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十年总结

以专业培训服务助力农村校长办学实践创新

——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项目总结

2020-08-18

  一、项目背景与基本情况

  (一)项目由来与基本情况

  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是教育部为切实提高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专门设计的校长国培项目。

  项目的培训对象是边远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正职校(园)长,教育部对培训对象的要求是“办学思想端正,工作进取心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较强的管理能力;身心健康,能够正常参加培训学习活动。”该项目从2013年开始启动,每年组织200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200名,小学、中学校长各900名)参加国家级培训,提高农村校长解决办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

  (二)承担任务与完成情况

  从教育部2013年第一年启动项目开始到2016年,北京教育学院一直参加校长国培项目的竞标,并获得项目承担资格。学院高度重视校长国培项目,由校长研修学院组建校长培训项目团队,高质量完成了2013、2014、2015和2016年的校长国培项目。

  在2013年到2016年四年的培训项目中,北京教育学院共承担203名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2013年的学员是来自河北、山西、四川、江西、贵州、湖南、西藏等15个省(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校长53人;2014年的学员是来自甘肃、宁夏、山西、广西、安徽等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长50人;2015年的培训学员是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宁夏、河北、山西、广西、安徽等全国12个省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校长50人;2016 的培训学员是来自云南、贵州、西藏、四川、甘肃、陕西、青海、广西、内蒙等全国14个省(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小学校长50人。

  二、项目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培训对象分析

  “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培训对象是来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从年龄看,这些校长的年龄跨度的30-50岁之间,大部分在35-45岁之间;从任职年限看,这些校长担任校长的时间从一、二年到七、八年不等;从性别角度看,男校长居多,大约占三分二到四分之三,女校长相对较少,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从任职学校看,这些校长所在学校基本都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或者边远贫困地区,很多学校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规模一般都不大;从任职经历看,这些校长大部分都有中层干部、副校长的任职经历,对农村学校的办学现状有真实和丰富的体验;从专业发展程度看,这些校长基本处在从新手到熟练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系统的专业提升;从培训机会看,这些校长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特别渴望参加培训。

  这些校长在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方面虽然不尽相同,但也有很多共性。这些校长所在学校在办学现实条件和发展需求等方面虽然不尽相同,但也有很多共性。体现在校长和校长所在学校的共性特点是我们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即校长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校长想要学习什么并不是培训需求的全部,培训需求包括主观培训需求和客观培训需求。主观培训需求是作为被培训者的校长自身认识到、希望学习的培训需求。客观培训需求是培训者基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校长岗位履职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的培训需求。只有同时考虑主观培训需求和客观培训需求,才能全面把握培训需求。我们从主观培训需求和客观培训需求两个方面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对于主观培训需求,我们主要是通过学员调研来把握。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学院参加培训之前,通过电话和邮件了解学员希望重点学习什么内容、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调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你在当前的办学过程中最为关心的实践问题是什么?二是此次来北京培训你最希望学习什么?三是你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第二阶段在学员来到北京开始准备进行培训学习的时候,结合培训方案解读和研讨,更细致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调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你如何看待培训方案?二是你认为培训方案的那些内容特别符合你的需求?三是你对培训方案有哪些建议?对于客观培训需求,主要是在制定培训方案的时候,通过深入、细致的文献研究来把握。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校办学实践,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实践探索的实践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二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政策,特别是与农村中小学的改革与发展有关的政策。通过主观培训需求和客观培训需求调研,全面、精细地把握了培训需求,基于培训需求设计和完善培训方案。从培训实践来看,校长的培训需求,特别是主观培训需求与我们在设计培训方案时的预期高度一致。在培训启动之初的培训方案解读和研讨环节,校长们对培训方案高度认同,对于基于培训的客观需求所确定的培训内容,校长们认为有些此前没有想到,但现在认识到的确很重要。

  另外,如何使培训最大限度地契合培训需求?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高质量地执行既定培训方案:按照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培训实施方案,保质保量、扎实有序地安排各项培训活动,以此来保证培训实施过程的规范和培训最终质量;二是设计班级交流平台及时把握学员学习动态:通过班委例会、培训交流研讨会、班级微信圈、QQ群等平台,及时了解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反馈,及时解答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关注学员办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引导学员始终围绕学员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遇到和关注的核心问题开展培训学习,并通过模块课程主题沙龙分享学员办学实践的经验,研讨遇到的核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困惑,把培训成果体现在学员改进学校的设计和实践上。

  (三)培训主题设定

  项目的培训主题紧紧围绕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校长在办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校长的专业发展现状来确定,聚焦校长的教学领导和学校的特色建设,通过校长教学领导的提升和学校特色建设的优化来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质量。

  2013年项目和2014年项目的培训主题是农村校长的教学领导的实践与提升。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及其实效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不同地区中小学校长都要面临的、都在探索的“普适性”重点问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是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个体能力,但是体现和作用在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效体现在教师的教改执行力上,最后落实在学生的有质量发展上。

  2015年项目和2016年项目的培训主题聚焦学校特色建设。2015年项目培训主题是因地制宜创建学校特色,2016年项目的培训主题是以因地制宜的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农村小学的办学质量。培训的着眼点是学校特色建设,培训的落脚点是农村小学办学质量提升。如何从着眼点到落脚点?强调因地制宜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即从自己所在学校的现实情况出发,聚焦当前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应用北京培训收获的理性认识和办学经验,探索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自己学校的办学质量。

  (四)培训课程设置

  教育部校长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培训课程安排必须包括集中培训、学校现场学习和返岗实践等三个阶段。北京教育学院项目团队在进行项目设计时,既根据教育部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基本要求,又立足年度项目主题,进行了细化设计。

  从培训阶段看,整个培训课程包括“铺垫与准备”、“集中培训”、“跟岗影子学习”、“改进设计”、“返岗实践”等五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基本阶段。从培训内容构成看,项目紧紧围绕年度培训主题设计了若干课程模块。2013年、2014年校长教学领导主题的四个课程模块是教学思想引领、课堂教学变革、校本教研改进和教学评价改进,涉及校长教学领导的核心要素。2015年、2016年学校特色建设主题的四个课程模块是课堂教学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德育特色和教师发展特色,涉及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领域。每个模块又包括理论讲座、学校实践案例分析、学校现场学习、学员实践经验与问题研讨等活动,涵盖理论学习、实践经验学习、问题研讨与解决。

  在培训中,我们非常重视学员在北京知名学校现场学习。为了促进现场学习与整个培训课程的有机整合,我们把为期两周的学校现场学习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全体学员集体现场学习,在集中培训讲座中穿插安排全体学员深入5-6所北京名优学校进行基于课程模块主题的现场学习活动;第二部分是学员分组现场学习,在跟岗影子学习阶段安排学员分组进入北京名优学校现场学习一周,全方位体验北京名优学校特色建设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这样的安排既强调点面结合,又可以使学员有机会去多所北京市名优学校学习其办学特色和经验,同时,也强化了项目团队对学校现场学习的指导。

  为了确保“学校改进设计”和“返岗实践”阶段的无缝对接,促使学员把在北京的培训学习收获最大限度地落实到自己学校的学校特色建设中,项目组设计了“学校改心动-宣讲-行动三步走实施方案”。“心动”就是把在北京培训期间最触动自己内心的5次培训活动梳理出来,提炼出这些活动核心观点、自己的思考和这些活动对自己学校办学实践的启发与借鉴。“宣讲”就是学员回到自己的学校后,分别面向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各进行三场微讲座,把北京培训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培训内容宣讲给自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行动”就是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共同完善学校特色建设方案,并开展实践探索。

  (五)培训模式与方法

  1.整体培训模式

  从学员参加培训的认识过程来讲,项目的培训阶段和课程设计体现了包括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过程的培训模式。“铺垫与准备”、“集中培训”、“跟岗影子学习”主要是输入,从各种培训内容中获取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改进设计”主要是内化,通过结合学员自己所在学校实际情况的将前面的输入所得转化为对自己学校办学实践及其改进认识,转化为学校改进的思路与方案;“返岗实践”主要是输出,结束在北京的集中培训后,学员回归自己所在学校,将通过培训形成的学校改进方案付诸学校办学实践,推进学校办学实践的变革与改进。

  2.具体培训方法

  项目注重综合应用不同类型培训方法,通过不同培训方式的合理搭配和有效组合增强培训活动的活力和实效。主要培训方法如下:

  (1)对话式学习:针对学校特色建设的专业性、理论性内容,聘请资深培训专家进行系统讲授,确保学员与专家的互动交流,在对话中促进对理论的充分理解。

  (2)案例性学习:基于校长学校特色建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分析学校特色的要点,基于案例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

  (3)反思性学习:针对校长学校特色建设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深入北京市优质现场学习和影子学习,把学习优质学校的学校特色建设经验和反思自己的特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4)分享式学习:在每个课程模块和每个学习环节组织学员进行专题研讨,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工作思路,在全过程的分享中拓展和深化学习。

  (5)指导性实践:引导学员研究自己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设计改进方案,进行学校特色建设改进实践,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六)项目团队与培训师资

  1.项目团队

  从2013年起,校长研修学院组建校长国培计划——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团队,由校长研修学院副院长李雯教授负责项目设计、竞标和组织实施。2013年项目培训团队构成为:项目负责人为李雯教授,班主任为孟瑜副教授和王淑娟副教授,项目秘书为李奕老师。2014年项目培训团队构成为:项目负责人为李雯教授,班主任为孟瑜副教授和王淑娟副教授,项目秘书为李奕老师。2015年项目培训团队构成如下:项目负责人为李雯教授,班主任为王淑娟副教授和黄琳妍博士,项目秘书为李奕老师。2016年项目培训团队构成如下:项目负责人为李雯教授,班主任为王淑娟副教授和王晓玲博士,项目秘书为黄琳妍博士。培训团队的组建为连续多年高水平开展培训项目奠定了基础。

  2.培训师资

  培训师资构成注重多元组合,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北京和北京教育学院的培训师资优势,组建高水平、专业化师资队伍。从来源上讲包括北京教育学院师资和院外师资,从领域上讲包括来自教育部及其所属单位的教育政策研究专家、来自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专家、来自北京市知名中小学的优秀中小校长,和来自北京教育学院的培训专家等四类。另外,项目确定了北京市知名中小学作为培训实践基地,学员能够通过集体现场学习和分组跟岗学习等方式,向北京知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学习。不同培训专家在培训项目实施中各自发挥优势和作用,为项目高质量实施奠定了基础。

  (七)培训管理架构与规范

  1.培训管理架构

  科学有效的培训组织与管理对于培训有效实施和培训成效实现非常重要。在设计培训实施方案的同时,项目团队非常重视培训组织与管理的设计。我们认为,校长培训项目成人以团队方式开展的学习活动,对于培训的组织和管理而言,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必须促进校长在培训开始时迅速转换身份,从自己学校的一校之长转换为培训项目中的学员;二是培训组织和管理要充分发挥学员作为成人学习者、作为校长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设计了培训教师团队-班委-小组组长三级管理架构。在学员报到第一天,通过推荐、自荐和民主推举的方式,确定班委和学习小组组长,班委包括书记、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宣传委员等。明确班委和小组组长在培训管理中的职责,培训教师团队与班委和小组组长密切合作开展培训组织和管理。

  2.培训管理规范

  培训教师团队制定了明确的学员培训规则,对参加培训的出勤、学习纪律、学习阶段产出和最后产出和住宿、就餐和外出等生活方面的事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纳入培训手册,并在培训第一天报到是进行专门解读。

  为了确保学员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每一次的培训活动,项目团队设计了一页纸培训日志,要求每个学员在每次活动之后,都要总结提炼培训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思考和明确自己的“培训反思与改进措施”以此来及时固化学员的在理性认知和学校改进实践方面的培训收获。同时,在每个课程模块之后,都组织主题沙龙,及时分享交流模块课程内容的学习收获和学校改进思路。

  北京名校分组跟岗现场学习是整个培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基地学校负责人负责管理学习过程,由班委、小组组长负责自主管理学员学习情况。为了促进学员最大限度扎实有效地学习,项目团队对学员的学习活动、小组组长与班委的管理职责项目和基地学校的职责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各小组每天都要向班级微信圈发送图文并茂的信息,介绍和分享在各自学校的学校活动和感悟。在分组跟岗现场学习完成之后,项目团队组织了相应的班级交流活动,分享名校跟岗的收获与感悟,学员了解了其他基地学校的办学情况,积累了优秀管理经验,以利于更好的返岗实践。

  为了确保各个基地学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提供系统、全面的现场学习服务,项目团队对各个基地学校的跟岗学习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承担分组跟岗现场学习的基地学校校长反复沟通,交流培训项目的主题、课程结构和学员的培训需求。各个基地学校都按照要求制定了具体的跟岗学习计划,为每位学员安排一位校级领导担任跟岗学习的导师,使学员能够全面学习学校的办学经验和特色。

  三、培训成效与社会影响

  (一)培训成效

  我们从三个层面来考察培训成效:一是学员参加培训的满意度,二是学员在认知层面的收获,三是学员在学校办学实践层面的行动。

  学员参加培训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在两次培训问卷调研上。团队在每个培训阶段完成后进行每个具体培训活动的满意度调查,在四年的培训项目中,学员对于每个具体培训活动的满意度基本都是100%,其中“非常满意”基本在95%之上。在北京集中培训完成后进行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资源、培训时间安排、培训管理、培训住宿、餐饮质量、培训需求满足等培训整体满意度调查,四年的培训项目中,学员对于培训整体满意度基本都是90%以上,其中“非常满意”基本在85%之上。

  学员在认知层面的收获主要体现在培训期间的交流研讨、学员的培训总结和改进方案中。项目组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及时交流、学院的培训手册与笔记、下校活动、培训总结研讨会、培训总结与成果等途径与方式了解学员的培训收获。学员的培训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通过优秀校长培训讲座和北京知名校长现场学习和跟岗学习,对校长的角色与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觉察;二是文献学习和各个四个课程模块的培训讲座对校长教学领导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前沿理论有了系统学习和明确认识;三是通过北京名校现场学习和跟岗学习深切感受了北京市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也学到了很多工作思路和具体经验。

  学员在学校办学实践层面的行动主要体现在作为集中培训成果的学校改进方案的实践落实上。从四年的培训实践来看,绝大部分学员能够在学校办学实践中落实学校改进方案,推进校长教学领导变革,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并以此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特别是学校改进“心动-宣讲-行动三步走”实施方案及其落实,明确了学员开展返岗实践具有操作性的具体任务和实物载体,校长将北京培训收获在自己学校进行二次传播,为学校改进实践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校长们在北京集中培训结束梳理了在北京培训期间最触动自己内心的5次培训活动的核心观点、自己的思考和对自己学校办学实践的启发与借鉴。回到自己的学校后,校长们分别面向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各进行三场微讲座,把北京培训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培训内容宣讲给自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在开展返岗实践探索时,校长引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共同完善学校改进方案和学校特色建设方案,并开展实践探索。

  (二)社会影响

  培训项目的社会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培训对学员所在学校办学实践的影响,另一个方面是培训对学员所在地区基础教育生态的影响。

  培训项目对学员所在学校办学实践产生了普遍而切实的影响。农村校长助力过程项目的基本出发点是助力学员所在学校现实的问题的切实解决,学员带着自己学校办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加培训,培训的重要产出是以学校改进方案或者学校特色建设方案为载体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回到自己开展返岗实践,项目团队跟进进行返岗实践指导。这样,就把培训项目的校长能力建设聚焦和体现在学校办学实践的创新探索和真实改变上。

  培训项目对学员所在地区基础教育生态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非常重视学员跟本地区其他学校校长分享和交流培训收获。同时,在返岗实践现场指导环节,项目团队不仅仅指导学员所在学校落实改进方案的实践探索,而且都会与学员所在地区教育局取得联系,面向地区的所有中小学为校长和教师设计和提供培训服务,这样,就大大拓展了培训的受益面和影响力。

  四、培训经验与特色

  (一)方案设计有理有据

  培训方案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要研究培训学员发展现状和工作状态;其次要研究农村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和当下的核心问题;再次要研究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农村中小学改进的突破口。以研究为依据和借鉴,培训方案的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学员和农村中小学的发展需求,实现培训项目目标。

  (二)培训资源优质优化

  北京和北京教育学院有丰富而优质的培训资源,在培训设计和实施中要聚焦培训主题和内容安排,把各个方面的优质培训资源组合起来,现实优质培训资源的优化使用。把首都研究学校特色建设的理论专家、特色建设先进学校的著名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善于搭建理论与实践沟通桥梁的培训团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校长联结成一个探索学校特色建设探索与创新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共同探讨,从不同视角贡献理论与实践智慧,理论的指导力与实践的智慧相得益彰,带给学员学校改进的力量与智慧。

  (三)培训推进有序有效

  整个培训包括“铺垫与准备”、“集中培训”、“跟岗影子学习”、“改进设计”、“返岗实践”等五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基本阶段,从学员认知角度体现为包括学习输入-研究内化-实践改进的完整过程,培训推进围绕主题提供优质、高端的学习内容,通过个人反思、集体研讨和专家指导加以内化,通过学校特色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的梳理,设计指导学员所在学校的特色建设实践改进,实现培训的有效产出。

  (四)培训产出有想法、有行动、有实效

  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视培训产出,培训项目的产出表现在层层递进的三个方面。有想法是校长通过培训形成的新认知,优化校长关于培训主题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状态,同时把校长的新认知聚焦到学校改进方案上。有行动是促使和指导校长在学校办学实践中身体力行、锐意探索,落实学校改进方案,引领全校教职工共同开展学校创新实践探索。有实效是学校创新实践探索要能够解决学校当前办学实践的中的核心问题,并通过核心问题解决促进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