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精品课程 > 第三部分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

从“技法”到“心法”

——培训引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性分析

2020-08-18

【课程简介】

  1、主讲教师:

  张红,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2、培训对象:

  参加国培计划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者

  3、培训课时:4课时

  4、培训目标:

  认知目标:帮助学员了解柯氏评估模型及其运用,班主任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及其构成,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其相应的专业技能。

  情感目标:引发学员对现有班主任培训的反思,确立起实践关怀学术品位的培训追求。

  行为目标:能够设计出基于学员需求,能力取向、具备实效的班主任培训方案

  5、培训方式

  讲授与对话;自主研修。

  6、考核评价

  学习审计单:填写学习审计单,分为四个指标,即增加了(新知识)、澄清了(疑惑点)、深化了(已有知识)和即将转化(哪些知识付诸行动)。

  作业完成:面向具体培训对象设计一个培训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分等级(优、良、中、差)

【专家点评】

  有理论高度,有实践策略,以问题连续体建构起课堂层次,比较深入地剖析了当前班主任培训中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对培训者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很有启发价值。

  ----陈爱苾(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课程讲稿】

  一、课程引入

  各位老师好!不知道大家是否最近关注了一档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基本形式是演员上台临时演出某个经典影视片断,台下导师点评并选出优胜者。姑且称之为专业综艺吧。9月8日正式开播的第一期阵容豪华,请到了大导演陈凯歌做飞行导师。

  给大家截取一个片断:两个青年演员胡先煦和徐娇现场挑战评委章子怡老师的代表作《卧虎藏龙》片断。演出结束后,章子怡表示比较失望,她说我觉得你们在台上只是模仿,对于角色也不太理解。另外两位评委也说你们应该演出自己的特色,否则会出戏。两位小演员频频点头之际也有点发懵。这时候陈导出场了:问了胡先煦三个问题:你什么时候喜欢上她(玉娇龙)的?胡回答:上药的时候吧。陈导说:上药已经是剧情比较靠后的部分了。接着又问:你为什么给她吃鸡?胡回答:我不想让她死。陈导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不想让她死?你是马贼“半天云”。你罗小虎杀人如麻,何尝对一个人的生命有过怜惜之情?胡愣了片刻,突然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我喜欢她,我早就喜欢她了。

  大家肯定看出来了,青年演员胡先煦在演出时,对人物的理解出了问题,他模仿前辈的动作,但并不知道这样的动作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显得机械和生硬。陈导的问题,直击核心,点出了表演之所以有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

  我们来打个比喻吧:两位年轻演员是青年班主任,章子怡等评委是资深班主任,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青年班主任努力在技法上模仿优秀班主任,但因为缺乏更为本质和深刻的理解,所以并不能得心应手,而陈导的点拨,明显不是技法层面的授受,而是心法的启发。不是哪个动作更好看,而是你是否充分理解了你的人物,是否已经和他(他)融为一体?据说优秀的演员在进入角色创作时,第一件要事就是写人物传记或者角色分析。

  我的问题是:我们这些人,这些做班主任培训的同伴们,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需要给班主任的是什么?与那些拥有丰富经验和策略的优秀班主任相比较而言,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论技法,我们其实是不如人家的,那我们是否应该学习陈导,在心法上下功夫呢?是以方法为主的技法?这种知识,是更上位和更本质的知识。

  二、什么是有效的班主任培训?——柯氏评估模型及其运用

  在座各位肯定知道著名的柯氏评估模型。在评估培训效果时,我们通常从这四个层面来分别收集数据。第一是反应层。比如大家参加这次国培,整个期间和过程中,无论是吃饭住宿还是课程设计都会引起我们的相应感受,所以我们使用满意度来表达这个层面的收获。但它往往浅表化,是感性而模糊的整体印象。第二个层面是学习层。它会比较具体,牵涉到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认知获得。我们称之为掌握度。也就是你到底学到了什么?很多时候大家会在学员的培训总结里发现一个万能的句子:这次培训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特别说明一点:我的培训班里是不许这样表达的,我会要求学员将其具体化:更新了哪些观念?开阔了什么样的眼界?是否和从前的自己做过认真的比对?再后来我开始使用“学习审计单”作为小工具,要求大家填写比如:增加了什么、澄清了什么、深化了什么。这样我们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学员的真正收获。顺便说一句,今天课后大家也要填写“学习审计单”。对这节课进行学习复盘。第三个层面是行动层面,其实也是大家真正关心的所学东西有多少能够所用。我使用转化度这个词来表达。转化度的测评在教育中很难量化,但可以通过对学员的访谈获取一二。我们会以为学员如他们在总结中所表达的那样,将所学真正用于所用。但其实这是个理想状态。相当一部分学员会束之高阁。在回到工作单位两三周后涛声依旧,进入到习惯性的旧模式中。有一个问题就很重要:在掌握度(知识)和转化度(行动)之间,什么样的关键要素影响了认知向行为的转化?这也是我们培训者特别关注的重点课题。因为牵涉到如何设计能力取向的培训。柯氏模型的第四个层面是效益层,也就是你转化的行为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在企业培训中评估效果常用,在教育培训评估中我们常常会省略这一部分。

  我大概是06年开始从事班主任培训的,梳理自己的培训经历,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线索。一方面是我自己身份的变化,最早我只是一个课程主讲教师,后来我变成了一个课程设计并实施的项目负责人。我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从关注课程的某一个模块怎样讲授才能更受欢迎,到思考这次培训的主题及如何让班主任有真正的获得感。在最早设计课程时,我会按照工作领域来分,比如班级管理模块,班级活动模块,家校沟通模块等等。在每一个模块里找到相应有特色的班主任老师来分享他(她)的成功经验,希望能给老师们更多务实而具体的帮助。但在后期的追踪了解中,学员表示,培训对个人工作帮助很大,我进一步追问,究竟在哪些方面帮助大,他们就会说获得了很多方法,老师们说起曾经听过的案例依然头头是道,记得生动的细节。我进一步追问:有哪些已经变成了你自己的作法并且取得了效果?他们就表达了真实的困惑:优秀班主任讲的确实很好,但好像我模仿不来,因为我们学生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即使用了,效果也不如人家理想。

  请老师们回到我最早的情景中,胡先煦模仿张震,徐娇模仿章子怡。像不像我们班主任培训中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分享经验和做法给年轻班主任?但这个并不成功,真正点醒他们的是陈导的问题,陈导的问题不是你这一步应该怎样表演,而是你是否真正理解了你要塑造的这个人物,只有这样,你的演绎才能合乎角色的内心,你的表演才合乎人物的逻辑,你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可和认同,你不是在演,而是在创造。

  三、班主任心法——围绕角色认知建构培训内容体系

  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明确,在班主任培训中要以人为本,能力导向,关注实践,学术品质。在这些上面我想大家都是没有疑义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将其落实到我们的培训方案中?我们也认同,心法比技法更重要,因为技法有时候不能迁移,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模仿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给班主任心法,但心法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心法如何教授呢?

  2008年我接手了一个新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之前我们都是组班培训,并且根据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构建了一个培训体系。面向青年(新入职)班主任的技能培训基本由校本承担,面向成熟期(骨干)班主任的培训由区级和市级承担,而即将步入专家型的优秀班主任则组建工作室进行导师制研修。班主任基本功项目则不属于这其中的任何一种,完全是个新生事物。从哪里入手呢?

  在设计这个项目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因为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从学理意义上,什么才叫作班主任基本功?与教学基本功不同,班主任基本功的提法既无明确的内涵,也缺少具体的载体。在文本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逐渐厘清了思路:要回答班主任基本功到底是什么以及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我们必须回归到班主任角色的根本上,也就是班主任是谁?只有弄清楚班主任是谁?我们才能明晰班主任做什么?最根本的能力是什么?而弄明白班主任是是谁?我们必须先回答班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就发现,一个教育管理学问题开始转化为教育社会学问题。

  班级授课制作为现代学校的核心制度,起源于夸美纽斯。但这里的班只是教学组织形式,而不是我们今天所提的班集体。班集体这个概念,来源于前苏联。关于班级到底是什么?在学界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康宁教授,他认为班级是社会组织。因为班级具有组织最为基本的外在特征:一群人,有目标,有规则,有机制。而清华大学的谢维和教授则认为,班级虽然表象上像社会组织,但人际关系的互动是面对面的,而且是情感互动,不符合组织沟通的特征——科层制。因而他认为班级是群体,而且是初级群体。

  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个观点争论的本质:何谓班级?班级何为?从功能上来分析:班级有三个主要的功能:一是教学组织形式,这里要求秩序(纪律)和效率,二是社会化的通道,学生要在这里培养社会技能(规则意识与能力、社会情感培养、合作能力),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三是心理和教育意义上的家园和共同体,作为以情感为主要互动方式的初级群体,这里承载着孩子们的需求,情感、是孩子们完整的生活空间,也是他们精神发育。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讨论班主任的角色究竟有几个部分构成。其一是管理者,作为学校最小的行政单元,承担着行政事务与基本管理任务,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来维持教育教学基本秩序的运转,其二是教育者,作为重要的教育环境,班级的价值观和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其三是指导者,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最恰如其分的教育帮助、支持和矫正。在这三个角色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是教育者。班主任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是什么?是一个一个地去教学生吗?显然不是,是通过建设一个良好的教育场域。把班级从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变成心理意义上的归属和家园、精神意义上的方向和价值。因此:建设班级,就是班主任老师的核心专业能力。

  角色认知弄清楚之后,我们会引导班主任老师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我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哪里?许多老师都说是常规管理和个别生问题。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常规管理为什么占用了班主任老师如此多的时间?是因为我们其实不是管班,而是看班。是使用监视和强制这样的手段增加情境压力,迫使学生做出与强情境符合的行为。但学生没有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并不理解规则的意义。也无法真正去遵守制度。哈贝马斯说过:合法的基础是同意。只有经过了大家共同参与和讨论,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解基础上的制度,才是真正有效的制度,才是被大家认可的制度。而有了讨论和启发这样的元素加入,一个纯粹的看就会超越管变成带,这种唤醒和激发学生向上和向善发展愿望的事情,我们称之为教育活动。这样的教育活动,在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中有占了多大的比例呢?老师们总说忙不过来,其实不是时间贫困,而是我们没有深入到事物中去发现它的教育要素和意义。而这点,必须对班主任的角色有清晰而透彻的理解,也可能具备这样的意识。

  基于角色认知,班主任的职责是带班育人。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这么四个部分:如何建设一个班?如何发挥教育场效应?怎样为班级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教育同盟的形成),如何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借助什么样的知识谱系才更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获得足够的认同感与幸福感?班级建设的能力、协调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乃至于物品管理等等),还有自身如何形成专业动力系统和能力系统?这些知识就构成了班主任培训的课程框架。这样的课程结构,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并且帮助班主任从本源上理解了这个角色,从而才能把育人落到实处。

  四、班主任心法二——如何基于价值和原理建立专业思维方式

  课程内容结构化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施。培训的本质是成人学习,成人学习是问题导向的情景学习。也就是说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案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邀请一线优秀班主任进行经验分享,也是为了激活和扩展受训班主任的经验系统。如何用好案例搭建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桥梁呢?只有克服了这个难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迁移,才能有本质理解,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增长能力。

  在三届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我们均采用了“情景问答”这一形式。即把老师们在班级建设与学生教育中发生的问题类型改变成具体情景问题,要求参训老师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自己的解决思路和具体策略。情景问答的本质是什么?是对教育日常问题的还原,一是还原到真实的请景中,让老师们有熟悉的感觉,二是还原到理论本原上,进行概念提取和判断,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这类问题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这个概念背后的教育理念又是什么?这个理念应用到实践中该如何落实和操作?在情景问答的评分标准中,我们设计了三个选项:一是实践智慧,即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要具体翔实可操作,有创新更好,是加分项目。二是专业理性,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找到了现象背后的概念及其原理,分析要透彻和准确。三是教育情怀,对整个问题的回答中能否体现出以生为本、关怀取向的教育理念。这样策略、原理、价值三个要素就融合到了一起,真正实现把案例概念化,把理念操作化。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建立起一种基于价值和原理的专业思维方式,从而实现真正的可迁移的专业成长。

  抛开基本功的特殊形式,在日常班主任培训中,我们如何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帮助班主任建立专业思维方式呢?有几种方法和形式是可以使用的。比如写反思日志,写培训的心脑手总结,这些有助于将零散的想法结构化和系统化,建立清晰的思路和工作的条理性。比如和专家之间展开具体案例的质疑性讨论。我们曾经在培训班里讨论过这样的话题: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学生为什么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怎样理解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从配合到合作,家校关系变化的本质在哪里?等等一系列的话题研讨。同时在整个培训课程框架中,将班主任老师需要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经典理论设计进来。让普遍的理论和具体的情景应用实现有机结合。同时对老师们回答问题进行结构化训练,习惯于先从“是什么”的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而不是急于探寻“怎么办”的现成答案。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做的班主任工作调研中,大多数的班主任都表达了工作压力大,繁杂事务多。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安全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另外一个就是专业能力不足带来的工作压力。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碰见“老问题解决不好,新问题解决不了”这样的情况。以强制替代管理,以管理取代教育更是比比皆是。如果我们从根本上重视育人,就更应该重视班主任工作,而重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培训建立起班主任成长的专业支持系统。

  一个好的班主任培训,其目标一定是指向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其核心一定是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概括起来说能够落实学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内容更有深度,形式更为生动。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班主任的已有教育和工作经历为基础,引导他们不断回归自身,审视和梳理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又不断叩问自己的教育观念,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是外显、明晰且能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还是内隐、零散且与教育行为毫无关联。如此,学员才能真正写下那句话:这次培训更新(也可能确认)了我的教育观念。培训的本质从知识哲学上讲,是使学员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转型,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更加有质量。

【参考文献】

  齐学红.“国培计划”:推进班主任专业化的国家力量,教师发展研究,2020(1).

  崔应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悉,学周刊,2019(6).

  李涛.国培计划“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项目”的浙江模式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2).

  申军红.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建构研究——以海淀区中小学新任班主任为例,教师教育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