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精品课程 > 第三部分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
“基于比赛”的篮球教学理念及实践
【课程介绍】
1.主讲教师
史红亮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篮协中国小篮球联赛项目核心成员,北京篮协青委会委员,国家级篮球裁判,主要从事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国篮协E级教练员培训;全国篮球赛事裁判工作等。先后发表《北京市体育中考"篮球考核"对中学篮球教学的影响》等多篇文章,担任多部著作主编和编委。
2.培训对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学在职体育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专业体育院校,本科学历,大学期间篮球是主要学习课程,因此对于篮球运动项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3.培训课时:4课时
4.课程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体育教师清晰目前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认知“基于比赛”的篮球教学理念及课程教学模式的框架,知晓“学会”“勤练”“常赛”教学依据和要求,并能够举一反三。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体育教师掌握“基于比赛”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方法。
思维目标:通过学习,提升体育教师归纳总结和反思能力,能够分析和辨别现有篮球教学问题,并利用“基于比赛”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模式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创设符合篮球运动规律和学生学习特性的篮球课教学设计的思维意识。
5.培训方式
讲授法 案例法 研讨法
6.考核评价
(1)结合本节课所讲授内容,结合自己教学思考如何才能做好基于比赛情境下的“学会”“勤练”“常赛”课堂教学
(2)思考基于比赛情境的篮球教学主要技术的练习方法。
【课程内容】
一、中学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学校体育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学篮球教学的指导思想。
目前中学篮球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学篮球教学沿袭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技术教学”为中心。通过对技术动作的细化和规范化教学,使学生掌握篮球动作方法,形成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篮球技术动作的构成,细致地设置教学步骤,逐步进行教学。但是这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产生了诸如“学生爱打篮球但不爱上篮球课”“学生上了篮球课也不会打篮球”等现象,在缺乏兴趣和主动性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发展是受到局限的。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是从篮球运动的角度去规定和选择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认知
初中阶段,对于篮球运动教学内容的规定上主要是从投篮、运球和传接球3个方面选取常见和主要的技术动作。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双手胸前传接球”“行进间运球”等,这样规定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对篮球运动的片面理解,教材中规定的技术只是篮球运动中极少的而且是最基础的一小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篮球运动。也就是说,这些技术动作和篮球运动不是划等号,学会了这些技术的动作方法不等于掌握了篮球运动的方法。
(二)对于篮球技术动作应用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脱离篮球运动实际
篮球运动的各项技术都有在比赛中应用的时机、要点和方法。初中篮球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要么更多地关注学生篮球技术动作方法的学练,教学方法的选用也是以掌握技术动作方法为目标,反复进行练习,对于这些技术在比赛中如何应用不做或者不能进行有效的讲解和示范;要么安排了所谓的技术应用也是以简单的、甚至与篮球运动关联不大的游戏来替代;要么即使是设计了篮球比赛,也因为之前并没有教授给学生技术运用思想和意识,学生不知道在场上遇到情况该怎么办,而导致比赛质量不高、失误频频,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培训的主导思想依然是以技术学练为主,缺少对于技术应用的学练
笔者在多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经历中发现,体育教师参与的篮球教学培训当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基于技术的学练来设计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目的依然是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技术练习的方法,而对于如何提高技术的应用提及很少。在这种教学培训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篮球教学的认识依然会被禁锢在技术教学的框架下,无法实现教学的变革,学校篮球教学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学生依然在篮球课上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
二、基于比赛情境的教学理念分析
(一)基于比赛情境的教学理念概念
篮球教学中,“基于比赛情境”的教学是相对于“基于技术练习”的教学而言的。“基于比赛情境”的教学是以学生认识和理解技术动作和简单战术在比赛中的应用作为教学的核心,而不是把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术动作方法和战术配合作为教学的重点。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为目标,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升运动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基于比赛情境”的教学通过归纳和总结篮球运动技术和简单战术在比赛中应用的时机和要点,在教学中设置相应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体会,形成灵活应用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真正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和魅力,并主动参与篮球活动和比赛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比赛”的篮球教学的优点
1.学习的过程更加有趣,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篮球运动当中去,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篮球知识。
2.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比赛机会,让学生体验篮球比赛的魅力。
3.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篮球技能,形成个人特色。
4.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形成特定的团队配合,提升相互合作的能力。
5.教师可以根据比赛或游戏对每个学生有更加客观和真实的评价。
三、基于比赛情境的“学会”、“勤练”、“常赛”的课堂教学流程
课程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技术战术应用介绍及动作方法体验(学会)—比赛情境体会和技术战术练习(勤练)—比赛巩固(常赛)。
第一阶段: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介绍技术应用要求,感受技术动作方法。(简单介绍和体验 5分钟)
通过视频、挂图或者卡片形式,介绍相关技术动作在比赛中的应用场景,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技术动作应用的目的和作用,之后简单讲解和练习技术动作方法。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比赛情境下的练习,兼顾技术规范(主要内容 10分钟)
选取部分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和要点,设计比赛情境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景一般是有代表性的,片段性的。教师在比赛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提出技术应用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在比赛中运用技术的场景和时机,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或者不安排简短的技术规范练习,之后继续进行比赛情境下的练习。
第三阶段:进行简化规则的比赛,逐渐过渡到正式比赛(重要内容 15分钟)
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设计简化规则的比赛形式,让学生在模拟比赛的情境下体验技术的实践应用。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够真正在接近篮球比赛情境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竞赛。虽然一节课的容量不大,练习的也只是相应技术的某一个或几个应用要点和要求,但是随着课程的继续进行,技术的应用要求也会逐渐完善,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会越来越好,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不断增加,对篮球运动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四、基于比赛情境的篮球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攻防基本姿势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1.进攻准备姿势“三威胁”姿势
动作方法: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弯曲,上身前倾;但腰背是平的,双手持球放在体侧前方,抬头观察防守。
教学要求:(1)强调是持球后的首要动作;(2)要多进行与投篮,传球或者运球相衔接的练习,保证动作的连贯性;(3)可加入假动作的练习,增加迷惑防守队员的作用;(4)进行有防守的练习
2.基本防守姿势
教学要求:(1)教学中要提示针对进攻的几种主要手段进行防守;(2)强调防守的效率,如脚步的速度,身体重心的控制,手臂的位置等;(3)结合“三威胁”姿势进行对抗练习(照镜子)
练习方法
方法:两人一组,一个篮球,面对面站立,
规则:(1)一人持球成“三威胁”姿势,任意做进攻动作,对面人作相应的防守动作。(2)两人之间不得有身体接触。(3)进行一段时间,两人互换。
(二)运球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1)教师要告诉学生运球的目的,在什么情况下开始运球,用什么样的运球技术才能摆脱防守;(2)强调运球时一定不能低头运球,要抬头运球,扩大视野,随时观察场上情况;(3)在练习中应重视运球后的拿球动作,为以后与传球、投篮技术结合打好基础;(4)在运球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对抗练习手段,可借助一些运球游戏提高学生兴趣,以增加对抗机会;(5)在运球教学中,注意强化带球跑和非法运球规则。
(三)投篮技术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要求:(1)教师要告诉学生原地投篮技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比赛中的投篮更多的是什么技术动作;(2)教学中不应过多关注学生投篮的技术动作,而是强调趣味比形式更重要;(3)结合不同远度、角度和速度的投篮进行练习;(4)要关注学生停球与投篮动作的衔接;(5)强调投篮前身体姿势的平衡
练习方法:(1)体会不同距离投篮对于身体发力的区别(篮下,中距离,远距离);(2)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投篮。(3)球员站在罚球线旁或一个适当的距离(每人一只球)或其他指定区域,背对篮球。在教练发出信号后立即转身(左转身或右转身)和投篮;(4)球员面对篮筐,球在地上。在教练发出信号后立即拿起球投篮;(5)球员对面篮筐,双手放背后拿着球。在教练发出信号后立即从胯下将球弹到前面然后抓住球投篮;(6)一名球员(或教练)向篮板投球,另一名队友跳起来抢篮板球,落地然后投篮。
(四)传球技术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容易出现的问题:(1)没看到队友(例如运球时只看球);(2)当队友站的远时不能把球传的足够远;(3)传球时没法越过防守球员(尤其当青少年球员转身不当并且只是转动上半身时)。
解决方法:利用各种不同的趣味性活动,同时降低练习难度。例如:(1)缩小活动的面积,从而离队友更近;(2)进攻球员多于防守球员,进而更容易看到无人防守的球员;(3)不允许运球(完全不运球,或是达到一定的传球数量后才允许运球);(4)不允许防守球员从别人手中抢球,但可以拦截球。
练习方法:
(1)“结对传球”。球员两人一组,每组一只球。没拿球的球员向远离队友方向走一步或两步后转身接球。接球时必须停止走动(教练可决定是否要求跳停或是跨步停)并转身面对篮筐。然后面对队友并传球。
(2)“星星传球”。球员五人一组,站成星星形状。在教练发出信号后,以特定模式传球,在指定时间内传球最多的队伍就是赢家。
(3) “星星上篮”。每组至少6人,每个球员传球后站在接球队友的身后。5次传球后上篮投篮,可以抢两个篮板球。投篮5次后移动到标2的位置。
(4)两传一抢(根据实际情况做动作,假动作)
持球者不可持球跑或运球
防守者如能用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到球或接触到尚未把球传出的持球者身体便算成功。被成功抢截的防守同学便要当防守者。
(5)结合场地进行传球
(6)添加防守的练习
有竞争性的活动通常是最有趣的。添加竞争元素通常意味着学生要尝试以更快的节奏应用技巧,而且也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从技巧练习转变为比赛状态。而且让学生有机会在“比赛”情况下提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在比赛中对方会尝试从球员手中抢球。
教师可通过添加防守球员将大多数活动变成“竞争性”活动。在游戏中一个球队有时可以是进攻球队有时可以是防守球队。因此,若球员拿到了球,就必须尽力保护好球(需了解球员自身身体的运动,有良好的控球能力,有空间与时间知识等等)。
【参考书目】
1.张庆新.基于项目特性创设真实情境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7-11.
2.廖玉光 殷恒婵,球类领会教学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国际篮球联合会.国际篮联MINI篮球教练手册[M].国际篮联-国际教练员委员会2016.
4.(美)瑞恩·古德森(Ryan Goodson).青少年篮球训练精要[M].毕成,徐勇捷(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
5.Word Association of Basketball.Coach Manual Level1[M]. FIBA-WABC.2016.
6.日本バスケットボール協会,フレッシュ・ミクロミニバスケットボール指導マニュアル[M],日本バスケットボール協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