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执笔人: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桂从路
重要时间节点是任仲平团队的工作坐标,也是写作的集中大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日报坚定政治站位、发挥评论优势,陆续推出《征途漫漫从头越》《风雨无阻的奋进征程》《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恢宏史诗的力量之源》等任仲平文章,全面回顾百年奋斗、充分展示百年辉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发表于“七一”前夕的《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文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特别奖,彰显了这一党报政论品牌作为中国新闻界“常青树”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故事,在复兴征程中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同奋进的力量,这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党报政论的使命所系。
这篇任仲平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人民日报社编委会的指导下,评论部组织团队担纲写作。从选题立项到稿件起草再到见报发表,几个月时间的“急行军”见证任仲平写作的不易,也正是在一次次推倒重来、一次次自我超越中,这篇万字雄文脱胎换骨,收获了“立意高远、论证严密、气势恢弘,兼具思想深度、历史厚度、情感温度”的评价,赢得了“凡有大事,必看任仲平;把握大势,必看任仲平”的期待,成为一篇致敬我们党百年华诞的扛鼎之作。
“廿载风云一纸书”。走过20多年、刊发100多篇,任仲平这一政论品牌在见证历史中书写历史、在把握时代中引领创新,不断拓展主流叙述的价值维度、内容形态与表达方式。今天,面对信息传播形态、社会舆论状态的变化,如何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这是主流媒体面临的“必答题”。在写作《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的过程中,我们体会,要让主流叙述更加深入人心,必须在准确理解中央精神基础上更好凝聚党心民意,在把握时代脉搏中提升主流叙述的引领力、说服力、感染力。
构建共识,增强主流叙述的引领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首先就要构建共识。
我们党百年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世纪,真可谓“换了人间”,变化体现在每个角落,进步书写在方方面面。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大型政论,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才能呈现百年历史的本质特征,反映百年奋斗取得的巨大进步?以怎样的方式切入,才能更好地对接宏观成就和人们的微观感受,进而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对于党报评论,“守正”是一个根本。什么是“正”?就是主流思想、主流价值、主流表达。一篇写在建党百年之际的任仲平文章要守好“正”,就需要把全社会的认识统一到我们党对百年奋斗的新认识、新判断上来,这检验着构建主流叙述的笔力。
以“最大公约数”来凝聚最大共识,这是任仲平写作中一以贯之的理念,也是这篇任仲平文章能够在舆论场赢得广泛反响的支点。文章聚焦“初心”“奋斗”“复兴”三个关键词,全面总结百年不凡历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建立的伟大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积累的宝贵经验,构筑起文章的“骨架”,指出“百年辉煌史诗,是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与进步,是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磨难与觉醒,也是一个政党矢志不移的奋斗与探索”。同时,文章将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放到中华民族百余年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梦想的“时间坐标”上看,放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全球现代化历程的“空间坐标”上看,通过构筑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让叙述逻辑更加饱满、立体,提供了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方法论。
政治修辞的涵义必须与大众的常识相符,主流叙述不能脱离群众的直观感受,构建共识离不开对常识的重申和尊重。特别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观点爆炸的时代,成就性报道既要把成就讲足讲透彻,同时也要真实可信,贴近群众的心理感受。这篇任仲平文章选取了许多群众身边的事例,从人们感受最直接的方面来展现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比如通过“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指出“百年史诗一般的奋斗,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书写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以抗疫斗争中“我是党员我先上”“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我们不放弃一名患者”,展现为民初心的一脉相承。这些事实案例真实可感,是亿万人民可以触摸的共同记忆,也是文章构筑共识的基石。
“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这启示我们,主流叙事更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必须要有问题意识,要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写出时代感、针对性。这篇文章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在总结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时,依然号召“雄关漫道真如铁,加油努力再长征”,在展望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同时,也以更多的笔墨提醒“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写出自信和豪迈,又展现百年大党的清醒和坚定,以此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聚共识、增添动力。
增进共鸣,提升主流叙述的说服力
评论是用来说服人的。党报评论虽然手握“金话筒”,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让主流价值占领主阵地,不能仅仅依靠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只有说服力上更胜一筹,才能让主旋律奏出激荡人心的交响曲,让好声音在亿万人民心中产生共鸣。
这篇任仲平文章发表之后,仅人民日报新媒体阅读量就超过1000万,收获上万点赞。有网友留言:“字字如磐是因为描绘了亿万人民绘就历史的重量,句句扣心原来是呐喊出无数中华儿女内心的骄傲与向往。”能够引发舆论场的热烈反响,并得到诸多网友的肯定,我们体会,主要是文章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增量、价值增量、知识增量,展现出主流叙述的说服力。正如中国新闻奖评奖推荐语所写:“文章主旨鲜明、立意高远、气势雄浑,既充分展现成就也深刻阐释经验,既有严密精当的逻辑结构,又有感性生动的创新表达,展现出任仲平这一大型政论品牌的眼界、格局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大格局、大视野”,是说服人的基础。大型政论之大,不仅仅在于篇幅大、主题大,更重要的是在选题立意时心怀国之大者、增强政治站位、吃透中央精神,在谋篇布局时把握理论筋骨、激扬思想之力,引导读者从更高站位、更深层次去思考。
除去开头和结尾,这篇任仲平文章一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回顾党百年奋斗的征程,展现一路披荆斩棘的不易与艰辛;第二部分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三个层面,系统总结党百年奋斗做出的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第三部分讲党百年奋斗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部分讲党百年奋斗一以贯之的信仰、初心与使命;第五部分讲百年奋斗铸就的伟大精神;第六部分着眼当下和未来,阐释如何继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这六个方面的整体架构和谋篇布局,让文章逻辑严谨、论述环环相扣、主题主线突出、观点立得住脚,体现出党中央机关报的政治站位,展现出写作团队对百年党史的深入思考。
“摆事实、讲道理”,是说服人的关键。我们体会,主流叙述要提高说服力,不能在道理层面平铺直叙、在概念里面“打转转”,而是要递进一层、深入一层,坚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以生动的故事、可感的事实、有力的论证来彰显道理的深刻与正确。比如,这篇任仲平文章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外界的质疑和悲观论调,展现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不易,让党百年奋斗的故事更加立体。在论据的选择上,从鲁迅的诗句到《生活周刊》刊登的《十问未来之中国》展现今昔变化的翻天覆地,以中国大地上道路的变迁引申出道路“既意味方向,也意味方法”;通过90后、00后在抗疫前线火线入党折射中国共产党像磁石一般吸引人、凝聚人……通过今昔对比、正反对比、借嘴说话等方式,丰富了说理的层次感、饱和度,打开了观点共鸣的空间和场域。
文章写作过程中,报社领导多次强调要把百年党史上的红色故事用好、用活、用足。我们最大的体会是,百年征程留下的红色故事、百年奋斗积累的红色资源,能够赢得人民群众广泛的共鸣,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大气场。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伟力时,文章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读《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毛泽东同志看了不下一百遍,周恩来同志视之为‘贴身伙伴’,朱德同志临终前仍在重读,邓小平同志喻之为‘入门老师’……”;讲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吃小米饭,攻理论山”。这种红色传统看似耳熟能详,却隐藏着极富穿透力的思想素材,一旦以符合受众感受的方式重新发掘,就会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把握共情,激扬主流叙述的感染力
文字是有力量的,政论是有温度的。一篇文章能够直抵人心,既要以雄辩有力的言辞说服人、鼓舞人、警示人,也要以感同身受的温情打动人、感染人、温暖人;既要有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也要有情感的温度。换句话说,主流叙述在连接主流价值和舆论场域时,不仅要立足于“在场”,更要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共情。
一百年来,多少枪林弹雨的战斗,多少壮怀激烈的牺牲,多少上下求索的追寻,多少千难万险的跋涉,多少执着坚定的前行……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汗水和泪水,用勇气、智慧和力量,谱写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任仲平的写作过程,正值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之时。写作团队成员在重温党史、阅读党史著作过程中,每每为党百年不平凡的征程心潮澎湃,为党史上的英雄模范而泪目。这种心潮澎湃的情感,如何通过我们的文字传递给更多人?这需要我们以共情打通情感交流的通道,在传达感动中触动读者深层次的情绪。只有用有温度的文字贯通大事大理,以细腻的纹理填充“硬核”骨架,才能让文章有血有肉、可读耐读,增强主流叙述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超过万字的长篇政论,这篇任仲平文章在全面总结党百年奋斗成就经验、构筑主流叙事宏大逻辑的同时,字里行间洋溢着我们党灼热的信仰信念信心,贯穿始终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如磐初心,体现着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底色,描绘着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比如,在叙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等取得的成就后,即以“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凯歌嘹亮的时代!”作评,用感叹号收尾,更显观点明确,信念坚定。再比如,在写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时候,用较大篇幅讲述血战湘江英勇牺牲的陈树湘、长津湖战役冻死后仍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用身体护住机密文件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把年轻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等事迹,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将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集体的形象具象化,读来催人泪下。
激扬主流叙述的感染力,还要在表达上升维。这篇文章延续任仲平的一贯文风,以充分的说理、深入的分析、鲜活的素材、丰富的细节带给读者审美上的体验,同时,结合建党百年这一主题,更加注重表达的力度、凸显文字的温度、追求共情的广度,力图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情感增量。比如,“如同参天巨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百年接续奋斗展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年轮,从昨天走向今天,从历史走向未来。”比喻巧妙而深刻,更加直观展现百年历史的意义。再比如,“青山无言,永怀碧血;日月行天,以鉴丹心。百年征途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把自己的精神融进祖国的江河、民族的星空,汇入天地凛然长存的浩气之中,与国家、民族、人民的脉搏一起,生生不息,永恒跳动。”长短结合、富有节奏感的“金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也让文章情感更加充沛、更加饱满。
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观点饱和”的时代,不仅面临着注意力资源的争夺,还遭遇了“破圈难、破壁更难”的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任仲平为代表的大型政论并没有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失去市场,反而借助全媒体传播手段赢得了更大的关注度,成为主流媒体的独特景观,为舆论场注入强劲正能量。这启示我们要发掘大型政论的时代价值,也激励我们不断开拓主流叙述的“影响力空间”。不论是更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还是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唯有守正创新、勇于突破,立足新时代、写好“大评论”,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