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培计划 > 国培优秀学员风采

杜静(农村校长助力工程校长项目学员)

2020-08-20

“国培”助我成长

  杜静,女,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贵州省小学语文乡村名师,贵州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现任贵州省沿河县夹石镇教育中心副主任,2014至2017年任沿河县甘溪镇中心完小校长,2015年10月至11月参加“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小学校长助力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2017年获贵州省铜仁市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2017年被评为镇级优秀校长,2019年8月被省教育厅聘为国培送教下县培训教师。2019年12月被铜仁市教育局聘为2019年度铜仁市中小学(幼儿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评审专家语文学科组成员。

  2015年10月-11月,在北京教育学院参加教育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国培的学习。培训第一天,项目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院长李雯教授对培训方案进行了细致解读,本次培训以“因地制宜建设学校特色”为主题,通过“铺垫与准备”、“集中培训”、“跟岗影子学习”、“学校特色建设方案制定”和“返岗实践”等五个先后衔接、密切相关的课程模块的研修活动。这样的培训设计令我眼前一亮,心中对刚刚开启的培训充满期待。培训实施过程中专家培训讲座让我收获多多,北京名校现场学习惊喜连连,内心的感受和收获更是超越我的期待。此次培训对于我的专业发展助力强劲,优化了我作为校长对于学校特色建设的理性认识,提升了因地制宜创建学校特色的实践能力,促进了我校特色建设办学实践的创新与改进。

xyfc-06-01.png

  培训结束后,我一直珍藏着培训期间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北京教育学院培训项目团队专门为农村助力工程项目设计的。将近5年后,我重新翻看培训笔记,培训期间的回忆生动浮现。2015年北京的秋天里,留下了北京教育学院农村助力工程项目团队李雯教授、王淑娟副教授、黄琳妍博士、李奕老师专业又热情的身影,留下了我们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农村校长勤奋学习的身影。我在这里特展示几段笔记,来呈现研修时的心路历程。

xyfc-06-02.png

  北京教育学院胡淑云教授对《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她从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及框架等方面进行了解读,详细说明制定专业标准的作用以及校长在专业标准下角色的准确定位。我的感悟是,学校办学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此标准的学习,让我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学习与努力的方向。返岗后,我对学校班子成员,从校长标准的适用范围及意义、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等方面进行宣讲,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

  北京师范大学高鸿源教授在《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讲座中提到,学校特色实际是“自己家里的宝贝”,是一所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持之以恒发展的优质工作,即“只与自己比成色,不与别人争斤两”。我对此深表认同,特色学校的建设一定要源于学校而又高于学校。一定是自己学校的特色,是基于自己学校的,是促进全体师生发展的优质工作。返校后,我带领学校班子成员重新梳理,找准自己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路,并形成规划逐步实施,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特色。

  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基于“真问题证据”做深度教学研究》讲座中提出,校本研修的有效设计与实施首先要明确校本研修中各类人员的责职,如何引领教师队伍从“被动”到“自主专业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我对此的感悟是,校长一定要明确校本研修的方向及理念,层层落实各个层面的工作。要对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使之明确校本研修的方式及具体的操作流程。本次培训一直影响着我,帮助我,现在尽管不在校长岗位上了,但在管理全镇20多所学校的历程里,我时时对照专家们讲座的精华,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

  《中小学管理》杂志柴纯青社长的《教与学的文化》讲座提到,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主体、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课程的整合。这一观点让我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返校后,我对全体教师介绍教学中的心理效应、如何利用心理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内容,探讨如何建立基于学校实际的高效课堂。

  2015年的国培已过去将近五年,现在因为工作关系我已离开小学校长的岗位,来到夹石镇教育管理中心担任副主任,但2015年北京教育学院国培的这段宝贵经历,不仅帮助我曾带领甘溪乡中心完小在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建设等工作上进行了很多创新性工作,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也为我在新的岗位,从区域发展的视角看待学校教育,指导镇内各级学校的办学特色提炼与梳理,并运用在学校管理之中。“国培”真好!不仅助力我的专业成长,还提高我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