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精品课程 > 第二部分教师培训与研究

教师培训管理工具开发策略

2020-08-19

【课程介绍】

  1.主讲教师:余新

  2.培训对象

  各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培训管理者、各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的专职培训者、中小学幼儿园负责校本(园本)培训的校长园长。

  3.培训课时:8课时

  4.培训目标

  学员能够了解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的含义和特征,理解教师培训管理工具开发的意义与实践价值,掌握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的三个开发策略,并讲师指导下学会对自己提交的一例培训管理工具开发成果开展自评和打磨完善。

  5.培训方式

  基于“学员中心、结果导向”培训理念,采用专题讲座、案例研修、小组合作、实践观摩和成果指导等相结合的培训方法,运用“世界咖啡”、“六顶思维帽”、“任务闯关”等培训活动工具,突出参与式讨论和情境式体验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课程结束后进一步开展对学习成果转化的跟踪指导。

  6.考核评价

  (1)作品前后测对比。课前一周要求学员根据工具清单提交一份“教师培训管理工具开发作品”,了解学员学习基础;课程结束后要求学员完善这份作品,评价学员对该作品的完善质量。最后通过对该作品的前后测对比分析,评估学员对培训工具开发策略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培训设计成果鉴定。按照教师培训管理工具开发质量的考核标准评定学员开发任务完成程度,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课程内容】

  一、培训管理工具开发的意义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划分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因为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由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力有大的飞跃。工具的本质是从技能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演进的逻辑起点。

  科学管理理念下的工具改进。100多年前,弗雷德里克·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而影响工业生产效率的劳动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设备、劳动工具、劳动环境等物质、技术层面的,一个是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技能方法层面的。泰勒通过精确的动作分析和对以往工作情况的总结,提出了生产工具、生产条件、生产要求的标准化,这就是泰勒所提出的“建立科学的劳动过程”。可见,“生产工具”被看成科学管理的重要因素变量。

  计算领域的工具改进。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1946年研发,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时,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被美国国防部用来进行弹道计算。如今,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医学领域的工具改进。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1915年丹麦人发明呼吸机,如今,呼吸机已经微机化,作为医疗工具的改进与发展,其功能远远超越发明时期,表现在: (1)开机后有自检功能。 (2)发生故障时有屏幕提示,便于维修。 (3)完善的报警功能,如氧供,气体供应,分钟通气量,压力上限,压力下限,呼吸频率,潮气量,窒息通气,背景通气设置,机器断开,漏气及漏气量,流量传感器,工作状态,氧流量等诸多环节确保机械通气过程安全,临床医生可根据病人状态调整参数设定的报警范围。 (4)其他特殊功能,包括吸痰功能,雾化功能,屏气功能(包括吸气和呼气屏气,满足照胸片需要),锁机功能(防止通气参数被任意改动)。

  可以说,工业、农业、交通、食品、商业等领域的工具改进突飞猛进、急速发展。工具的一小步,带动行业技术与专业化的一大步!技术就是工具与相关的行为、思维的有机组合;专业技术离不开专业工具的研发与应用;培训专业工具是培训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教育领域的工具发明和应用推广与其他行业对比情况如何? 仍然以黑板、粉笔、教科书、书包、普通文具为主。投影仪、微格教室、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家教机器人、AI虚拟学习空间刚刚获得开发与实验。

  教师培训作为教育领域中一项专业化活动,表现在专业理念、专业技术、专业产品、专业服务、专业团队、专业制度等方面,其中教师培训的专业工具研发与应用,是教师培训专业技术提升不可或缺的。

  归纳来说,培训工具开发的意义:培训工具是培训技术的重要元素,培训工具的改进不断推动培训专业化。培训工具体现出智能自动化,具有可视化特征,让理论学习深入浅出,促进知识学习的记忆与保留。培训工具成为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行为的中介手段,让学以致用的理念成为可操作的专业技术,促进培训迁移的有效发生。

  二、教师培训管理工具内涵

  《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 “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 器与道相对,可简单理解为一个是有形的具体的物,一个是无形的抽象的理(朱熹语)。 《论语·卫灵公》中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意思是“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在古代用语中,“器”已经获得了引申意义,从作为“器皿”的“物”引申为“事”和“人”。

  这里我们讲到的“培训管理工具”的含义与“培训”、“工具”、“管理工具”三个概念分不开的。“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和管理训诫行为。”“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机械性或智能性手段”“管理工具是指管理者在从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过程中为有效达到组织目标采用的智能性手段,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表格和管理软件等。”

  由此,教师培训管理工具这里可以理解为在“教师培训”工作中使用的“管理工具”,特指为有效管理教师培训项目和组织教师培训活动而应用的具体方法手段,包括培训模型、培训标准、工作流程图、活动手册、图表模板、模拟沙盘和项目管理软件等。

  培训管理工具具有三个本质特征:第一是可视性,即直观形象,用图文并茂形式把繁琐的原理表达得易懂可读。第二是实用性,即适合学习与工作需求,促进培训解决问题,别于使用者操作应用。第三是专业性,即基于一定专业理念下的专业技术,体现研发的实践智慧。

  三、教师培训管理工具开发策略

  (一) 分层系统研发策略

  “分层系统研发策略”是指从培训价值理念层面出发,探究培训方法和技术,最后落地到开发相匹配的培训工具。

  以“提高教师学习积极和培训效果问题”,我们可以从道、法、术、器四个层次理解作为“工具”层面的“器”与上位几层概念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jpkc-02-01-t1.png

  “道”是指价值观、对目标定位与价值引领,例如“以学员为中心、结果为导向”的培训价值理念。 “法”实现目标价值的战略、方法,“参与式、体验式、情境化的研修工作坊”是对“以学员为中心、结果为导向”的实现方法。 “术”是指战术、技术的具体化手段、途径,包括“任务闯关”“世界咖啡”“六顶思维帽”这些在“研修工作坊”中经常采用的比较具体活动方法。“器”是指提高效率、解决问题的更加具体方法与工具,比如“世界咖啡”活动中经常应用的“活动流程图”、“学员观察表”或“会谈单”等工具。

  “分层系统研发策略”需要将培训理念落地为具体的方法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培训管理工具开发需要依据上位理念来支撑。因此,这种开发策略提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多次反复推敲,体现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培训理念。

  (二) 分类单项研发策略

  “分类单项开发”是指根据培训需要,针对某项培训管理工具的类型特征、应用要求及其标准,进行专门性研究与开发策略。从常用的培训管理工具类型来看,单项研发的工具包括培训模型(培训师用)、培训标准(培训师用)、工作流程图(学员、培训师共用)、学员手册(学员、培训师共用)、应用图表和文本模板(学员或培训师用)等。

  1.培训模型

  模型是指对于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规律进行抽象后的一种形式化表达方式,核心要素包括目标、变量和关系等。培训模型举例:教学系统设计模型有ADDIE、SAM、AGILE等模型;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有差距分析模型、冰山层次模型、弓箭优选模型等;培训评估模型有柯氏模型、五级模型、CIPP等。培训模型的要素及其之间关系通常应用模型图表达,例如图2、图3所示。

jpkc-02-01-t2.png

图2 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弓箭模型

jpkc-02-01-t3.png

图3 ADDIE培训项目设计模型

  (是否需要给出模型来源文献)

  2.培训标准

  标准是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尺度,是一种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语言。教育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其中包括“健全教师资格标准、教师编制或配备标准、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培养标准、教师培训标准、教师管理信息标准等。研制双语教师任职资格评价标准。”在教师标准建设方面,教育部2012年发布《国培计划培训课程标准》、2018年发布数学、语文和化学三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先后于1993年和2004年编制《教师能力标准》,指导成人教育教学。

  3.培训流程图

  流程图是流经一个系统的信息流、观点流或部件流的图形代表。在教师培训中,管理流程图主要用来说明完成项目任务必需的全部管理过程及其某项任务(如培训需求分析、项目申报、课程开发、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等)的管理过程。

  培训流程图作为导向工具,能够地展现某个管理活动的程序,帮助教师培训管理者清晰了解整个管理的环节和步骤;作为诊断工具,流程图是揭示和掌握封闭系统运动状况的有效方式。它能够辅助决策制定,让管理者清楚地知道,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从而确定出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作为控制工具,流程图体现出下一步何去何从,要取决于上一步的结果,典型做法是用“是”或“否”的逻辑分支加以判断。

  常用的教师培训管理流程图包括“区域培训规划的主体框架与流程导图”、“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研究的工作流程图”、“教师培训项目申报流程图”、“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图”、“教师培训实施计划管理流程导图”、“教师培训开班准备流程示意图”和“教师培训绩效评估流程图”等。这些管理流程图工具应用目的是应用者能借助该类工具廓清教师培训管理思路,把握培训管理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发现正确的管理工作路径。流程图可以从实践应用与学术研究两个角度去挖掘其中价值,如图4、图5所示。

jpkc-02-01-t4.png

图4 流程图学术研究案例

jpkc-02-01-t5.png

 图5 流程图实践应用案例

  4.学员手册

  学员手册用于教师培训活动中通常分为两种类别:一是培训项目的学员手册(培训班学员手册),其作用是对整个培训项目运作的告知文本;二是培训课程的学员手册,其作用是学员学习的辅助文本,具有培训教材功能。前一种学员手册是我们常见类型,在此不再赘述。在今天培训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培训课程的学员手册日益突显重要,它发挥出以下功能:①告之实施此培训项目的目的与意义;②介绍该培训课程的主体内容及重点;③说明课程总体培训目标和单元目标;④参考文献(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⑤课堂公约(对学员学习中的要求)。关于培训课程学员手册的基本结构和编制方法建议如下:

  第一,学员手册的结构与形式包括:①学员手册封面,含机构名称及LOGO、课程(项目)名称、日期等;②培训管理与培训师团队成员的信息,含成员的照片、业务简介、职业资质、业务成就、服务范围、主讲课程等;③学员手册目录;③培训课程日程;⑤培训课程提纲。

  第二,学员手册的内容与要求:① PPT填空式的培训教材。注意在重要的知识点、技能点、问题点、经验点处留出空白(填空)。②辅助学习的参考资料。除PPT内容外,可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便于学员自学,拓展学习的深度。如另有自学手册可不必重复设置。③课堂练习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课程内容与目标,可以在重要的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处设置一些小贴士、思考题或复习题④课程重点内容的回顾。编写时注重启发性和引导性原则,减少说教性、灌输性和叙述性等现象。安排好字体、字号、插花和插图,注意手册的趣味性。⑤课下作业的内容与要求。案例的研讨与分享内容可以在学员手册中体现。重在参与、互动和分享,不要简单划分对与错。⑥考试考核的形式与要求。

  第三,学员手册的编撰原则:①准确性。确保所有内容准确无误,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性。②针对性。手册内容紧密围绕培训目标来展开,在满足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③适易性。学员们在理解性和接受性上会存在着差异,编写手册时应充分考虑难易的适中性。

  5.应用图表

  图表泛指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很好的将对象属数据直观、形象地“可视化”的手段。它所体现的信息属性包括:表现什么(主题特征)、何处(空间属性)、何时/多长时间(时间属性)、程度(数量特征)、以及如何(变化特征)等。

  图表设计有着自身的表达特性,尤其对时间、空间等概念的表达和一些抽象思维的表达具有文字和言辞无法取代的传达效果。图表表达的特性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首先具有表达的准确性,对所示事物的内容、性质或数量等处的表达应该准确无误。第二是信息表达的可读性,即在图表认识中通俗易懂,尤其是用于大众传达的图表。第三是图表设计的艺术性,图表是通过视觉的传递来完成,考虑到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这也是区别于文字表达的艺术特性。

  教师培训应用图表举例:在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中用到的“培训需求调查研究的分类图”、“教师培训需求调研访谈与路线设计表”,在培训资源管理中的“培训教师的角色类型SWOT分析表”、“培训教师的专业风格矩阵图”,在培训绩效考评中的“学员满意度调查表”等,这些图表为培训管理者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管理工具。

  6.文本模板

  文本模板是指某类项目文本该包含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例如,“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申报书模板、北京教育学院实施方案模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板。

  模板的作用就是告诉使用者在起草某类项目文本的基本结构应该包含哪几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哪些要素、每个要素编写要求。如果使用者发现官方应用的规范性模板中有不明确的内容,可参照模板说明或咨询有关专业人员。对于非官方的模板工具应用时特别提示以下三点:

  首先,非官方模板主要起工作引导的作用,不是强制使用的,所罗列的填写项也不都是必填的。在编制过程中,使用者可以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模板,撰写内容也不是都必须在模板的范围内。其次,已经推出使用的模板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鼓励使用者对模板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最后,使用者在长期培训实践基础上要不断积累培训管理经验,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一些培训模板工具,并有意识地开发培训模板工具,促使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三)应用借鉴改造策略

  通过实践研究,改造某个或整合多个工具,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创新开发应用工具。

  案例研修:在全球来看,我们会发现用ADDIE去研究出新的课程开发模型是非常多的,有近百个模型。

jpkc-02-01-t5-2.png

图5 ADDIE模型变式举例

  四、教师培训管理工具开发案例点评(略)

  五、作业:请运用以上开发策略,尝试开发一项培训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方主编,钟祖荣、余新副主编:《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2、余新著:《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3、盛晓东,赵琼注:《培训师的工具箱(第3版)》,企业管理出版社,2019年出版

  4、余新.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导图——以“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