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优秀学员风采

王姣姣(培训管理者培训项目学员)

2020-08-20

我与国培共成长

  我的专业成长历程伴随国培十年发展,我于2009年博士毕业开始从事教师培训工作,至今已有11年,“国培计划”于2010年启动,至今已有10年。从国培启动伊始,我就工作在吉林省国培项目办,我既是“国培计划”的受益者、学习者,也是“国培计划”的服务者、实施者。国培于我,是激发、是唤醒,国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1.0走向3.0,可以说国培的每一次改革创新都在激发我的培训热情、唤醒我的研究意识,我以“做一个专业的培训者”为职业目标,行走在培训教学的研究道路上,至今已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我于国培,是参与、是实践,我既多次参与了国培示范性培训项目的学习,也负责设计与组织实施了多个国培中西部培训项目。

  一、我的个人简历

  王姣姣,1982年生,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吉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首批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库专家。著有《反思与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一书,主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实践的声音——长白山教学名师教学成果集》等,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在《人民教育》《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教师培训之“问”与“解”》《基于培训迁移理论的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教师培训课程研究的新视角》《从课程结构的视角构建教师培训课程》等。主持的《吉林省名师工作室建设机制研究》课题成果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曾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两次参加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班。

xyfc-14-01.png

  二、我的国培记忆

  十年的国培记忆有很多,有学习、有思考;有付出、有收获;有担当、有合作;有改革、有创新......这里要谈及的是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国培学习之旅——北京教育学院培训者培训班,以余新老师为首席专家的培训团队。在这里遇到了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专业负责的管理团队、志同道合的培训同行;接触了主题鲜明的课程设计、参与体验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可谓收获满满,受益良多。归结起来,主要是“五个一“的收获:

  一种理念——以学员为中心。当你走进北教院的教室时,就会强烈感受到情境创设的文化力量,人性化的桌椅摆放、可视化的考核评价、对话式的成果展示。

  一种方法——世界咖啡。它是创造教师集体智慧的培训方法,不仅名字好听,而且实用易学。它以小组汇谈为核心,转变了传统的培训方式,从被动接受走向多元对话、从强制灌输走向智慧共生。

  一种技术——一页纸的可视化管理。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页纸的管理能够帮助我们将繁杂的培训环节变得规范有序,提高工作效率,使培训工作更加科学化、条理化、精细化。

  一种思维——基于结果、以终为始。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即从培训项目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线性思维方式,而基于结果、以终为始的思维则强调将目标设置与考核评价紧密结合,从培训开始就充分考虑可操作、可量化、可评价的问题,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种情谊——共学共研的合作友情。这种情谊凝结在每一次培训活动中,贯穿于培训始终,是培训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还记得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点燃了我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我们的培训期待;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拉近了学员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彼此交流;班级联欢的开展,增添了我们的培训乐趣,增强了我们的班级归属;论坛案例的分享,增长了我们的培训经验,拓宽了我们的培训视野。

  三、我的国培实践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回到工作岗位,我就将北教院的学习收获有机融入培训项目设计中,在培训目标上,采用SMART方法;在培训方式上,应用世界咖啡;在培训管理中,强调统筹精细;在考核评价中,注重成果生成。在此基础上,随着培训实践的增多与培训经验的丰富,我又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在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创新。

  一是,以“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为例,探索从课程结构的视角构建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将培训课程结构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课程结构强调基于培训对象角色需要准确定位课程模块目标和实施模式;中观课程结构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团队研修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课程专题设计;微观课程结构主张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培训对象为主体、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开发。三个层面的课程紧密衔接,合力提升教师培训课程质量。

  二是,以省级培训者培训项目为例,构建了翻转式培训模式,设计了翻转式培训课程。翻转式培训课程设计偏重于认知过程取向和技术学取向的结合,在学习内容、学习角色、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习机会等方面都与传统培训有很大不同。在“翻转式培训”课程设计中,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以凸显,通过学习任务单、微课、信息技术手段的巧妙应用,更好地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三是,以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例,创新采用“六顶思考帽”的培训方式。 “六顶思考帽”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培训方式,具有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凸显教师主体地位、提高教师学习效率的重要价值,可应用于培训课堂教学、培训文化营造和培训总结评价等多种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