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精品课程 > 第三部分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

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指导

2020-08-19

【课程介绍】

  1.主讲教师

  李健,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及主编教学参考用书30余部,主持多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培训对象

  国培计划—紧缺薄弱学科体育教研员、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学员,北京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学员

  3.培训课时:8课时

  4. 课程目标

  -----理解真实情境下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的价值、意义,帮助体育教研员及教师认识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了解真实情境的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特点

  ------掌握基于体操内容的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的方法,指导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分析与反馈

  5. 培训方式

  专题讲座、参与式交流、任务驱动式研修交流

  6. 考核评价

  ----学员完善基于具体项目或内容完善“真实情境下体操单元学习评价目标及任务标准”。

  ----学员结合体操“课例”观察与分析,撰写基于体操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分析案例。

  ----对学员提供持续指导,形成一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专家点评】

  课程《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指导——以小学体操教学为例》,符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改革思路,对学生学习评价具有实践性、操作性;课程对于提升体育教研员及体育教师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一定的引领性和指导性;同时课程根据小学体操教学的特点,结合实例,帮助体育教师掌握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评价方法。该课程非常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杨明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课程内容】

  一、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的价值、意义

  “表现测验是根据观察个体完成一个复杂任务的实际行动表现进行的评估过程,比如在阅读、写作或者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评估”[1]。“真实性评价就是指评价任务来自真实的生活世界……真实性课理解为有效性、可靠性、一致性”[2]。“所谓的真实性,包括学习任务的真实性;评价信息的真实效果;评价标准的真实性;评价环境的真实性;评价方式的真实性;评价内容的真实性”[3]。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品德和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有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和合作,通过参与式合作学习,完善知识体系;学习是情境性的,针对具体情境的特殊性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2.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性的,学习离不开学习活动所发生的文化和背景。情境学习理论框架中重要概念之一 “实践共同体”,强调交往在学习者参与实践共同体中的关键作用。

  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因此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情境密不可分。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是评价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真实情境的相关概念

  真实性: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也意味着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真实表达、真实学练、真实合作与交流、师生真平等对话,教师研究真问题、真进行教学研究,呈现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创生课程资源。

  情境: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也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指在真实和现实世界获取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有社会现实主义的物质或现象。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教学情境也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教学中情境创设:引导课程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关注和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目的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资源,拓展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教学资源是生成的、动态的、发展的,应有效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外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体操舞蹈、音乐欣赏等,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的内容,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能基于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学情境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体现。

  2.适应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体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3.新颖性: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教育性、新颖性、独特性、启发性和生动性等,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价。

  二、表现性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表现性任务的评价,要求学生完成的表现性任务,评定学生在应用知识、创新实践、决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的评定,也指对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一些测验所无法反映的深层学习指标的评定。

  米勒“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任务分析,单元学习任务设计要体现结构化的高阶思维特质,需要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参考布鲁姆目标分类)。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蕴涵系列新型的教学设计假设。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情境中有具体的表现性任务,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具有情境性。

  2.表现性任务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根据任务情境、任务目标,基于情境、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具有挑战性。

  3.表现性任务是在在目标引导下,明确任务要求、完成任务步骤、任务规则以及完成任务的效果,具有过程性。

  4.表现性任务是多向性的综合体,是考察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表现性任务设计就具有复杂性。

  5.表现性评价是学习者与评价者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评价反馈、评价分析与评价改进,表现性任务具有参与性。

  6.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表现性任务的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具有可观察性。

  (三)表现性任务设计

  表现性评价具有情境性、复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又是“评价是基于证据的推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不局限于一种评价方法。“证据”能代表反映目标达成情况的学习信息(所用的评价方法获取证据必须有效)。

  1.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明确教学达成的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包括:认知、态度、动作技能(认知、情感、心因动作)。

  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

  心因动作领域——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造。

  2.依据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评价标准[4](参考:鲍里奇和汤巴里)

  • 表现任务:与学习目标的相关性与一致性

  • 表现任务:确定任务的难度

  • 表现任务:任务目标的单一性和多重性

  • 表现任务: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连续性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 表现任务: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表现任务:任务表达与解释清晰明确,有指导语或任务说明

  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包括:任务名称、任务指导语或说明、任务目标、任务内容与描述、任务分解、任务评价、任务评分规则、效果分析。

  三、体操小学表现性评价方法

  体操教学中如何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素养培育的要求,运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理念与方法解决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难点,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体操概念、特点及价值

  1.体操的概念

  体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和大众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单个运动和成套动作的练习,充分表现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体育项目[5]。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整体构想:“把知识技术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发展体系”[6],包括:水平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知识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整体观、系统观、发展观,教学过程,应思考体操动作特点、体操教学特点、学生学习特点。

  2.体操内容及动作特点

  体操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与复杂性;多样性与选择性;规范性与自主性;艺术性与创新性并存的特点,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品德、行为、能力)。

  体操动作具有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伸展性、结构的完整性、非周期性等特点,技巧性、复杂性强。体操动作结构包括:开始姿势、动作方向、身体姿态、动作路线、动作做法、结束姿势等,如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体操内容要求为例,培养体操节奏感策略,见表1,对真实情境表现性评价设计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表1 节奏感培养策略建议

jpkc-03-04-b1.png

  3.体操的价值

  体操的价值很多,表现在:(1)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通过队列队形等内容练习,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及遵守纪律的行为规范。(2)发展学生灵活性、协调性、平衡能力、节奏感,增强上下肢和腹背、腰部及肩带肌肉力量。(3)积极体验体操运动学习的心理感受,克服对有一定难度体操动作的胆怯、恐惧等心理障碍。(4)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保护与帮助,培养责任感,建立同学及师生间友谊。(5)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树立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自尊、自信与自强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品质。(7)培养审美能力,达到动作美、姿态美、精神美、行为美。(8)通过体操内容学习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二)体操教学情境创设的表现性评价

  1. 教学是基于情境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学是基于情境的师生互动、交流、分享、学习的过程,是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根据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依据体操内容特点,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学生身体素质基础(见表2)、学生心发展规律(见表3),设计基于真实情境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对真实情境表现性评价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表2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及体操健身活动建议

jpkc-03-04-b2.png

表3 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表现

jpkc-03-04-b3.png

  2.体操情境教学“教与学”评价方法及案例分享

  • 体操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评价依据(基于真实情境与任务)

  • 学习目标定位

  • 学习任务设计、标准描述与等级划分

  • 学习过程实施策略

  • 学习过程中问题解决策略或方法

  • 学习效果分析

  • 学习评价反馈

  【分享流程】

  • 情境准备(课程拓展)

  • 情境教学的目的(清晰、明确)

  • 情境设计(科学性、可行性)

  • 情境导入(基于不同学段特点设计情境)

  • 情境中的互动性、生成性

  • 情境组织(要求、管理)

  【案例分享】

  ◆学习内容:仰卧推起成桥

  设计情境贯穿整节课

  ◆学习内容:支撑跳跃

  基于学习内容特点设计翻越障碍的情境(发展学生能力)

  ◆学习内容:前滚翻

  基于阅兵场景设计情境(爬、滚等能力)

  ◆学习内容:上肢力量练习

  设计不同类型的闯关游戏情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能

  ◆学习内容:前滚翻转体180度后滚翻

  基于体操学习问题情境设计“真实教学情境”

  • 情境设计要关注学段特点

  • 情境设计内容新颖,有创意,能吸引学生

  • 情境设计运用的时机:

  按课的结构:开始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按技能形成规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贯穿整节课还是根据特定条件、时段设计情境等)

  • 情境设计的背景分析(情境设计的实时性、教育性等)

  • 情境设计的实践共同性(师生共同开发-根据学段)

  •  ……

  【基于真实情境的案例分享】

  1-2年级学生可设计“爬和侧滚”的游戏内容。利用小垫子4块,两块做“桥墩”,一块搭在上面(搭建成桥),1块辅助或组合。游戏设计可利用1组“桥”,也可多组“桥”[7]。

  (1)游戏名称:匍匐过障碍

  (2)游戏器械:体操小垫子,标志杆,小球(软制)等。

  (3)游戏目的:发展灵活性、协调性、控制能力及强化“爬与滚”的实用技能;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4)游戏方法:首先设定好起点和终点。第一环节搭建“桥”(计时),学生3-5人一组,给3块或9块垫子,先按要求搭建桥,1座或3座(按老师的要求)。第二环节3-5人匍匐过障碍接力。

  (5)游戏规则:匍匐爬过过“桥洞”,要保证“桥”的完好无损;如果“桥”塌了,需要重新搭建,方能继续比赛;比赛距离可根据情况自定(如果3座桥或更多,桥与桥之间的距离确定好);绕过障碍跑回、跳回等接力游戏。

  (6)安全要求:“爬与滚”“跑与爬”以及“爬与跑”衔接的安全要求。

  (7)变化与拓展: 可根据需要,匍匐过桥后侧滚(适当的位置放置1块垫子); 3-4年级学生可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抱软球”匍匐过桥等变化;可以和其他形式的游戏组合,桥是其中1个环节。

  评价:“爬与滚”“跑与爬”以及“爬与跑”衔接的流畅性、熟练性、时间性(以准确快速为胜)。

【参考文献】

  [1]Scott G.Parising,Linda R.Ayres,袁坤译,张厚粲审校.培养反思力[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1,P213

  [2]周文叶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4,P038-P106-108

  [3]俎媛媛. 真实性学生学习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导引

  [4]黄燊主编.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1

  [5]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人教版2013审定),体育与健康5-6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P1

  [6]李健,基于学段特点的技巧“滚翻类”动作教学及拓展—以前滚翻动作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3),总第257期

  [7]李健著,体操核心内容的学习与拓展—基于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学”与“教”[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9月

  [8]李健,体操教学中“动作节奏”的价值、作用与培养—以小学技巧“跪跳起”动作为例体育教学[J].体育教学, 2014年(4),总第193期

——————————————————————————————————————————————————————————————

  [1] Scott G.Parising,Linda R.Ayres,袁坤译,张厚粲审校.培养反思力[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1,P213

  [2] 周文叶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4,P038

  [3] 俎媛媛. 真实性学生学习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导引

  [4] 周文叶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4,P106-108

  [5] 黄燊主编.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1

  [6] 体育与健康5-6年级全一册.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人教版2013审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P1

  [7] 李健,基于学段特点的技巧“滚翻类”动作教学及拓展—以前滚翻动作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3),总第2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