支部书记杨宣同志积极响应北京市教委第九批第一期援疆教师的工作安排,报名赴新疆和田地区教育学院支教一年,这是他在结束援疆工作时的一段深情告白。
      杨宣老师援疆期间,根据维吾尔族学生特点,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抓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创设情境—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汉语水平,受到老师、学生一致好评,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做出了贡献。
      “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指明了我国教育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育什么人,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指明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紧紧把握的前进方向。为建设一支能满足学院发展需求、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学前教育学院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提出打造一支“双师型”队伍的发展目标,既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又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即建设一批基础扎实、教学实践突出的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同时,建立一批融教学、培训、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基地。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优秀援疆教师、优秀援疆干部、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称号背后挥洒着杨宣老师的初心、责任和使命。在杨宣老师榜样的带动下,“工作有大局意识和奉献、担当、敬业”成为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2018年我响应市委组织部“人才京郊行”的号召到房山区教委挂职教委副主任,用奉献的行动诠释着“师德”二字;2019年回到学院后,接下了市教委指导下的家园共育培训项目,并主动承担了两个区四个班的负责人工作,用担当的行动诠释着“师德”二字;2020年至今,作为幼艺系党支部的组织委员,积极谋划和组织支部活动,用敬业的行动诠释着“师德”二字。
      锲而不舍、勤奋务实、坚守创新、追求卓越,这或许是一位教师、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生的写照。我们从师德楷模的事迹中,读到了什么是“教育理想高于天”的榜样示范;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摘编和“四史”宣传教育的学习中,读到了什么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定信仰;我们从品尝社会主义经典味道的过程中,读到了什么是“有国有家才有我”的时代情怀。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教师,是光辉的职业;教育,是无悔的事业。愿教师的明天更加辉煌,愿我们的教育事业在新时代这一方沃土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梁琛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
      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哲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讲师,教龄9个月。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含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在院期间,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教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与赵芃教授合著的论文《清代济南章丘锦屏山道教龙门派研究》申报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统战理论创新研究成果奖。
学习师德楷模,践行立德树人
      当我拿到这个演讲题目的时候,坦率讲,我不断地在询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师德究竟是什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今天我站在这里,台下坐着众多的前辈、学者、师德标兵和师德榜样,而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师德这两个字的含义呢?说到这儿我便回想起,在我求学期间,我的导师曾带我们前去孔庙参观学习,跨过棂星门,路过杏坛,进入大成殿,“万世师表”四个字映入我的眼帘。在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礼记》时,我也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至此,我不禁联想到我们身边的现实社会。我们当下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相比古人来说,多少恐怕不那么纯粹了,有的时候我会有一些迟疑,有一些困惑:在这个世界上,还会不会有这样一种人?他不计得失,用生命撑起师德这两个字的厚重分量;他无私奉献,用自己的人生成全他人的希望。如果有,那她,应该是何种模样?
      大学时期,我们前往孔繁森同志的故里下乡支教。提着几十斤行李,下了车,走过一条乡间小路,最终到达了鲁西堂邑的一所小学。初来乍到,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他说:“没人愿意来我们这里教书,你们现在的这些大学生啊,从小都没吃过苦,没受过累。像我们这种环境,比不上你们城里的教育水平。”是啊,那里缺水停电,物资匮乏是常事,但是每当我们打开一扇扇教室的门,发现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写字,一起下到田间做农活的时候,这一件件平凡而又充满乐趣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段无比幸福而充实的经历。它使我想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是啊,教育公平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无怨无悔,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倾尽全力建成了全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她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的女学生圆梦大学,帮助了数千名农民的孩子改变命运!她,就是张桂梅同志。都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她长期的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却换来了教育公平的希望和曙光。在张桂梅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其实,师德楷模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他,或许是像张桂梅那样,远赴山区支教,不畏艰难,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她,或许正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位学员,体现着一名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她,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一名教师工作者,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用自己的奉献点亮他人的希望。
      说到这儿我想,师德就是爱岗敬业、关爱他人吧,是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师德就是无私奉献、心怀大我吧,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师德就是一种传承、一种教育情怀吧,是对“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精神的身先士卒!今天是教师节,也是我来到北京教育学院大家庭的第256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的一员,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到:“思政课教师,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让我们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李桔松    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 副教授。教龄5年。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主持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出版有《如何阅读<水浒传>》等专著。
生命与使命同行
       她是全国首批的特级教师,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她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她就是“师者的楷模”于漪。
      1929年2月7日,于漪出生在江苏镇江。那是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于漪所在的江苏镇江薛家巷小学面临着解散。在最后一堂课的时候,老师教同学们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这让于漪幼小心灵中的爱国之情觉醒。她深刻认识到,求学的目的正是解救民族苦难。炮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学,最后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镌刻在于漪心中,成为她铸造师魂的基因。她念兹在兹的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1951年,22岁的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68年。这68年来,于漪从未离开过基础教育的讲台;她主持的语文公开课超过2000节,写下的教育著述有数百万字。她从语文教学改革起步,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漪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她的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结合思想教育,如春风化雨一般渗入学生的内心。她所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和德行。于漪认为,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孩子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建设其精神家园,塑造其灵魂。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左右时,于漪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写入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进入新世纪,她还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主张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获得全国认可。正是于漪对教育的初心不改,对民族的坚定信仰,让她柔弱的身体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对学生,对年轻教师于漪也不遗余力地提携。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到去年为止,这位老人已经连续八年担任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主持人,培养远郊区的年轻教师,每月一次8个小时的活动,她一场不落。正是这样的精神感召,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教学能手。于漪自己感慨说:“真的很累很累,但我觉得能把自己有限的经验,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这就是一种幸福。”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是于漪老师的名言。即便是如今已经90多岁高龄,于漪有时上午还要听4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当北京、上海等六个省市的高一年级启用教育部统编的语文等三科新教材时,90岁的她拖着病痛的身体,针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提出建议。她真正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是于漪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最重要的动力。
       我们的身边就生活着像于漪老师一样,将自己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就是我们的老院长温寒江先生。
      出生于福建龙岩的温寒江,幼年、少年时期都深切感受到读书的艰难。家在山区,村里没有学校,那时,他要走路到离家百里以外的地方求学。正是因为对这样的求学有着深刻的体会,1947年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就一头扎进教育事业里。在长达70多年的时光中,不管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离休的30多年里,他一直不懈探索着最能反映教育本质的教学规律,传授着他提炼出来的,最为鲜活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五育并举实践经验。
      上世纪80年代,温寒江发现当时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等现象,擅长思考和总结经验的他开出了“发展形象思维”这一药方。他组织起一个由理科教师、文科教师、艺术学科教师组成的混合团队,汇集各科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老师们将教学改革的路径聚焦到形象思维上来。“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课题研究”被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其科研成果惠及北京市许多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
      “向教师学习,总结教师经验” 温老的座右铭。二十年如一日,耄耋之年他仍旧坚持每周深入两所实验学校一至两次,坐在中小学教室的后排听评课、做指导;亲自指导老师备课、研究。正如温老自己说:“探索中国教育行之有效的规律和教学方法,总结中国教育的经验,办好中国的教育,是我的初心和梦想,为此,我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于漪、温寒江等老一辈的教育家们,把 “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和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的精神必将激励年轻的我们一往无前地出征,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徐扬    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大学博士后,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龄5年,现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和健康教育。在院期间作为学院首批品牌专业首席专家,主持学院重点关注和国家社科基金各一项,软件著作权一项,参与编写市政府健康白皮书、《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荣获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基本功一等奖和最佳教学设计奖,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论文优秀奖。
让教育的理想照耀未来
      我相信今天在场的每位老师,都还铭记着自己最初选择这份工作的教育理想,也都记得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
      2021年的9月10日是我在北京教育学院度过的第五个教师节,
      从学科专业到基础教育的转行,我和我的小伙伴经常被人问起,从原有“高大上”的学科研究转到基础教育,你不觉得可惜吗”?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理想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理想是能够照耀和点亮中国未来的?
      时间回到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天,我认识我研究生阶段的第一位老师,我仅仅是在开学典礼上,远远的看见她清瘦的身影,听着她我们这些刚入学学生的嘱托。她就是李佩先生,著名语言学家,是我国早期回国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学生们亲切的称她为“中科院最美玫瑰”。1978年,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文教授,60多岁的她带着三个教员,从自己编写和油印讲义开始,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英语教研室,那个时候的她,手里拎着一台三洋牌的收录机,背着一个布挎包,里面放着很多英语磁带,每一盒磁带,她都会在家里提前准备好,到了课堂当按下播放键的时候,就能够准确的听到收录机里传出来的声音,从来不会在课堂上倒带。
      入学后,我遇到了第二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很多人认识他们,是在2014年,一对被学生们称为“神仙眷侣”的导师上组合开始在网络上走红。很多人看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浪漫,却不知道,吴老师身体不好,有一次曾经晕倒在讲台上,为此,妻子黄美娟老师说什么也不让他在讲课了,可是这个倔强的老吴就是不肯,从那以后,我们的课堂才变成了双师型的授课形式。
      2016年,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有幸见到了我导师的导师,钱易老师。“一门六院士,半家皆教师”。钱老师是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但是她不喜欢别人叫她院士,她喜欢学生亲切的叫她老师。她常说:当老师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她还说中国老说‘后生可畏’,但这是‘畏惧’的‘畏’,总有些害怕学生超过的意味。可作为一名老师,她体会到的是‘后生可慰’,是‘欣慰’的‘慰’。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她,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进入北京教育学院以后,我看到了更多身边鲜活的师德榜样,她们扎根基础教育,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壮丽的诗歌。我想这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的原因。图片中站在习总书记身后的这个记笔记的女生就是我,从学生时代到开始从事工作,从之前的科普志愿者到如今的教书育人。我始终记得习总书曾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需要在自己时代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也属于青年,而青年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领。在国家前行的道路上,一个国家想要拥有不言而喻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就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责任和担当的教师,不断地付出,不断地努力,
      而我们就是国之栋梁,是用教育理想点亮中国未来的那一批人。
 
张锋周    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
      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体育系主任,教龄12年。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会员,学习与思维研究会会员。
育体者育心 育心者立德
      在教育成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今天,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落实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四位一体”的目标,真正做到为党育健康之人,为国育强国之人。
      我将从坚守、实践、创新三个方面来谈我们是如何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
      在体育学科培训中,我们倡导师德应该有较高的目标,让教师们去努力追求这一目标,坚守“上不封顶,下有红线”的师德标准:向上无上限,有切实目标;向下有红线,有基本准则,这一基本准则不能降低,不可逾越,且必须无条件做到。
      第一点:坚守
      体育教师有了师德标准的保证,就能够担当维护近1.8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同时,我们在培训中自始至终让体育教师理解并传承一个永远不变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通过有一定负荷量的身体练习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并接受品德教育”。
我们与北京市一万余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一道,坚守职责,勇挑重担,不断改革,积极创新,用我们的坚守让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第二点:实践
      我们从“健全人格、首在体育”这一理念的高度来培养学校体育教育的育心者;从会教,能变的广度来培养学校体育的育体者。从运能能力和体质健康的深度来培养学校体育的育人者。
      我们都知道,建立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更需要不断地反复实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即便你的知识非常渊博,学业非常出色,身体非常强壮,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也需要一次次的挑战,一次次的改变,一次次的实践,实践是检验整个体系的重要标准。
      “启航计划”实施以来,至今已有7年,7年的实践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新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师中的新鲜血液,也是新生力量,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是学校体育实践鲜活的生力军。针对专业不对口、课程不接轨、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差异大的特点,我们从课程设计,模块搭建,专题讲座、看课磨课、研讨对话、答疑解惑等多个环节系统地对新教师进行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让我们有了无限提升的动力,对培训者是提升,对新任体育教师来说是质的飞跃。
      第三点:创新
      陈雁飞院长在《师之翘楚》的研究中发现,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全国各地体育特级教师重要特征,大家都在这样做时,特级教师们在审视是否可以那样做,当大家在那样做时,特级教师们又在考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所以这些特级教师和一般的体育教师相比总比大家更独特、更有新意。
      这些年来,我们培养了数十名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他们身上,这种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非常鲜明。今天,随着北京市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与北京市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一道,共同研讨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双增”效应,增量、增效。
      我们正在逐步构建围绕“双减”与“双增”的体育教师培训主题、课程、模式。例如,课外体育创新班,比赛竞争班、体能创客班、武术搏击班等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兴趣班,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活动中的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蔡元培先生说,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我们将坚持在立德的基础上育体、进而育心,育人,让学生带着所喜欢的、受益终身的运动项目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健康成长、走向社会、走好一生。
 
胡淑均    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学院
      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硕士,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学院副教授。教龄21年,院龄2年。从事信息技术、微格教学等相关培训工作。北京教育学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副主任。2020年师德考核优秀,入院2年期间发表论文4篇,主持课题《北京市郊区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与策略研究》。
做有爱有德有情怀的教院人
      三年前的今天,2018年9月9日,我走进教育学院,踏入校园第一眼:“师魂!”直击心灵!那一刻,我好想成为“您们”。
      第二天教师节,习主席在全国教师大会说:教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今天我有幸成为“我们”,我更无比自豪的站在这里演讲《做有爱有德有情怀的教院人》。
      为什么不加上“大”字呢?因为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更应先坚持做好每日每时的每一件小事。
      情怀之大,见于细微。坚守山区小学17年的张玉滚老师还在做代课教师时,收入微薄。有一次,女儿想吃鸡腿,3元钱,他翻遍全身只筹够1元,女儿哭闹不止。女儿哭,他也哭。可张老师坚守大山这么多年,没有哭;妻子为学生压面条断了四根手指,没有哭;冒着雪挑着书本走了半夜的山路,没有哭。而此刻,拿不出三元钱的张老师哭了,他犹豫还要不要坚守山区做一个连三元钱鸡腿都买不起的父亲,转身回到学校收拾行装,一位学生家长说:张老师,您不能走,您走了我的孩子就辍学了。我也有女儿,我再怎么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为母之情,但张老师为了别人的孩子,为了更多的孩子,坚守初心17年。这份情怀感召着我们!我和微格教学的老师们加入“童年一课”助学公益,义务给山区教师培训教学技能,虽然公益之行还是起步,但以师之情怀感生之大情怀是我们的理想。
      同样有着大情怀的张桂梅校长,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用那双依旧布满膏药的手举着国旗,她鼓励孩子们“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没有张校长高山一样的大情怀,但我愿是一条有爱的小溪,流向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2020年入职的顺义区刘老师,在她上公开课的前一天,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胡老师,我突然感觉自己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了,整个人好像在空中飘着一样。”聊了一会,她又试探着问:“胡老师,我可以和您语音吗?”当时已经是晚上11:14。她向我倾诉:信息技术新教师好难、好难!电教、网关、宣传......她没有精力全身心准备公开课,她想放弃!名校研究生毕业的她甚至想转行。我以心换心,其实新教师有时只是需要一句鼓励,一份倾听;协同学校的赵老师调到新学校,各种情绪压得他决定千里走单骑,我感同身受,我又何尝不是告别过去18年的荣誉从新出发。在他被台风暴雨困在高邮市时,我给他分享我的故事,以情动情,帮他打开了心结。雨过天晴,赵老师又重拾热爱返回校园,刘敏老师也自信满满站上讲台,二学历的老师们克服困难重回教室,我感受到以师之爱培生之大爱的幸福。
      此时,我再读《人民教育》对师魂的诠释,师魂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人格风范。为人师者,方以学促学,以行导行,以德育德!去年春节,大家都居家担心被感染时,学院已经开始担忧新学期的培训工作如何干!寒假里连续一周,我们测试了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学习通、小鹅通、ZOOM、UMU、CLASSIN......您能想到的,您不能想到的,密密麻麻布满了我们的电脑桌面。信息素养创新平台紧急开发了技术学习项目《在线学习技术实践教程》。转眼又到了4月,启航杯办不办?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十天能建成火神山医院,我们也能办成启航杯!全院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当我们这个集体涵养起这样的大德,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这就是以师之德育生之大德的力量。
      我是有爱有德有情怀的教院人,我想成为心有大爱、身具大德、胸含大情怀的教院人!大字易写行且难,始终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举过头顶,一定会在爱国无私、忠诚无畏、奉献无悔中,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