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发展动态 首页 > 发展动态

“寻迹千年大运河,扬帆万里健康路”京津冀教师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举办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5-04-17


“寻迹千年大运河,扬帆万里健路”跨学科主题学习暨北京教育学院第三期“协同创新”项目展示与交流活动现场

  4月16日,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通州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寻迹千年大运河,扬帆万里健康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举行。此次活动旨在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探索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体育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晓玲、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院长孙翠松、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苏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研中心体育室主任樊伟出席活动。来自京津冀地区的200余名小学的干部和体育教师代表。同时进行线上直播,在线观看量达到2000余人。会议由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项目小学体育跨学科负责人袁立新主持。

  北京市景山学校通州分校张琴上“长桥承载商贸兴”跨学科主题学习课

  协同创新项目课程展示活动以体育+多学科融合,结合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意识。活动以“大运河文化”为纽带,将体育与历史、劳动、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设计了8课时的主题学习单元。学生们通过模拟运河开凿、疏浚、漕运等劳动场景,在体能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工匠精神。例如“开凿运河搬运忙”一课通过负重训练模拟古代劳动场景,同时融入物理省力原理的探究;“百舸争流千帆竞”则通过帆船竞速游戏,让学生理解风力与船体运动的关系。“源远流长运河情”从“运河时光隧道”热身到“旱地龙舟”协作,再到“护河承诺”宣誓,全程贯穿运河主题情境,增强学生代入感。尤其是“旱地龙舟”和“共绘长卷”活动,通过身体协作与创意表达,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具身学习体验,激发深度参与。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北京市景山学校通州分校石梓薇上“百舸争流千帆竞”跨学科主题学习课

  活动中,通州区于家务乡中心小学贺鑫老师和房山区城关小学金铃老师分享了跨学科课程设计方案,展示了京津冀教育团队在课程开发上的创新成果。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发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水平二)单元设计与实施》等三本书籍,为更多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五位京津冀优秀校长共话“以体育人,学科共融,绘就协同发展的童年幸福力”校长圆桌论坛

  在校长圆桌论坛和专家论坛环节,来自京津冀的校长和教研专家围绕“以体育人、学科共融”展开深度对话。大家一致认为,跨学科融合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

  贾晓玲在参与学生活动中强调,教育协同不仅是发展的要求,更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通武廊”三地通过共建教育共同体、互派教师、共享资源,形成了“引带式交流培养”的协同模式。此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正是三地深化合作、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孙翠松在致辞中指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传承文化、锤炼意志。赵苏杭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呼吁未来深化跨学科融合,完善京津冀教师研训联动机制,打造辐射全国的示范性教育合作模式。

  与会领导老师与北京黄城根小学房山青龙湖实验小学周青上“源远流长运河情”主题学习课的学生合影

  202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此次活动是一次教育创新的集中展示,为全国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北京样本”,更是三地教育协同迈向更深层次合作的起点。未来,京津冀教育团队将继续以“运河精神”为指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