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精品项目案例

因地制宜创特色 专业引领助发展

——“校长国培计划”2016年农村校长培训项目案例

2020-08-18

  2016年北京教育学院通过公开竞标承办校长国培计划2016年教育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项目。北京教育学院校长国培团队以“首都品质、首善标准”设计和推进项目,为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河北、山西、广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的50名农村小学校长提供了专业培训服务。培训于2016年9月6日正式启动,11月底结束,圆满完成集中培训、北京名优学校集体现场学习、北京名优学校分组跟岗学习、学校特色建设改进方案研讨、返岗实践与指导等各类活动,达到预期培训目标,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为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院长李雯教授,班主任为王淑娟副教授和王晓玲博士,项目秘书为黄琳妍博士。

  一、培训设计

  (一)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通过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在2016年7月初,在向学员发布培训通知时包含了前期调研通知,随后通过电话和邮件开展了调研,主要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在当前办学过程中你最关心的实践问题是什么?二是此次来北京培训你最希望学习什么?三是你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第二阶段在学员9月初来到北京开始准备进行培训学习时,结合培训方案解读和研讨开展调研,主要包括三个问题:一是你如何看待培训方案?二是你认为培训方案的那些内容特别符合你的需求?三是你对培训方案有哪些建议?项目团队梳理调研结果并针对学员表达的培训需求调整和完善培训方案。

  (二)确定培训主题

  培训主题是以因地制宜的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农村小学的办学质量。基于这一主题,培训的着眼点是学校特色建设,培训的落脚点是农村小学办学质量提升。如何从着眼点到落脚点?强调因地制宜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即从自己所在学校的现实情况出发,聚焦当前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应用北京培训收获的理性认识和办学经验,探索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自己学校的办学质量。

  (三)设计培训目标

  培训的整体目标是提升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校长因地制宜创建学校特色的能力,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具体目标的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理论学习和专题报告,帮助校长梳理和理解学校特色的内涵和要素;二是通过北京市优质小学学校特色建设个案分析和学校现场的影子学习,帮助校长明确小学特色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举措;三是通过影子学习和与北京市优秀小学的交流、研讨,帮助校长建立与北京市优秀小学的后续、长期的合作关系;四是通过集中培训、下校跟岗学习和返岗实践,促进参训校长所在学校的特色建设。

  (四)设计培训课程

  本项目紧紧围绕培训主题设计培训课程,整个培训课程包括“铺垫与准备”、“集中培训”、“影子学习”、“改进设计”、“返岗实践”等五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基本阶段,每个基本阶段又包括若干课程模块或者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共215课时。整个培训课程的结构如下:

xmal-02-t1.png

  二、培训实施过程

  本次培训紧紧围绕培训主题设计了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并在培训过程中进行了有序、有效地具体实施。从培训实施阶段看,整个培训课程包括“铺垫与准备”、“集中培训”、“跟岗影子学习”、“改进设计”、“返岗实践”等五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基本阶段。从培训内容构成看,本次培训紧紧围绕培训主题设计了课堂教学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德育特色、教师发展特色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理论讲座、学校实践案例分析、学校现场学校、学员实践经验与问题研讨等活动。

  (一)铺垫与准备

  铺垫与准备包括班级建设和基础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旨在为整个培训学习奠定良好的开端和坚实的基础。

  班级建设包括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组长和班委、学习与生活安全教育、“破冰”等活动。在“破冰”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协调合作、分工明确、各展才华,在组建团队、确定团队名称、提出团队核心价值、设计队徽、创作队歌的过程中促进了各自的了解,在探讨和畅想“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校”的过程中拓展和深化了对教育和学校的理解,激发了学员深入开展培训学习、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愿望。

  基础学习包括培训方案解读与研讨、学校特色建设办学实践核心问题梳理与研讨、学校特色建设文献导读等,使学员能够在整体把握培训方案设计和前沿理论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当前在办学实践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有效地投入培训学习。

  (二)集中培训学习

  集中培训学习基于“因地制宜创建学校特色”的培训主题和课堂教学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德育特色和教师发展特色进四个课程模块设计具体的培训活动,包括近十多场专家讲座和6所北京名优学校集体现场学习。专家讲座和学校现场学习穿插进行,使学员能够把前沿教育理论的学习和鲜活教育实践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1.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包括十多场知名理论和实践专家的主题报告,系统讲授关于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教学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德育工作特色和教师发展特色等核心工作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创新实践,以让学员的内心发生触动、让学员的思维不断开阔、让学员的行动方向更加明确。具体讲座有北京教育学院院长胡淑云教授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学习要领”、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博士的“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高鸿源教授的“学校特色建设及其持续有效发展”、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教授的“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的误区与对策”、北京教育学院李雯教授的“学校改进的理论与实践”、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首席代表孙连成教授的“美国4C核心素养及课程体系”、河北保定学院王全乐教授的“校长如何引领教师构建良性师生及家校关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的“学校品质提升与教师队伍建设”、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员黄靖雅主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的“聚焦教学改进的校本研修”等,可谓高端专家云集,讲座异彩纷呈。

  2.北京名优学校现场学习

  北京名优学校集体现场学习活动带领学员深入中关村三小、朝师附小、农大附小、安外三条、良乡四小等多所名校进行现场学习,在实地体验现场主题活动中,了解北京市名校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举措和创新实践。这种现场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深入课堂听课,体验和了解学校课堂授课实况;二是参观校园,感受学校的组织氛围与校园环境;三是请校长做报告,介绍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变革、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在一个阶段的专家讲座和学校现场学习完成之后,项目团队还会进行班级交流活动,组织学员分享集中培训学习的收获与感悟,研讨共同关注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分享和研讨中内化、深化学习感悟与收获。

  (三)北京市名优学校分组跟岗现场学习

  两周的集中理论学习和北京名校现场学习之后,学员们被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8位学员,深入北京六所名校中小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分组跟岗现场学习。这六所学校包括西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黄城根小学、府学胡同小学、进步小学、育翔小学、北京民族团结小学。这些学校都是北京市最优秀学校的群体,是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最活跃的学校,也能够代表北京基础教育的水准与特色。

  (四)学校特色建设改进方案设计与指导

  为了保证学员进行学校改进设计的实效性,项目团队在培训开始之前,要求学员来报到时带两份材料:一个是自己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二是自己目前在学校特色建设办学实践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及其分析。在培训启动时,我们安排学员进行学校特色建设办学实践核心问题的交流与研讨,要求每个学员基于自己学校特色建设办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在全面学习四个培训课程模块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重点学习领域,并据此确定学校改进的选题,使得学习思考与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能更加聚焦。

  在学校改进设计与指导环节,项目团队先后安排了学校改进选题和设计分组指导、学校改进方案专家论证和学校改进方案论坛交流等活动,邀请长期从事校长培训的专家进行个性化的深入指导,促使学员借鉴北京名校的办学经验和创新实践,把培训感悟转化工作思路,把工作思路转化实践举措,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自己学校的改进探索。

  另外,在集中培训学习结束之前,项目团队组织学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学习阶段学习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返岗实践进行了部署。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就要回到各自工作你岗位,基于培训所学和学校改进方案开展返岗实践。

  如何促使学员把在北京的关于学校特色建设的培训学习最大限度地落实到处于中西部地区的自己学校的学校特色建设中去?为此,项目组设计了“学校改心动-宣讲-行动三步走实施方案”,“心动”就是把在北京培训期间最触动自己内心的5次培训活动梳理出来,提炼出这些活动核心观点、自己的思考和这些活动对自己学校办学实践的启发与借鉴;“宣讲”就是学员回到自己的学校后,分别面向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各进行三场微讲座,把北京培训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培训内容宣讲给自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行动”就是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共同完善学校特色建设方案,并开展实践探索。

  (五)网络研修

  按照教育部校长国培项目办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网上优质培训资源,设计网络研修实施计划,安排学员网络研修账号,组织网络研修培训,落实网络研修,使其成为整个研修过程的非常有意义的补充。

  (六)社会文化学习

  本项目的学员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学员以前没有来过北京,对北京很向往但又了解不多。为了促进学员了解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并通过北京了解我们国家和文化传统和现代成就,也为了给学员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项目团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组织了“阅读北京”现场学习活动,安排学员进行社会文化学习活动,了解和体验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在的建设成就。同时,还特意安排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趣味运动会和健步行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培训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七)返岗实践

  2016年10月到11月学员返岗实践期间,北京教育学院培训班项目指导教师团队主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返岗实践指导。

  1.云南鹤庆县返岗实践现场指导

  项目组选择了学员人数最多的云南省,于11月2-4日进行了返岗实践的现场指导。项目组负责人李雯教授,项目组成员王晓玲博士和黄琳妍博士一行三人,就云南鹤庆县云鹤中心小学的学校特色建设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场交流与指导活动,重庆、湖北、云南等地的部分学员校长也进行了现场观摩和学习。

  项目团队和部分国培学院校长到云鹤小学观看了《相约在鹤庆》学校特色大课间展示、地方民族游戏,参观了云鹤小学校园民族文化园和六年级学生的动态班级文化展演,观摩了云鹤小学各个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之后,举行了云鹤小学特色建设研讨会,北京教育学院专家、鹤庆县教育局负责人、各乡镇小学教师参加,项目团队对学校的特色建设和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此外,项目团队还面向云鹤小学和附件学校教师开展了专题培训讲座。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院长李雯教授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与实践”为主题作了专题讲座;北京教育学院王晓玲博士对有效课例研究进行了现场交流;北京教育学院黄琳妍博士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进行了讲授。培训之后,老师们分享了收获与感受。老师们表示培训讲座解开了他们的工作实践中的很多疑惑,对于自身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进和指导学生学习非常有启发。

  2.微信研讨和“微信一小时”活动

  在项目启动之前,我们就建立了“2016京教院国培”微信圈,在集中培训和返岗实践期间,发放通知,推送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案例和学术文章,帮学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了解理论界和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其他地方教育改革动向的窗户。学员们还将所接受的有价值信息进一步在自己的朋友圈和自己学校中传播,扩大了此次培训的影响面。另外,项目团队成员还设计了“微信一小时”活动,通过微信对学员的学校改进实践进行一对一指导。

  3.推荐文献阅读

  项目组编辑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文献集,在学员报到时连同培训手册一并发给学员,以供他们利用平时时间进行阅读,以提高学员进行学校特色建设的理论水平。此外,我们还在班级公共邮箱里上传了学校特色类文献、培训课件、论文集、参考书目,供学员们围绕“学校特色建设”这一专题展开进一步学习,深化他们在集中培训期间所形成的思考,为他们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校改进方案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4.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网络课程学习

  校长国培项目办为校长国培项目提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丰富的校长培训的网络课程资源,供学员选修。项目团队针对网络学习专门制定了培训学习计划,为每位学员申请了学习账户,要求每位学员完成24学分的必修课,40课时的选修课,并且在学员学习期间进行管理和督促。

  5.班级公共邮箱交流

  自培训开始,我们就建立了班级公共邮箱,这为后续培训的展开搭建了重要的网络平台。学员在返岗后陆续往班级公共邮箱里提交了各自制定的“学校改进方案”,项目团队及指导专家对学员的改进方案进行他们进一步修改,并为他们实施改进方案提供管理咨询。

  三、培训效果

  (一)从学员的问卷反馈看培训的满意度

  为了了解培训反馈和实际效果,本项目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员对于课程安排的满意度和对整个培训设计与实施整体的满意度。学员对于全部课程安排的满意度都达到了100%,非常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学员对于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整体的满意度绝大部分都达到100%,非常满意度基本都达到85%以上,具体数据见下表。

xmal-02-t2.png

  (二)从学员的培训收获看认识层面的效果

  项目组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及时交流、学院的培训手册与笔记、下校活动、培

  训总结研讨会、培训总结与成果等途径与方式了解学员的培训收获。学员的培训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校长的角色与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觉察

  在培训中,通过与同伴校长、卓越校长、理论专家就学校管理工作所进行的面对面交流,同行与专家的言行举止、管理风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令学员们反思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的行为,使得他们对校长角色与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正像新疆巴里坤县大河镇干渠学校宋芝胜校长在培训总结中所谈到的,身为校长,必须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要求,在学校领导,决策、管理学科带头,领导班子带头方面负起责任。在工作中,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统筹全校工作,正确的确定一定时期内学校的重心、中心及发展规划,并组织、协调、实施这些工作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

  2.对学校特色建设理论和操作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针对学校特色建设,本项目不仅安排了相关理论学习,还精心组织了北京市小学名校的现场学习活动,每一所学校都给学员们展现了不同的“风景”,触动校长们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体悟到学校特色建设要因地制宜、要逐步深入、要可持续发展。第四小组校长在其培训简报中谈到,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田园风光、学校建筑特色、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民族歌舞等为基础,充分调动全体师生深入进去,摒弃表象的东西,把经久的、有利于学校、学生持续发展的原素用集体智慧来科学归纳,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在外在和内涵上充满校园。比如:我们中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特别丰富,我们可以把一些民族的彩绘用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把民族的舞蹈用于学生的活动中。让我们中西的民族文化精髓用于学校特色建设,这样更有利于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达到特色引领学校。贵州省独山县第三小学黄能祯校长在简报中表达了他返岗实践的决心。他谈到,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府学办学文化底蕴特别深厚,已形成了在“文化立校、文化立行、文化立人”办学理念背景下较为系统完善的办学思想、管理经验、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等,为教育教学改革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他表示,返岗后将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将该校的先进经验应用到我们的办学实践工作中。

  3.对德育工作理念和有效落实有了新的思考

  通过培训中德育专题的理论讲座和现场学习,学员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新的思考:其一学校德育应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训目标,德育工作是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关心的问题,不仅通过思品课和团队活动进行,更应与教学和教育每一个细节相关。其二德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学生情感体验和自主构建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协同进行。其三学校应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责任担当,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基础性文明素养两个德育目标的回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通过学习和观摩,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育才小学陈明生校长对于当前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有三点思考:一是多点、长效开展德育活动,让德育成为一种氛围;二是丰富、创新德育活动形式,让德育成为一种体验;三是家校合作,让德育成为一种协同。他表示回到学校就要开展返岗实践,把自己的新认识变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举措。

  4.对有效、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悟

  此次培训的现场学习环节,我们都安排了学员进课堂听课的环节,以便让学员能够有机会体验首都课堂教师授课的策略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学员们普遍反映,一堂堂好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都学校的课堂给予了他们很多启发,让他们看到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看到了如何通过课程来彰显学校文化,通过课堂来落实办学理念。学员们纷纷表示返校之后要对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和具体授课技巧进行改进。

  (三)从学员的返岗实践看认识层面的效果

  学员在学校办学实践层面的行动主要是通过返岗实践期间的班级微信群、“微信一小时”、班级公邮和返岗实践指导来了解和收集。从培训实践来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员能够在学校办学实践中落实学校特色建设改进方案,找到学校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开展学校特色活动、特色项目和办学特色建设,并以此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团队设计的学校改进“心动-宣讲-行动三步走”实施方案及其落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培训模式创新与特色

  (一)培训设计与实施的整体特色

  1.培训主题贴近学员需求,课程安排与培训主题高度一致

  针对因地制宜创建学校特色的培训主题,指导学员在全面学习所有课堂教学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德育特色、教师发展特色等四个课程模块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所在学校特色建设实践的核心需求,确定重点学习模块,针对核心问题、基于整体学习与重点学习模块的收获与研究,设计学校特色实践改进的初步方案,并在学校办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从整个流程可以看出,培训课程安排与培训主题设计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2.项目顶层设计合理,学习输入-研究内化-实践改进环环相扣

  本项目顶层设计发挥首都教育优势,围绕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优质、高端的学习内容,通过个人反思、集体研讨和专家指导加以内化,通过学校特色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的梳理,设计指导学员所在学校的特色建设实践改进,实现培训的有效产出。

  3.理论专家、卓越校长、指导教师、全体学员共塑“学习共同体”

  借助培训班这个载体,我们把首都研究学校特色建设的理论专家、特色建设先进学校的著名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善于搭建理论与实践沟通桥梁的培训团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校长联结成一个探索学校特色建设探索与创新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共同探讨,从不同视角贡献理论与实践智慧,理论的指导力与实践的智慧相得益彰,带给学员学校改进的力量与智慧。

  (二)培训实施的具体创新

  1.微信群和“微信一小时”随时提供切实指导

  现在,微信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为了能够让学员及时记录和分享他们对于培训内容的思考,我们倡导学员们及时将学习收获发送到我们自己所建立的“16京教院国培”微信群。随着培训的推进,这里记载了我们行色匆匆的培训行程,也承载了我们越加浓厚的同学、师生情谊,更记录了学员们的彷徨、思考与讨论。通过一对一“微信一小时”活动进行个性化指导,对于有些校长对于城乡教育差异的彷徨,指导教师团队与校长深入交流,指点迷津,令校长找回了振兴农村教育的信心。

  2.学校跟岗现场学习的集中与分散实施

  为给学员创造走进北京更多名校现场学习的机会,为期两周的基地学校跟岗学习我们以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来实施。第一种是全体学员走进五所名校集体现场学习以便开拓其视野,第二种是分组跟岗影子学习以便学员对一所学校方方面面工作都有深刻把握。

  全体学员集体现场学习前往北京市5所名优学校进行现场学习,一般穿插在前两周的集中培训环节。集体现场学习内容旨主要配合课堂教学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德育特色和教师发展特色等四个课程模块的学习,每次现场学习聚焦一个课程模块。每所学校的现场学习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听一节课,感受学校的课堂教学;二是请校长做一个主题报告,介绍学校在课堂教学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德育特色和教师发展特色方面的理性思考和办学经验;三是校园参观,感受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文化氛围。项目团队专家全程参与五所学校的现场学习,并进行点评指导。

  分组跟岗影子学习是把学员分成6组,分别深入北京市6所名优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影子学习。影子学习安排在两周集中培训结束之后的第三周,学员分组在一所基地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现场学习,全面感受和体悟北京市名优学校办学特色的理念与实践。我们对基地学校跟岗现场学习课程安排、学员跟岗学习纪律及其学习成果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3.“心动-宣讲-行动三步走学校改进计划”的不断优化

  为了最大程度的转化培训效果,让培训对中西部教育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项目组设计了学校改进“心动-宣讲-行动三步走”实施方案。“心动”就是把在北京培训期间最触动自己内心的5次培训活动梳理出来,提炼出这些活动核心观点、自己的思考和这些活动对自己学校办学实践的启发与借鉴;“宣讲”就是学员回到自己的学校后,分别面向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各进行三场微讲座,把北京培训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培训内容宣讲给自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行动”就是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共同完善学校特色建设方案,并开展实践探索。这种设计的有效性在于帮助学员找到了开展返岗实践的“实物载体”,使得学员能够将自己的思考转化成语言的力量以便影响管理团队与全体教师,为学校新举措、新理念的实行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