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优秀学员风采

廖晶(培训管理者培训项目学员)

2020-08-20

国培伴我一路成长

  我叫廖晶,今年32岁,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方向)教育学硕士,现就职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后教育培训办公室,目前正在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2016年9月我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2016)”——专职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培训管理者班,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在工作中,主要负责的数学国培管理者团队研修项目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精品培训项目,探索出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五高培训模式”获得第二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xyfc-13-01.png

  一、初识“国培”:惊鸿一瞥,震撼我心

  刚刚接触“国培”的时候,我还是一名研究生,作为学生助理的身份参与“国培”项目的服务工作。那时对“国培”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她的“高大上”。学术大咖蜂拥而至,一线名师纷至沓来,培训活动趣味横生,观摩基地久负盛名。那些只在书本上看见的名字终于可以近距离地一睹真容,一场场讲座的信息量与含金量似乎比修读一学期专业课程的收获还要多、还要足;一次次去中小学校观摩,眼见为实的震撼与启发似乎更加直击心灵,让我感慨基础教育发展之迅速,在拓宽眼界的同时更增添了提升职业胜任力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初识“国培”,在惊鸿一瞥之中我已被其惊艳的外表震撼了!

xyfc-13-02.png

  二、再识“国培”:任重道远,上下求索

  因为天津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与发展的需要,我留校工作了,而我主要负责的正是“国培”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工作。可能与其他院校不同的是,我所在的部门并不是一个机关部门,而是一个实体的二级学院,因而对于“国培”工作,我们更多的是承担实操者的角色。这也让我有幸从学生时代的“龙套”转变成了“国培”项目的“编剧”+“制片”+“导演”,让我对于“国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为了做好“国培”工作,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我阅读了余新教授的《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李更生教授的《教师培训师培训——理念与方法》等理论书籍,订阅了《教师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数学教育学报》等专业期刊。积极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和教师培训者联盟举办的培训和会议。在阅读中、在交流中、在体验中我逐渐认识到影响一个培训项目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目标定位、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培训形式、组织管理、还是生活服务都有太多的细节可以优化。

  不同环节上亮点的叠加形成了不同院校培训的特色,于是我便开始思考我所负责的数学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其亮点和特色应该是什么?这个培训项目针对的是入选省级以上教师培训专家库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骨干培训者,他们既是培训理论的研究者,也是培训方案的设计者、培训课程的开发者、培训教学的实施者。也就是说他们既需要数学教育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资讯,为创新培训研究寻找切入点和契合点;也需要培训项目申报、组织实施的实操性指导和经验,为“培训者”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于是,我们便开始将优化培训团队、注重形式创新、借助期刊助力、细化服务管理打造为项目亮点。聘请国际、国内知名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专家和一线高水平数学教师、教研员担任授课专家,实现师资构成的广泛性和异质性;以“听”、“说”、“看” 、“触”的多感官设计,提升学员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数学思维经验与活动经验生成;加强任务驱动和学员的成果意识,由CSSCI来源期刊《数学教育学报》设立专栏予以支持;扭转培训管理行政化倾向,提升管理服务的精细化与专业化。在团队的努力下,培训效果受到了评审专家和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自2013年承办该项目以来,连续多年获得学员满意度匿名评估第一的好成绩。

  三、深识“国培”:多方合作,寻求共赢

  高校办“国培”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凭借自身较强的理论基础与科研优势提高培训的站位,让学员的视野更加宽广、生成性资源的品质更加优良。但是,培训毕竟不是高校常态化的业务,培训工作也很难在高校占据“主流”地位。深识“国培”,让我意识到不能把培训封闭起来,而要把培训“嫁接”到高校的主流业务上,为培训“增值”。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从人才培养的视角上说,“国培”可以反哺职前教育,让学生通过观摩“国培”讲座,汲取专业营养、思考专业问题,加快专业发展。从科学研究的视角上说,“国培”项目搭建了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对接的桥梁,培训中学员反馈的问题成为高校教师新的科研主题,而研究成果又可被开发为下一年度“国培”项目的课程资源。从服务社会上来说,“国培”项目延伸了高校教师服务基础教育的时空与场域,在中小学观摩、座谈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训学员对基础教育献计献策,有的还被聘为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在长期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同时,也修炼了自己实践指导的内功,厚实了高校培养基础教育应用性人才的师资基础。“国培”与高校其他业务的“嫁接”,实现了多方的互赢,也正因此“国培”在高校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