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情况通报 首页 > 情况通报

线联平同志、李方同志在北京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暨UDS行动第一学期交流展示会上的讲话(《情况通报》〔2015〕年第1期)

供稿: 时间:2015-01-23

在北京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暨UDS行动第一学期

交流展示会上的讲话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

线联平

201518日)

 

尊敬的教育部许涛司长,王定华司长,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今天是第四次来到北京教育学院附中。第一次来的时候,这所学校的名称应该叫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附中。后来,在我们推动大学和基础教育合作的过程中改为北京教育学院附中。前三次来教育学院附中,我关心的和看到的是学校基本条件的改善,办学环境的改造,教育经费的投入。我还在这个台上给教育学院附中老师做过报告,印象非常深刻。我记得在第三次报告的时候,我讲了一句话,就是希望北京教育学院附中能够建设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但是这个口号或者目标提出来以后该怎么落实,当时并没有找到好的办法。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在国家要求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北京市去年以来,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且加大了力度。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办好每一所中小学,通过包括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办学、名校办分校,手拉手等途径,尽量扩大优质学校的资源向更多的地区辐射。

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我们还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北京地区大学的资源优势,让更多的大学把它们的资源用在中小学教育活动当中。特别是像北京教育学院这样一所以培训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它有这个优势,有这个能力,也有积极性。所以我们和教育学院的领导谈了这个要求之后,他们积极地响应,做了大量的工作,才有了今天北京教育学院和九所学校的协同共建发展交流展示会。在此我代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祝贺你们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就是原有的不太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学校怎么能够变成知名的学校或者优质学校?需要什么条件?

大家可能会说,首先需要钱,需要房子,需要教师。这些条件我们通过努力是可以具备的,是可以提供的。但是有了这三个条件是不是就会让一所学校发生质的变化呢?我的观点是,还有三个需要,就是需要自信,需要活力,需要创意。

首先,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应该有自信,如果校长缺乏这种自信,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的话,即使有了更好的房子,更先进的设备,这所学校也是办不好的;第二是教师要有自信,可能作为一个不太知名的学校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和那些名校不一样,同学们由于各种原因在接受知识方面能力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学生,关键要看我们的教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自信地成长;第三,还需要学生的自信。学生的自信来源于学校,来源于教师,来源于家庭和社会。我们通过教学改革,通过改进教学手段,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为他们搭建舞台,像刚才那两位英语的外籍教师一样,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这样他们的信心就更足了。有了这三方面的自信,我相信学校的面貌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会发生质的变化。

第二,需要的是活力。一所学校要想办好,需要活力。活力从哪儿来?要从改革制度入手,我们的教学制度、教师管理办法、课程体系(包括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方式)等都要进行深入、深刻的改革。通过改革,激发出每一位教师认真教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激发出每一位管理者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好学校任务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灵活掌握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需要的是创意。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以课本为中心,以知识点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延续了多年,但是从当今社会的发展,从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需要出发,我们确实要研究如何加强教学的改革、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的某些点上,能够给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影响。

今天在交流展示活动中,看到了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和产生的效应。所以我想,有了这三点:自信、活力和创意;再加上政府履行职责提供的物质条件,以及教师的条件,相信每一所学校一定能够办好!我想在此代表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感谢北京教育学院和九所学校为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创新教学特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初步成果。同时我也相信,经过大家持续不断的努力,每一所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都会逐渐提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满意度会逐步提升,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首都基础教育学校中的璀璨的新星!

谢谢大家!


 

在北京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暨UDS行动第一学期

交流展示会上的讲话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

李 方

2015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同学们

由于时间关系,我想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这样五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之间的一种交流与互动。

第一,为什么组织这样一次交流展示活动?

此次交流展示活动是十校联盟合作共建中的一项常规内容。每学期用不同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机制,今后将利用更大的平台,包括互联网工作平台,吸引更多的师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参与到新优质学校建设中来。同时把首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优质均衡、创新发展的成果传播到更多的学校乃至社会中去。

第二,这样的展示是不是作秀?

这样的展示,表面上看似乎是让九所中小学的师生和市教院的教师以及外籍教师“秀秀”。然而,一个学期携手耕耘新地图,汗洒新沃土,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成长的硕果,十校联盟总结、交流、展示、传递、分享,实属情理之中。因此,中肯的说,这绝对不是作秀。浓缩在这次活动中的是九所学校597名老师,北京教育学院550名教职员工和九所学校近6000名学生共同干出来、创出来的成果。用总书记新年致辞中的话讲,就是“蛮拼的”。我们的表演没有包装,全部是原汁原味,自选自报,自合成自展现的。从1220号征集各校报的内容,30号形成交流展示框架,一直到16号在这里(教院附中)汇总串联,进行准备,包括电子视频背景的合成。终于在8号,也就是今天,呈现给大家。一个学期,平平常常的日日夜夜;一个学期,校园内外、课堂上下、家校师生、人物故事;从中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共同成长、共同绽放。 

第三,既然是“原汁原味”,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这次活动呈现的是学校、课堂与师生的原生态,同时又是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创新的新常态。新常态蕴含着深刻的主题:第一乐章体现的是正确的价值伦理导向。第二乐章表达的是质量品质取向。第三乐章揭示的是教育本质,生命的真谛。总之,我们试图回答:为什么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如何共建新优质学校?建好新优质学校依靠谁、为了谁?

第四,主题确立,贵在落实,那么落实得如何?落实得到位不到位?

确实,去年首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地图,新格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育学院也不能置身于这样一场深刻的变革之外。我们需要新认知、新认同、新行动、新协同的积极有效地跟进。

中小学有了联盟集团,设了理事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学校管理如何做?校长培训如何搞?中小学有了从高校科研院所、培训院校来的“零距离”的合作伙伴,教师教育院校、培训科研机构有了接地气的根基与沃土。下去没?融入没?听课没?授课没?教研没?课改没?培训没?研修没?一系列的问题,都向我们扑面而来,特别是不仅要下校,还要处理好如何改变教师培训存在的“滞后脱节陈旧”的问题、培养锻炼培训者队伍(落实教育部《卓越教师行动计划》关于“教师教育专业教师每五年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一年”的要求)等问题。挑战空前、压力山大。

例如我们附中、附小、附校这么大的一个体量,他们的发展动态,我们如何能了解?所以我们要看“阳光附中电子报”,要看“丰台实验学校校园每日工作微信播报”。每天七点准时看播报成了一项工作新常规。因此,你、我、我们需要改变工作方式,改变培训方式,改变管理方式,以适应新常态。要把创新纳入常态,于常态中变革创新,做到制度跟进,常做常新,个性化、创造性、规范化和科学化有机结合。我们在“一校一团队”的基础上,建立起“9+1”的管理模式,即在九校下校团队之外,着力组建一个负责管理协调服务研创的在后台默默付出的团队。他们是由学院科研处和教务处合作组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借鉴康奈尔笔记法制作下校工作手册,将涉及下校学习与工作的六类任务,都设计了专门的表格,要求下校的老师们坚持写工作日志,并且定期上交总结交流,也就是说要留下下校的痕迹。我们称为留痕反思、汇总交流。这个手册的首页是总书记对“四有”好老师的期望,其后是下校公约,再后面印有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关于教师教育专任教师深入中小学的规定等。又比如,下校工作量的统计,管理团队设置了“三联单”,有区县,有学校,还有学院,通过“三联单”来协调下校的工作安排。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联席会制度,针对九所学校,学院派9位博士分别联系九所学校做协调员。我们建立了工作通讯,互联网平台,建立了自评、互评、他评、第三方评估机制,保证下校成果落在实处。

第五,“一所新学校,一个新时代”的提法是不是有些宏大?有些夸张?

我们认为,时代积淀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时代创造了教育发展的环境条件,时代提出了教育改革创新的命题要求,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的使命、宝贵的契机。

短短一个学期,我们学院和九所学院的老师们不负使命,勤勉担当,探索创新,形成了“学、思、建、悟、研、创、享”的工作方式,合作方式。既要培养孩子也要促进教师发展的“双育人、双示范、双辐射”的发展模式。古人有句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那么,一所学校,一所培训院校,一批又一批育人之师,在百年大计中发挥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谆谆寄语:“大学不仅是要盖大楼,更要出大师,那我们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也是一样,也要有一批一流的教师才能搞好我们的普通教育、搞好我们的职业教育。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教育改革、教育事业非常紧迫、非常重要的工作,务必抓好。”“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今天召开的交流展示会,就是要进一步增进共识,增强信心,形成合力,巩固成果,再接再厉。在新地图、新校园、新常态中戮力同心,耕耘收获,把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的工作扎扎实实,引向深入,推向久远。

最后由衷感谢九所学校校长、老师和同学们的精诚合作(刚才学生们赠送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将珍藏在学院的院史馆,同时它也是教师培训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生动、鲜活、宝贵的案例)。同时,也衷心感谢五区教育工委、教委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衷心感谢教育部,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领导的正确决策、关怀指导与帮助支持。

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