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精品课程 > 第三部分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

基于不同运动技能的小学体育教学

2020-08-19

【课程介绍】

  1.主讲教师

  胡峰光,女,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2015 年以来致力于中小学新任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积累了很多新任体育教师培训的经验,一直在动态地构建和实践着培训模式。完成《基于“过去、现在、未来”视角的新任体育教师培训》专著一本,发表《基于转化、问题、反思视角的新教师专业成长思考》、《走向真实情境:认知学徒制导向下的新教师培训探索》等学术论文。

  2.培训对象

  小学体育骨干教师

  3.培训课时:4课时

  4.课程目标

  (1)理解封闭式、开放式的运动技能项目分类的理论(概念、分类、特征等);

  (2)掌握封闭式运动技能项目教材内容体系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3)掌握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教材内容体系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5.培训方式

  专题讲座、分组研讨

  6.考核评价

  针对封闭式、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中某一项目特性,完成一份教学实施建议。

【课程内容】

  美国学者(Poulton E C)在1957年提出开放式、封闭式运动技能(Open motor skill and closed motor skill)的此种分类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运动技能与运动心理专业王晋博士认为开放式、封闭式运动技能是基于反应时、无反应时的分类,开放式运动技能强调多变、快速准确决策能力,而封闭式运动技能强调稳定不变、技术动作规范。而在当今的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和小学生们将面对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们能否有的放矢地处理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针对不同项目的特性采用相应有效的学练方法,至关重要。

  一、基于封闭式、开放式运动技能特性视角的体育课现况分析

  (一)封闭式、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内涵

  封闭式运动技能指的是在做动作之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动作做得越规范成绩就越好,所有外在刺激都是静止的、封闭的;这一类运动技能体系包括体操、游泳、武术套路、田径(短跑、跳高、跳远、标铁饼、铅球等)、篮球罚球等,这一运动技能体系强调技术动作规范性、一致性、稳定性及不变性;[1]静止封闭的外在刺激、技术动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等导致了这些运动项目的单调、枯燥。

  相对于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还有一类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所谓开放式运动技能指的是在做动作之前,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必须根据当时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来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包括篮球(不含罚球)、排球、足球、手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垒球、棒球、武术散打、跆拳道等,该运动技术体系强调技术动作的多变性、不可预测性。[2]变化莫测的外在环境、技术动作的多变性等确保了这些运动项目的生动、活泼,但也要求这些运动项目学练需要真实或模拟的比赛情境确保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刺激,反之,没有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下的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学练,也将和封闭式运动技能学练一样显得枯燥乏味。

  (二)基于封闭式、开放式运动技能不同特性视角的体育课现况分析

  1、基于“老子无为“思想视角下的体育课层次分析

  在长期的体育课堂教学观摩中,属于封闭式、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项目教材,并没有被区别对待,发现不同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师的教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区别对待、处理,往往采用一样的“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练习”等教学手段,尤其是在球类课堂中,学生往往是人手一球在无队友、无对手安全地情境下学练各种球类运动技术。因此,无视开放式运动技能学练的特性需求,学生在整个单元后只能学到一个或几个零碎的、分解的运动技术,他们不会打也不会欣赏比赛,这样学练得来的技术只能属于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范畴。

  同时在体育课堂中,因为目的性、功利性和现实需要使体育课堂变得单一而无趣,为完成一定任务或目的而练习,“教、学、练、用”环节不全,尤其是那些归属于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的球类教材,依旧“讲解、示范、练习”,无情境、无比赛、无对抗、无战术,将球类运动动作技术肢解分离,以学会几个单独的运动技术为教学任务,和封闭式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并无差别;而且一部分教师教法的单一,学生练习几乎成为很多教师“百试不爽”的教学“妙招”,最终原本不应该枯燥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老师上得无趣了,因此这样的球类课堂带给了学生枯燥的学练体验。

  当然,同样在观摩中,针对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项目教材内容的课堂呈现,教师往往能意识到这些教材本身的特点,技术动作规范性、一致性、稳定性及不变性,要通过重复、多次、循环的练习过程,重复次数越多、动作越娴熟、动作越规范,而重复、多次、循环的学练过程往往促使枯燥感的产生,因此教师能通过教法、学法、评价、组织、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创新,借以增加这类课堂的趣味性,反而这一类教材内容的课堂显得有趣有味。总之,现今的体育课可以从无为、有效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最低、次低、次高和最高4个层次的体育课。

jpkc-03-06-t1.png

图1 老子“无为”思想视角下的体育课层次

  2、基于师生视角枯燥性体育教材调查下的体育课分析

  调查发现之一:教师、学生一致认为耐久跑是枯燥性程度最大的体育项目。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耐久跑是枯燥性程度最高的体育项目教材,调查中几乎所有中小学体育教师和85.8%中小学生将耐久跑归为枯燥性程度最大的体育项目,这与耐久跑这一项目的独特性相关,耐久跑本身具有动作单一、重复,而且耗时、费力特点,如果参与者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实施者缺少趣味的教法、手段,很难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耐久跑这一体育项目教材的学练当中。

  调查发现之二:球类是学生视角下枯燥性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在教师、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最明显的不同结果,学生调查结果中球类(足、篮、排)是枯燥性程度较大的体育项目,而在教师调查结果中没有球类项目,足见教师和学生在球类项目是否具有枯燥性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仅仅教师教的视角来衡量体育项目教材的枯燥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从学生学的视角来衡量体育项目教材的枯燥性,将更具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将田径、体操、武术归为枯燥性体育项目教材之列,不难发现这些运动项目都属于封闭式运动技能系列,所谓封闭式运动技能指的是在做动作之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动作做得越规范成绩就越好,所有外在刺激都是静止的、封闭的;这一类运动技能体系包括体操、游泳、武术套路、田径(短跑、跳高、跳远、标铁饼、铅球等)、篮球罚球等,这一运动技能体系强调技术动作规范性、一致性、稳定性及不变性;[3]静止封闭的外在刺激、技术动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等导致了这些运动项目的单调、枯燥。因此,体育教师在回答“排名前三的枯燥体育项目教材”这一问题时,体育教师仅从体育运动项目本质属性视角进行思考和回答,他们认为体育项目教材技术动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繁琐性、费时费力、无用性等本身特性是产生枯燥性的主要原因,所以田径、体操、武术等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成为教师心目中的枯燥性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教材。

  相对于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还有一类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所谓开放式运动技能指的是在做动作之前,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必须根据当时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来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包括篮球(不含罚球)、排球、足球、手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垒球、棒球、武术散打、跆拳道等,该运动技术体系强调技术动作的多变性、不可预测性。[4]变化莫测的外在环境、技术动作的多变性等确保了这些运动项目的生动、活泼,但也要求这些运动项目学练需要真实或模拟的比赛情境确保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刺激,反之,没有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下的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学练,也将和封闭式运动技能学练一样毫无趣味。调查中发现,教师是从运动项目属性角度进行思考的,因此他们认为归属于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的球类教材不应该产生枯燥性,但学生的回答并不如教师所愿,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的球类(足、篮、排)项目学练和耐久跑、体操一样枯燥,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是基于他们真实的学习体验视角思考的,是基于体育课堂带给他们的真正体验。

  二、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项目的外在创新教学

  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中的教材内容,需要重复、多次、循环的练习,为了避免重复练习过程中的枯燥感产生,教师们往往通过创新教学、多样评价、多彩组织形式等,提升这些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同时,这一类项目往往与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关系密切,因此在学练中要注重其相关体能的学练,一方面通过该项目的学练提升学生的体能,另一方面通过相关体能的学练提升该项目技术技能学练。

  (一)去除枯燥的趣味化教学

  1、练习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封闭式运动技能需要重复、多次学练的特性,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新颖的练习方法,从分解到完整、从简单到复杂、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掌握,学生始终在不同的练习方法中学练同一个动作技术,从而避免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感产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封闭式运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针对动作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往往会采用分解、完整练习法,一般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可以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而青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对于一些动作,可以先完整后分解的练习,例如通过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自我练习,先初步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然后再进行分解练习,学生初步掌握动作的关键部分,接着又转入完整动作的练习。

  2、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针对封闭式运动技能需要每一位学生重复、多次学练的特性,一个人练习容易产生枯燥感,课堂上可以采用两人、三人、小组的练习形式,采用“抱团”的组织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还可以利用小组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形式,提高这一类运动技能学练的兴趣。

  3、巧妙的辅助器材

  封闭式运动技能的学练,教师往往会强调技术动作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分;“难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教师经常会选用一些辅助器材,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恰当的辅助器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多彩的评价策略

  在课堂中不仅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还要发挥评价的反馈与交流、激励与导向功能,不能用简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而应该全面地、客观地、发展地来评价学生,因此要针对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的特性,尝试着更加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积极性的评价方法,“闯关”、“晋级”评价,学习即评价、评价即学习,让学生参与评价,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这一特征。

  (二)重视封闭式运动技能相关体能练习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材众多,其中田径、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中的技术动作作为教材内容,主要功能是为发展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以及学习更复杂的技术储备必要的体能[5],而其中的田径、体操、武术恰恰列于封闭式运动技能体系范畴,这些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构建该类运动项目的单元、课时教学计划,一定要重视该类运动项目相关的体能练习内容,在单元构建过程中,要考虑一定比例的体能练习课时,在每一节课中,要考虑课堂中的体能练习内容。某项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类封闭式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练习,二是通过该类封闭式运动技能能的学练能发展的体能内容。例如,在跪跳起课堂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的连续跪跳前行、跪跳上一层、跪跳下一层、跪跳前进+跪跳起等多种练习内容,不仅提高学生脚背和小腿用力压垫子能力,而且促进跪跳起动作技术的掌握。

  三、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项目教材的内在回归教学

  (一)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项目教材的教学现况

  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的特性需要真实或模拟的比赛情境学练环境,确保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刺激,进而锻炼学生快速决断能力。而现今在这一类教材内容的课堂中,尤其在一些球类课堂中,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这些教材内容的特点,可以弃旁边的篮球场而在跑道上完成运球动作技术的学练;可以花一节课时间原地体会脚内侧踢球的触球部位、球始终被学生牢牢地踩在脚下;可以将掌握双手胸前垫球动作这一单一技术定为排球单元教学的唯一目标。换言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没有按照开放式运动技能的特性需求,没有意识到变化莫测的外在环境、技术动作的多变性是确保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学练的生动、活泼,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真实或模拟的比赛情境才能确保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刺激,将开放式的运动技能分离出一项或几项封闭式运动技能进行教学,最终导致了错误的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学练,因此这一类教材内容的课堂,需要教师重视这一类运动技能体系教材内容的特性,发现这些项目的本质属性,改变现在的错误教学呈现,回归这一类教材本来的面目。

  (二)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项目教材的内在回归教学

  开放性运动技能需要在变化的外在刺激下进行学练,变化的外在刺激包括配合、防守、对抗、进攻、战术、场地等因素,例如篮球运动中什么时候该采用高运球快速进攻、什么时候该采用低运球摆脱防守,是由篮球赛场上队友的位置、配合以及对手队员的位置、防守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像高低运球动作技术一样的开放式运动个技能的学练,必须浸润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当中。

  1、提供开放的学练空间和情境,回归该类运动的本真。

  技术动作的多变、不可预测性是该运动技术体系的内在本质和真正的趣味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比赛情境中,安排进攻、对抗、战术、配合的学练情境,才能体验到多变性、不可预测性,才能使学生真实提升该类项目运动能力。篮球高低运球课,学生始终人手一球进行原地、行进间高低运球练习,没有队友的配合、也没有对手的防守,始终在不用担心丢球的、不变的情境练习,经过学练学生确实是掌握了高低运球这一动作技术,但他们并不一定能在篮球比赛中运用自如,因为他们学到的只是封闭式的高低运球动作技术。

  2、采用比赛法,用比赛贯穿整个教学单元

  开放性运动技能强调进攻、比赛,这一类教材内容的魅力体现在比赛当中,学生只有在比赛情境中才能体会到运球过人、传球配合、得分等技战术,教师们要有用比赛贯穿单元的意识,将简单化、儿童化的比赛贯穿整个教学单元,同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比赛方式,可以从个人学练某个动作后,逐渐进入两个人之间的1对1比赛,随着掌握更多技术动作,逐渐增加技术组合、对抗人数的比赛,逐步向正规比赛对抗人数靠近,学生始终在比赛情境中学练各种运动技术。

  3、简化规则,提供对抗机会、创设战术学练情境

  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学练需要真实的比赛情境,但正规的场地器材、成人化和竞技化的比赛规则只适合成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适合小学生身心特征的比赛方法、规则和场地器材等。改进场地器材、使得比赛容易得分,采用小型比赛模式、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触球、对抗机会,简化比赛规则、使学生拥有合理运用技战术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合作、体验合成功,进而才能提高他们对这些运动的兴趣。

  4、组建固定的球队,增加多角色体验体验

  开放性运动技能强调对抗、竞争、团队、合作,而其中的一些集体性球类运动更是强调团体、球队,它们的魅力不仅体现比赛中的得分、持球过人、传切配合等等,而且也通过扮演运动员以外的角色,全方位地体验球类运动,感受运动文化,例如担当裁判员、教练、体能教练、器材管理员、记分员、统计员、宣传员等等角色任务。因此,我们在这一些教材内容的教学单元中,采用固定分组形式、组建固定球队,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归属感,而且通过运动员、裁判员、宣传员、教练、领队等多角色体验,全方位认识这些项目,体验这些项目的运动文化。

  总之,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们必须认识到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性,有的放矢地处理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针对性的学练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1] 石岩,王冰. 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王晋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14(3):1-7.

  [2] 柴娇,何劲鹏,姜立嘉.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原理及其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10(9):65-68.

  [3]胡峰光,以开放式、封闭式运动技能分类视角观小学体育课堂[J]. 中国学校体育,2018(3):34-35.

  [4]胡峰光,从学生体验角度探讨足球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J]. 校园足球,201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石岩,王冰. 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王晋教授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14(3):2

  [2]石岩,王冰. 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王晋教授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14(3):2

  [3]石岩,王冰. 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王晋教授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14(3):2

  [4]石岩,王冰. 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王晋教授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14(3):2

  [5]余立峰,“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研究,体育教学,20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