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24

来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桑锦龙,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研究。
  摘 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内涵包括: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要积极推动重大改革发展任务落地,切实落实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以评价改革牵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以更大的力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这些重要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教育现代化来支撑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教育现代化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教育发展所应具有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特别是信息化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变革,以及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程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方面”[2]。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启了作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议题的教育现代化进程。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3],这是我国国家层面文件中首次提出近似“教育现代化”的表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4]写入大会报告,这也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专门提到教育现代化问题。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国家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5]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再次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纳入其中。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指出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相关讲话中多次提及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他充分肯定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6]。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7]

  伴随着党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主要教育发展指标进入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前列。[8]我国用短短 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速度超过一些发达国家。[9]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10]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普及任务基本完成。换言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11],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但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所言,质量是教育的核心,如果不能向全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所谓的全民教育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12]。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特别是教育的压力普遍前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加重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高等教育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重知识、轻素质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教风、学风亟待进一步净化;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3]347

  再从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国内外发展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向纵深发展,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发展面临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发展动能不足、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伴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快速提高,教育也成为最重要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多样、便捷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对教育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越来越看重。换言之,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要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中国必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这就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大力提高教育支撑经济科技发展的能力。同时,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要求,努力解决好群众有关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切实破除教育的发展惯性、路径依赖和固化的利益格局。

  简言之,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从以实现教育普及化为主要标志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迈向了更加重视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在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支撑作用,就必须用系统化制度建设的方式反映新时代对于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满足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后教育自身的分化与综合提出的新需求,走一条具有时代特点、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实现教育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从追求发展速度为主向优化教育结构为主、从封闭式发展为主向开放式发展为主的转变。特别是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13]347,落实党的二十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的部署。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内涵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就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1945年党的七大就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4]尽管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毛泽东同志用“工业化”“农业近代化”等概念,初步表达出了“现代化”的基本意蕴。[15]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16]

  进入新时代以来,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8]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9]。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更加系统完善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形成了包括“五大特征”“九条本质要求”“两步走战略安排”“五条重大原则”等在内的完整论述。这些新的论述赋予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新的内涵。

  要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截至2020年,我国总人口14.11亿人,中国实现现代化后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特别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 岁)达9.68 亿人,占国内总人口比重的68.5%,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9.04%,人力资源丰富。但相关研究显示,迅速少子化、迅速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将是未来我国人口面临的三大挑战。预计到2035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国内总人口比重将下降至65.7%,到2050年前后将降至60%以下,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8]为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持续创造更高水平的教育红利,既促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创造更大规模总人力资本,同时也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要加快推动我国教育体系从面向学龄人口的、一次性的学历教育体系迈向面向人人、更加重视素养提升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转变。切实落实党的二十大有关“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部署,大力弘扬教育面向人人、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努力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领域创新服务业态。

  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主要是指政府优先提供或保障的全民平等享有的最低水平的公共教育服务,[20]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放在突出位置。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1]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将“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放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优先位置,进行了重点政策安排。[22]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因此要以更大的紧迫性推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能力、治理水平、投入保障水平和信息化水平。[23]要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特别是群体差距问题,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促进社会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4]

  要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 ,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25]。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26]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的背景下,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更加系统深入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发展素质教育,扭转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弱体、抑美、缺劳”问题,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要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7],积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巨大进步。新征程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部署,就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倡导可持续的生活和生产模式,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特别是要将增强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进一步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推动年轻一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和能力,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全面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8],“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2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当前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决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30]。因此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快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要在坚定教育自信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快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在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中谋求教育强国建设。

  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准确把握中央重大教育决策部署及其核心要求,确保主要改革任务落实。立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要积极推动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大改革发展任务落实。

  坚持和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反映了党对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落实好这项改革对确保中央有关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蹄疾步稳”地推进这项改革,特别是要处理好加强党组织领导与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关系,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加快完善学校章程中党组织建设重点内容,建立健全新体制下中小学校的议事决策制度,优化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保证议事决策质量和效率,切实把改革红利转化为中小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综合效益。特别是要重视党组织书记的选配工作,将其与落实《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工作统筹考虑,在落实“双减”、义务教育新课标等重大教育改革政策中考察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31]

  以评价改革牵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以更大的紧迫性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改革,[32]扎实推进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落地落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特别是要清醒认识“双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既保持战略定力又保持战略清醒,坚守公办学校的公共性,持续推进学校教育“改革、转型、促提升”工作。在基本完成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基础上,要将促进教学、考试、招生一体化改革作为实现“双减”的必由之路,更加重视发挥考试评价的正向功能。持续深化中考、高考改革,统筹考试内容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命题质量,确保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严格维护教学秩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优化作业布置和管理。统筹招生改革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强化综合评价作用,切实解决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偏软,与招生录取“软挂钩”或“不挂钩”的问题。[33]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1]写进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共同任务。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34]必须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将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好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的综合功能。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在中小学校常态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加大投资力度,将中小学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推进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服务。切实提高师生数字化素养和能力,使用新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

  以更大的力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35]加快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切实落实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快完善高层次教师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教育家型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增加紧缺薄弱领域的师资培养供给。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将教师职前培养、资格认定与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晋级升职、轮岗交流有机衔接和一体化设计。加快构建现代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推动教师编制、职称、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等重点改革任务。切实解决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强调要“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1]。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把学生安全放在学校管理的优先位置,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效统筹学校教育教学和平安校园建设。推进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在课堂教学、教材选用、考试命题等方面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完善校园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落实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日常安全管理、校园欺凌治理等重点任务。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0:218.

  [3]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1994(10):10-16.

  [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全文)[EB/OL].(2007-10-26)[2022-11-20].http://www.scio.gov.cn/tp/Document/332591/332591_7.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2-11-15].http://www.mo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