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5-15
5 月 14 日,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主办的“想象·辩体·析文——小初高古诗教学路径”听评课活动在北京景山学校举行。此次活动聚焦古诗教学跨学段衔接,通过不同学段研究课与专家评课,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搭建了深度研讨的平台,旨在展现古诗文教学从童趣启蒙到思辨深化的创新路径,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学院特级教师工作室、优秀青年干部教师素质提升项目、新教师培训等语文学科学员,景山学校教师等2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教师李桔松主持。
三节跨学段研究课精彩呈现了古诗文教学的梯度设计与创新实践。小学课堂,景山学校刘婉乐老师执教《诗词三首》,以趣味盎然的“看图说诗”游戏导入,通过“动作分解、语言品味、色彩感知、声音想象”四维联想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诗意,实现从诵读记忆到意境构建的思维跃升。初中课堂,景山学校闫欣老师以《赏登临之境,品诗者之情》为题,创新采用“读诗有法”活动,引导学生从意象捕捉到情感体悟,并巧妙运用AI技术生成诗歌配图,通过学生评图活动建立“景-情-境”三维鉴赏模型,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思维进阶。高中课堂,景山学校袁忠欢老师围绕《归园田居》展开深度教学,以“归”“居”为关键词,通过字源探析、文本细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进行多维度解读,最终实现从文字理解到文化认同的深度学习。三节课例层层递进,展现了从童趣启蒙到思辨深化的完整教学路径。
在评课环节中,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初等教育学”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王荣生教授对三节示范课给予了专业点评。他充分肯定了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同时深刻指出:“古诗教学的关键在于搭建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意蕴之间的桥梁。”针对不同学段特点,王教授提出差异化教学策略:小学阶段要“向上延伸”,通过童趣活动激发诗性感悟;初中阶段则应着力构建审美认知,实现思维的渐进式发展;高中阶段需“向下扎根”,强化语言本体的深度解析。关于AI技术的教学应用,强调要把握技术使用的尺度,明确AI作为辅助工具的本质属性,始终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根本目标,并从教学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及学生参与度等维度进行全面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
北京景山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李志伟在讲话中阐述了诗词教育对建构学生人格的重大意义,介绍了景山学校自建校以来,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希望本次活动能够在AI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颁布的背景下,探究传统文化教育扎实落地、有效育人的新模式。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在讲话中指出,此次活动既是一次学科建设的推进会,也是教师成长的“加油站”。未来,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校学术资源—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转化平台,让研究真正服务于一线教学需求。他勉励全体教师既要当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要做学生思维发展的引路人,将研讨成果切实转化为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据悉,5月12日至14日,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举办了语文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系列活动,设计了成果展示与专家深度问诊、专题报告与实操工作坊、三级联动教研与实践指导等内容。王荣生教授围绕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作《语文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具体化路径》专题讲座,走进“如何听评课”的工作坊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