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精品课程 > 第二部分教师培训与研究

新时代怎样做好体育教研 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2020-08-19

【课程介绍】

  1.主讲教师:陈雁飞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现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修订核心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硕士生导师等。

  2.培训对象:国培中小学体育教研员

  3.培训课时:4

  4.课程目标:

  —深度思考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研活动,聚焦核心素养中体育教研的舞步的多元发展;

  —理解学习活动过程,教研目标,教研内容的实效性,反思在体育教研中工作方式方法的畅态;

  —把握体育教研活动主题的确定,强化听评课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促进体育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

  5.培训方式:讲授+提问+研讨+案例

  6.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评价主要是以分组提问回答为主,每组提交一个问题,进行200字左右的回答,每人在回答作业上签字。

【专家点评】

  该课程从6个方面深层次的进行了理论剖析与案例分析,重点聚焦了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研、体育教研舞步和体育教研活动新的变革。引导新时代的体育教研关注和追求高质量的效果,启发思考体育教研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汪晓赞 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党总支书记 教授

【课程内容】

  教研员是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群体。1956 年我国从省到县先后成立了教学研究机构,开始命名为教育教学研究室。其中,教研员被赋予管理、检查、评价、视导教学的权力和研究、指导教学等业务职责。教研是高水平理论知识的引导,是多元体育学科专业功底的指导,是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传授,既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又能在专家与教师之间开辟一条通道。

  一、体育教研怎样链接核心素养

  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时体现出的一种超前智慧,“人”和“本”加起来就是“体”,既是“身体”的“体”,又是“体育”的“体”,体育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的需求为衡量一切外部事物的基本标准,就是注重人性、人格和能力完善和全面发展。

  (一)从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中思考

  1、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质”,侧重的是人的质量;素养强调的是人的“养”,侧重的是人的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理解核心素养首先要了解、学习、思考为什么会把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放到如此高度?怎样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上、素质教育改革上,目的是到底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

  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义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健康课程学习过程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表现,集中反映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体育与健康学科主要素养有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方面: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运动疲劳恢复,保持良好心态,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勇于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与体育教研的链接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

  1、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从体育运动中创新

  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是学生感受个体独特的身体、心理体验并与他人共享成功的过程,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

  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2、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从与时俱进中获取

  新时代的体育教学应依据学生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新。如体育课堂中的队列变换等活动,目的与“体育教育是一致的,一方面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心理教育,培养认得道德和意志品质,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从体育教学上升为体育教育

  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上来说,不仅是跑跑跳跳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的层面上,也决不仅仅是金银牌的事,而是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与幸福、国家的强盛与安全。

  学校体育带给学生身心的享受和投入,学生的技术,技能,技巧,技法全面的体现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并且能很好的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培养学生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从体验学习中实践

  “体验学习”就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情景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将体育知识和技能在个体身上活化,成为自己的技能与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互助合作、体验情感交流、体验成功、体验快乐,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态度的落实。

  二、体育教研怎样舞动起来?

  今后的体育教研工作如何投入?未来的体育教研活动如何畅态?教研员和教师之间为彼此促进学习而进行微妙的、互为主体的舞动。

  (一)体育教研舞步投入畅态的思考

  1、投入;情意投入,指情感反应,包括感兴趣、高兴、厌倦、悲伤、焦虑等。行为投入, 正面行为;对学习的投入,如刻苦、持之以恒、提出问题等;参与活动。认知投入,对学习的心理投入、喜欢挑战;自律;讲究策略等。

  例如,有效教研的投入—理解“教学”,点—明确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非智力因素点(知识原理、健康教育);量—教学的授出量、训练量、活动量(运动负荷);度—教学的速度、难易度(教学计划、教学重难点);序—教育遵循知能的固有序列、学生的认知程序、课堂的结构程序(体育教学过程,准备部分、基础部分、结束部分的合理安排);法—进行认知活动方法、技能活动方法、情感活动方法(体育教学法);时—注意时间的分配、时段的联系、时段的效率(体育组织能力);率——有效教学时间与无效教学时间的比率(教学完成效果)。

  2、畅态:一种被活动深深吸引的状态活动本身令人愉悦,就像艺术家醉心创作、运动员专注表演一样。全身心地投入经验之中,深度集中、目的明确对自我表现有清醒的认识,不畏惧失败,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没有一般自我意识,不受琐事困扰。

  (二)体育教研舞步畅态

  在体育教研过程中,教研员与教师协调、连贯、配合、通畅地活动,有分、有合、有研、有互、有规律、有思考、有问题、有难点……,呈现和融汇成研与教,教与学的气场——体育教研舞步。体育教研外在表现(外显);体育教研学科特点(内在)。

  1、一节好课需要畅态设计和分析

  一节好课是什么样的?好课有德。解决好“为什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比“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好课有效。上课之前与课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民主。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好课求真。真实的课才是好课,课堂对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在应对挑战、不断反思与修正失误之中才有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智慧的生成。

  2、好教研需要舞步引导

  体育教研舞步的投入和畅态,能引导教研工作如何研究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堂教学、如何指导学科课程与课程改革、如何听评课和指导课、如何策划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如何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如何使教研工作取得实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研员。

  在体育教研中要清晰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研工作原则。一个中心,以学生的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六个会”,会学、会说、会唱、会跳、会教、会。坚持“五个转变“,研究教师的教为主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为主;依靠高嗓门命令学生转向依靠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单纯的讲解示范转向新颖丰富的学练活动设计;直接传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体验感悟;不合理的拼体力、消耗型转向高效率的智能、技能型教学。

  三、优秀教研员应具有哪些重要的能力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4日第3版《什么样的人能当教研员?》一文:各地教研室在配备教研员时,应坚持这样的标准—让最优秀的教师做教研员。

  (一)当今需要什么样的教研员

  1、今日需要的教研员: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成为教研员的基点,工作的热爱和态度是成为教研员的高点。需要深入实践送教上门的好教员、传播课改动态的信息员、学校教科研规划的设计员、教师身边常见的研究员、教师校本研究的辅导员、教师校际交流的联络员、教师倾诉声音的录音员、教师科研之路的引导员、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员、教师专业展示的编导员、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员

  2、今日不需要的教研员:居高临下的准官员、指手画脚的仲裁员、教参教辅的推销员、学生课外的补习员、浑浑噩噩的烟酒员、游山玩水的旅游员、领导下访的陪同员、收集资料的统计员、只作报告的宣读员、无所事事的闲杂员。

  (二)研究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

  研究指导课堂教学和善于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码事.研究指导课堂教学需要精通学科专业知识和课程教学理论,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与原则,观察分析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术,形成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善于透过课堂教学现象,发现教学思想、教学技术闪光之处和关键性问题。

  教研员必须经常深人课堂, 这是大多数教研员都在做的。问题是沉浸课堂做什么?要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一线教师的有活力的教学经验,及时分析、反馈给相关部门,并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推广,或反思重建,或总结提升,对广大一线教师形成积极的影响。

  (三)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认识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实践的活动。目前,大家对教学研究的认识还有一些偏颇,有些把研究等同于写论文,以为发表论文就是研究;有些把研究等同于做课题,忘记了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常教研活动,最终目的都应是改进教学实践。

  1、怎样形成一种研究文化,以研究方法去指导工作,用研究方法改进实践,有效利用课题载体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入,切入到提高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效果上。

  2、教研员在指导教师过程中要如何落实“教什么”,我们都知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可以教什么—教材挖掘、应该教什么—寻找依据、能够教什么—联系实际、想要教什么—价值判断、实际教了什么—教学行为、实际学了什么—落实目标。

  (四)指导学科课程与课程改革的能力

  1、学科课程的指导力;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帮助教师领会课程理念、指导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定位学科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从教材的结构体系上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教研员往往通过具体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来推进学科教学改革,传播教学思想,提高基层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解析一些优秀教研员的工作实例时发现,教研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总结领域,这也是教研员工作的一项基本功。5、培养骨干教师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能力。教研员应该要把教研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作为研究对象,经常结合实践进行探索和创新,提高教研活动针对性与有效性。

  四、在教研活动中如何有效的进行专业引领

  (一)如何凸显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引领形式有课例式、讲座式、跟综式和示范式等四种。要根据教师的类型,在学习内容和方法、学科教学、学科研究等方面去引领。

  1、四种类型教师;新手型--有激情,可塑性大,有发展潜力。表演型--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利用教具等进行表演,但缺少自己的见解,难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点子型--常有好的创意,并能落实于教学设计之中,但不善于自己在课堂上表达、展示。工匠型--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疏于反思,惯性运作。

  2、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阅读教育教学理论, 博览其它学科知识等,教研员提供学科教师学习的最便捷的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向同行学习。通过个案、案例分析向实践学习。通过举办将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的教研活动。形成与教师相互切磋、研讨、碰撞和对话的氛围。

  3、学科教学实践的引领;教研员是学科的引路人,教研员的教研工作思路对所辖区域的学科课改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将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本地条件融合到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层面,仅仅依靠教师原有的经验,依靠教师从教参上寻找答案或同伴之间相互切磋,解决起来是有局限性的。需要教研员通过教研活动将理论指导转化为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

  4、教学研究的引领;比如对“小学教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对“高中选项教学与特长生培养的研究”等, 就是教研员与教师一起梳理问题, 然后通过教学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当一个教师长久、持续地关注某个教学问题时,当教师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时,教研员就应意识到问题即是课题, 与教师合作着手课题研究, 制定研究计划。

  五、如何有效的听课、评课

  (一)如何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听课、评课,是课堂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教材与内容、设计与方法、特色与效果等方面的评析。

  1、听课要会“两看”;一看教师主导作用,看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是否准确、合理、全面、看教材处理的重难点是否抓住、看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思路是否清晰、看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和呈现方式,是否化难为易、看教学方式组织是否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看课堂驾驭,对突发事件与问题的巧妙处理与应变能力、看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策略,以及学生对评价的反应、看课堂教学的激情,教态、示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基本功。二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看课堂上的宽松民主气氛、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的自觉习惯、行为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以及课堂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

  2、听课要会“四听”;一听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否有感染力,二听教师讲课是否讲到点子上,知识是否全面、技术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三听教师讲课是否精炼,思路是否清楚,学生是否明白,四听学生课堂对问题的回答和指导等。

  3、想课要会“多想”;一想凸显哪些教学理念,二想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三想设计哪些教学情境,四想创新哪些手段方法,五想开发哪些课程资源。

  (二)如何评课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1、评课的方式

  “剥笋式”评课;是指教研员以科学的态度直面揭示教学问题,追究教学问题本源,象剥笋一般给教师直观演绎,层层揭剥教学问题。评课策略: 象剥笋一般给上课教师层层揭剥教学问题。评课对象: 适合于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他们一般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评课目标: 通过教研员层层揭剥教学问题, 帮助教师从现象到本质认清教学问题本源,让教师及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么会错的”。

  “处方式”评课:是指教研员采用多视角观课策略,立体捕捉教学问题,给上课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改进“处方”,让上课教师以“处方”为依据,进行有目标性的反思总结, 重新设计新的教学方案,进行再实践再提高的评课方式。评课策略:教研员诊断教师“病情”,给教师开“处方”。评课对象:适合于中青年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有改进意识,但无具体改进策略)。评课目标:通过教研员剖析问题根源,以身示教,如这些教学问题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如果我上的话,我将如何上……给教师指明改进的具体内容、方法、方向。

  “质疑式”评课:是指教研员以质疑提问为抓手,引领教师自主反思教学行为,研究教学细节,剖析问题病源,设计解决问题对策,提高再设计再实践能力的评课方式。评课策略:以问题为引领,向上课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如你觉得这节课还存在哪些不足与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你下次再上同一内容你将如何改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评课对象:适用于具有一定反思能力的中年(骨干)教师。评课目标:培养教师自主寻找教学问题、自主探究问题根源、自主设计解决问题对策。

  六、体育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培训型

  培训型的教研活动参与者多,针对性强,往往能收到“短、平、快”的效果。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要研训?有没有必要研训?如何理解研训一体?如何策划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普及性的培训和提高性的培训。普及性培训,主要是帮助体育教师钻研教材、掌握教法。这种培训特别适用于新教师,新教材。提高性培训,主要是面向中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以专题性、研究性为主。

  (二)竞赛型

  是把竞赛的形式引入教研活动之中。一方面能激发体育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发现在某一方面确有专长的、可培养的人才,这种活动特别适合中青年教师。比如,优质课评比,现场教案评比,说课PK。 教学课件制作大赛等。比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评比赛,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等。

  (三)观摩型

  这种活动通过教学示范,使体育教师能学到在书本上、教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能较好地解决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现实问题,对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较大。比如,全国体育教学展示活动、省级体育教学展示课,特级教师观摩课等。比如,“教学能手”示范课、“教学明星”巡回教学、“新课程”研究课等。

  (四)科研型

  指教学实验和教学专题研究,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并利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这种活动层次高、影响大、效果明显,但周期长、难度大、要求高。比如,专题研究、课题研究等。

  (一)主题型

  是发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阴影,从教学质量和学生分析中发现,把教研主题落实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本质问题上。比如运动项目主题活动、阳光体育运动校园主题活动等,比如单元教学研究、大单元教学研究、课时教学研究等。

  结束语:教师走多远就能带学生走多远,同样,教研员走多远就能带教师走多远。教研员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师素质,教研员的理念决定着一个区域的课改方向,教研员的工作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学质量。

【参考书目】

  1.陈雁飞著:《做好体育教研工作的10个关键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参考书》

  3. 陈雁飞:《开创体育教研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2013年3期

  4.陈雁飞、周志勇、张锋周 :《中小学体育教师200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5.王定华.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教师国培的进展与方略.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1期

  6.何艳《浅谈体育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世界之星交流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