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精品项目案例

夯实专业功底,助力名校长领航

——“校长国培计划”首期名校长领航项目案例

2020-08-18

  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北京教育学院培养基地作为首批8家名校长领航班培养基地之一,扎实推进《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工程北京教育学院班培养方案》,坚持搭建高品质研修平台,助力名校长领航,圆满完成了首期8位名校长领航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文件对该项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的明确要求,基于项目团队的校长培训基本理念和培训实践经验,研制以下培养方案。

  (一)基本思想

  以先进培训理念为指导,尊重中小学校长成长规律和成人学习规律,深入研究参训校长培训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采取适切的培训方式,整合优质培训资源,组建高水平导师团队,建立导师团队精心指导与参训校长主动学习互动、培训基地专业服务与教育行政部门鼎力支持联动的运行机制,确保《关于启动实施“校长国培计划”2014年卓越校长领航工程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48号)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培训主题

  培训拟围绕“夯实专业功底,助力名校长领航”这一主题展开。这一主题的确定,基于对制约名校长发展的瓶颈在于教育理论功底不够坚实这一假设。旨在走出急功近利误区,帮助参训校长夯实教育理论功底、提高理性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其提炼教育思想、总结办学思想、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从名校长到教育家型校长的飞跃,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提供专业化的智力支持,助力名校长领航。

  (三)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为期3年的深度学习、导师指导、示范提升等循序渐进的在职连续培养,帮助参训校长深知真教育、研究真问题、提炼真思想、实践真创新、展示真成果、领航真示范,为其实现从名校长到教育家型校长的飞跃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和服务。

  具体目标:

  1.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多种方式的深度学习,引导参训校长对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教育中最根本性的问题进行审慎追问,帮助其对教育的本质、对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等根本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促进其教育思想的升华和更合乎教育本真办学实践创新。

  2.通过导师有针对性地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帮助校长围绕教育中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帮助其提升理性思考能力、问题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系统总结办学经验,梳理教育思想,形成较高水平实践创新成果。

  3.利用广泛的培训资源,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手,为参训校长服务社会、扩大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实践创新成果的影响面搭建平台,发挥好导航和助航的作用。

  (四)培养方式

  1.全面推行双导师制

  每名培养对象配备理论导师1名,实践导师1名。

  导师与培养对象之间建立“导学”关系,发挥导师榜样示范、言传身教的作用。导师与培养对象要进行深度会谈,倾听学员个人的学习需求,综合分析和诊断学员的培养需求,坚持按需导学,为每位学员制定符合其专业成长需要的、持续三年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通过引导学习需求以及对理论学习、跟岗研修、实践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思想凝练、服务社会等进行全方位指导,整合优质资源,拓展研修渠道,促进培养对象增长教育和管理的实践智慧、思想智慧,帮助其实现专业成长和示范领航。

  研修活动的组织采取集体研修与自主研修相结合、集体指导和小组指导相结合、在京研修与京外境外研修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导师在《培养基地实施方案》总体框架下自主开展指导活动。研修活动要体现理论与实践兼容并重、课内与课外相济相成、实践导师与学术导师协同尽责、导师指导与学员主体积极互动的精神。加强学术涵养,提高理论水平,是名校长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理论学习要贯穿研修活动始终。理论学习要紧密围绕实践、跟进实践,起到服务实践、引领实践的作用。无论课内课外,培养期间要始终处于研修状态,要坚持任务驱动下课外的“做学导合一”。要围绕学员培养需求,实践导师与学术导师各扬所长形成合力,并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拓展研修平台,共同促进学员专业成长。

  2.始终贯穿深度学习

  选修课程。基于培训基地优质培训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教育资源,为学员搭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前沿理论课程选修平台。学员应在集中研修活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修至少2位相关学科大家的学科课程或专题课程。

  研读名著。基于教育家型校长的基本要求,结合学员的需求与实际情况,为学员指定必读和选读书目,包括中外经典的教育、管理等书籍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书籍。每位学员研读8-10本书,其中,精读4-5本书。

  同伴互助。加强学员间交流学习,组织学员间校际互访,开展地区间名校参访,举行案例研讨、办学诊断、专题报告等研讨会,促进学员在相互借鉴和激励中学习、提升。

  名家讲坛。充分整合项目导师团队、京苏粤培训平台、北京著名高校资源等,为学员开设高端专题讲座,全面拓展学员视野,深化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认识。

  研修考察。借助培养基地的京苏粤、京港台、中英合作等项目资源,组织学员开展京内外、境内外的研修考察,参观各地名校办学实践,学习各地办学经验。其中,境外培训4周。

  3.充分借助导师指导

  课题研究。了解学员发展需求,诊断学校发展问题,指导学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关键性的问题研究。

  项目合作。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地区教育发展需求,与北京名校长工程、国际合作项目、到北京国际学校“访学”等项目进行整合,在项目合作中促进学员开阔视野,提升理性思考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京苏粤、京港台、京津沪等项目资源,为学员自主学习拓展资源平台。

  跟岗学习。培训基地和指导教师为学员创造跟岗学习的条件,让学员在北京名校、异地名校跟岗学习,深入观察学习各地名校的办学实践,深度感悟名校长的办学思想。跟岗学习时间不少于2周。

  成果发表。在深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基础上,导师指导学员梳理思想成果和办学实践,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

  4.全力助推示范提升

  合作指导。培训基地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动,指导学员建立、建设名校长工作室,帮助学员基于名校长工作室、结对帮扶等各种方式将优秀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扩展到本地区或全国其他薄弱学校,充分发挥学员校的示范领航作用。

  宣传推广。帮助学员出版1本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和实践创新成果著作,组织高峰论坛、专题研讨、巡回讲学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员宣传推广自己的教育思想、展示自己的办学实践成果提供广阔空间和平台,引领学员在宣传展示中逐步检验和完善自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实践创新能力。

  名校长领航培养思路请见图1。

xmal-01-t1.png

图1 名校长领航培养思路图示

  (五)培训进程

  培训周期为2015年4月-2018年4月,主要分为启航、导航、护航三个阶段,每阶段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2015年为启航阶段,培训项目启动,重点工作是需求调研和深度学习,制定学员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员定航向、定航程、定导师。借助基地优势和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为学员开展研读名著、选修课程、名家讲坛、跟岗实践等深度学习,为学员凝练办学思想、形成教育思想、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6年为导航阶段,培训项目深入推进,重点工作集中在深度学习和导师指导,深度学习在持续前期学习内容基础上,学习范围拓展到京外、境外,导师指导开始深入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成果。同时,项目开始示范提升指导,帮助学员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开展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学员读名著、访名师、品名校、交良友,为学员领航在思想上、实践上和资源上提供了深厚的积累。

  2017~2018年为护航阶段,培训项目固化和展示成果,重点工作是导师指导和示范提升,项目指导学员完成课题研究,凝练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形成研究成果;组织学员工作室互访、高峰论坛、巡回讲学等各种活动,展示、宣传、推广学员办学思想,加强社会服务,全面发挥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名校长领航具体培训进程请见图2。

xmal-01-t2.png

图2 名校长领航培养路径图示

  (六)成果要求与学业考评

  成果要求:

  1.每位学员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所有深度学习内容,撰写相关读书笔记、学习总结和调研报告。

  2.每位学员应围绕办学实践、课题研究、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等内容做至少3次论坛交流、主题报告或巡回讲学。

  3.每位学员应结合学习实践内容或课题研究,公开发表至少2篇论文。

  4.每位学员在导师指导下,选择1项关于学校发展核心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完成1篇不少于3万字的研究论文。

  5.每位学员系统总结自己或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实践经验,撰写出版1本个人专著。

  学业考评:

  1.建立定期考核、科学评估的管理机制。培养对象必须按照培养计划参加活动,每年对培训对象的参训情况、教学科研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估,并建立培养对象的参训档案。对在培养期间考核达不到培养目标的人选,或者是出现《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培养管理办法》中提到的取消参训资格的相关情形,培养基地将及时作出调整。

  2.培养对象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完成相关成果要求,培养基地将按照要求计算继续教育学时,核发指定的证书。

  二、项目实施

  (一)启动准备

  1.聘请名师

  为了给学员搭建高品质研修平台,根据项目要求,为每位学员聘请1位理论导师1位实践导师,理论导师均为教授,胡淑云教授、李雯教授、杨雪梅教授等均为老干训、校长国培库专家;实践导师钮小桦、于会祥、刘可钦、李明新、窦桂梅、田树林等均为著名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既有校长的实践经历又有教育行政管理经验以及生物学本科、教育学硕士、教育政策博士的教育背景,担任首席专家。

  2.集体备课

  项目启动前,项目负责人胡淑云组织所有导师及项目团队集体学习《“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北京教育学院培养方案》,让所有导师和团队成员对项目指导思想、研修主题、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各自任务、进度安排、考核要求、管理制度等都做到“心知肚明”,从而实现齐心协力。同时,也认真调研导师们的建议和培训资源,以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提升领航品质。

  3.开学指导

  三年领航,上好开学第一课,确保平稳启航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集体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教”,而更好地“学”更为关键。因此,项目启动前,项目组精心拟定《“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北京教育学院集中研修活动通知》,除开学时间、报到地点等常规内容外,最重要的是布置“预习作业”,对学员进行开学指导,不仅明确学习任务和具体要求,而且每一项任务都明确指出目的所在。这既是学习指导,也是本培养基地研修品质的体现。

  (二)培训课程

  10大系列课程,让研修过程“跌宕起伏”:我领航·我期待、领航有方、导师讲堂、特邀专家讲堂、走进北京名校·走访实践导师、校际互访·挂牌助航、课题研究与指导、访学论道、深度阅读、生成课程等10大系列课程,有方法引导、有目标激励、有任务驱动、有痛点隐痛、有认知冲击、有能力挑战、有思想碰撞、有心灵震撼、有眉头紧促、有豁然开朗,有眼界大开,有小成得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常学常新,让研修过程充满刺激和新意。

  (三)过程管理

  1.成立培养基地专门管理机构,健全相关制度

  北京教育学院作为领航工程培养基地,高度重视这一项目。一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培养基地管理机构。培养基地负责人为时任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杨公鼎同志,培养基地成立项目执行办公室,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项目助理和导师助理。另一方面还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会议制度和沟通制度,促进培养活动按计划进行,并与国培项目管理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项目进展和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报送相关材料。

  2.三年有方案,年度有计划,让导学各方“心中有数”

  《“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北京教育学院培养方案》解读是基地开设的最重要的必修课程,所有学员和项目团队、导师团队共同学习。三年培养方案不仅在开学时必须讲,而且在研修过程中也要不断讲,发现有“跑偏”的苗头及时“温习”。不仅如此,每个年度还有具体的研修计划,“战线”较长的课程如“课题研究与指导”、“内容”和“用意”较多的课程如“校际互访·挂牌助航”,还要有具体课程的研修计划。这里例举2016年关于年度研修活动的通知:

关于“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北京教育学院培养基地

2016年年度研修活动的通知

各位学员:

  根据“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北京教育学院班培养方案, 2016年为项目的导航阶段,为保证本阶段的研修质量,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年度研修活动重点

  2016年为项目导航阶段,培训项目在本阶段深入推进,重点工作集中在深度学习和导师指导,深度学习在持续前期学习内容基础上,学习范围拓展到京外、境外,导师指导开始深入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成果。同时,项目开始示范提升指导,帮助学员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开展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学员读名著、访名师、品名校、交良友,为学员在思想上、实践上和资源上领航提供深厚的积累。

  二、年度研修活动的内容主线

  本年度的研修内容围绕三条主线进行:第一,提升名校长自身素养。主要包括明确课题,做好开题;专题研修,自我提升;重点阅读,完善文献等。第二,责任担当,辐射乡村。主要包括做好名校长工作室的建立和运行,通过名校长工作室的建设,将各领航校长工作室纳入项目整体研究体系,形成领航团队对整个工作室成员及所在校的辐射指导。第三,关注热点,引领思想。主要内容有当前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等研修活动;提炼办学思想,向《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报送人物专稿。

  三、年度研修活动的时间节点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和北京教育学院班培养方案,2016年度拟在多个研修地点采用多种研修形式进行不少于八周的集中研修活动。其中,4月份具体安排请遵照已发通知执行,5月9日至5月14日为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成果展示交流活动,6月12日至6月18日、7月18日至7月23日、以及9月、10月、11月、12月四个月的每月最后一周为开展集中研修活动的时间。

  四、相关事项(略)

北京教育学院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六日

  3.定期有总结,不断有创新,改进有方向

  三年领航,每次集中研修活动之后项目团队都会进行小结,每年都会对年度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不仅梳理“得意”的经验,也查找还可以做得更好的空间。整个研修过程中结合具体研修计划推进,始终不断在追求更有品质的领航中实现创新。

  (四)实施模式

  1.深度学习、导师指导、示范提升的任务聚焦模式

  深度学习、导师指导、示范提升既是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参与领航工程的学员要完成的三大研修任务,又是领航校长修炼自我并进而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路径。基于对成人学习规律、中小学校长培训价值、名校长领航工程的培养目标的理解以及学员实际需求的判断,聚焦三大任务,形成了本基地特色的培养思路(见培养方案附件图1)。

  2.启航—导航—护航的循序渐进研修模式

  校长的专业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作为校长培训机构应该在遵循校长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培训内容,发挥自身作用。领航工程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教育家型校长,领航区域教育发展。如何领航?本培养基地科学设计了启航-导航-护航的梯次递进研修模式,从而实现了平稳启航、精准导航,并在项目三年结束后时时护航(培养方案见图2)。

  三、项目成效

  (一)圆满完成培养任务

  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北京教育学院培养基地共组织了十七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从一周到两周时间不等,达到名校长领航班“培养周期3年。每年集中多次,累计时间不少于2个月”的要求,不折不扣;8位学员无一流失,均完成规定学业,圆满结业,无一流失。

  (二)学员取得丰硕的研修成果

  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8位学员在三年培训中每个人都用完成了3-4本的研修笔记,阅读名著数量总计约200本,进行课题研究30个,结对帮扶80余次,组织巡回讲学78次,参与和组织名校长论坛43余次,其中举办学生核心素养与校长领导力论坛、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论坛、习近平教育思想论坛、中芬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等四次大型论坛,7人次参加了境外研修,发表论文32篇,完成集体和个人专著10本(具体可见学员成果一览表)。

  (三)学员得到显著的专业成长

  本基地首期8名领航校长均取得了显著的专业成长。如杨立雄的生态教育思想在研修过程中不断成熟,被《环境教育》(2020年第5期)、《学校品牌管理》(2020年6月)等杂志列为封面人物,并被誉为“中国生态教育领航者”;吴献新在传承与创新魏书生教育思想中,形成了《从魏书生到书生中学》的教育思想;黄新古通过研修形成《新六艺教育》、《课程走向未来》系列专著,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六艺”教育思想,2017年顺利晋升正高级职称;2018年伏金祥由天水一中校长成长为天水市教育局局长;刘玲成为领航名校长助力马云乡村教育公益活动的代表人物;宋建东实现了从“草原英才”到校长国培督导专家等多方位的华丽转身;陈福被调到更需要发光发热的教育集团任校长;杨荣获得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投票进行中)……领航为他们插上翅膀,助力他们有更大格局的教育情怀,更高站位的使命担当,更加深厚的专业功底,更有智慧的实践创新,更大半径的示范引领,更具气质的大家风范,开启了更加幸福的教育人生,不断谱写出的崭新的教育篇章!

  (四)“接地气”培训和培训专业品质得到领导及兄弟基地认可

  北京教育学院培养基地在校长培训行业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接地气”的培训风格,时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黄伟副司长等领导在不同场合对此都给予过充分肯定。培养方案和经验还得到培训同仁的认可,有兄弟培养基地前来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