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情况通报 首页 > 情况通报

李方同志、钟祖荣同志在北京教育学院2012年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情况通报》第4期)

供稿: 时间:2013-05-31

李方同志在北京教育学院2012年度
继续教育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院长 李方
 
今天的会议很重要,看了一下会场还是有减员的情况。学院现在规模大了,召开全院的会议这个会场容纳不下,因此需要安排一些职能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在分会场收看实时转播,这是学院发展的需要。鉴于今天会议的重要性,我们设有分会场。在这里我向分会场的同志们转达主会场的感谢。
刚才,吴武处长代表北京市教委对学院2012年师训、干训各个项目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于我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项目管理、建设培训平台和实践基地以及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等提出表扬。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激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同时在经费上,北京市继续教育的经费去年达到八千万,在物质上、人才上、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
全院教职工既要了解这样一个形势,也要认真思考我们肩上的责任与使命。特别是刚才吴武处长介绍,首都教育在优质均衡发展中聚焦到师资队伍建设上,各个区县遇到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有赖于我们在培训的规划、方案和行动中,不断加以调整解决。为解决教师队伍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发挥培训基地所应发挥的作用。
围绕培训项目绩效这个会议主题,我谈三点感受,供大家参考:
第一、每年的5月,对于我们学院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教育学院和普通高校、中小学的办学节奏稍有差别,每年的五月份是我院启动新一年度培训项目的耕耘的季节,是播种的春天。同时也是我院上一年度师训、干训所有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总结表彰的收获季节,是丰收的金秋。两项活动集中在5月份展开具有特殊的含义。
多年来我院一直坚持在每年5月份做好培训项目绩效自评,同时做好准备迎接市财政评审中心6月份进行的全市继续教育绩效评审,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学院的常规性工作。我印象中几乎是每年的绩效评估与总结表彰大会市教委有关领导都要赶过来参会并做很好的发言。绩效评估现在已经覆盖所有的专项,从立项、竞标到整个过程都要以绩效评估作为导向,都要研究落实培训项目的绩效,直到培训项目完成以后,都要做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
绩效的监控,本身就是所有培训项目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被动的,也不是外在的由第三方或者教务处来组织评估;而是立项后要把绩效评估列入项目的全过程。项目负责人就是绩效的第一责任人。项目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要对项目绩效承担各自的责任。作为项目完成的标志,必须要有项目的总结和每一重要环节的量化测评,必须要有一个对绩效的诚信交待,同时也要对绩效进行客观的细致的全面的数据分析。
刚才钟院长以《丹心一片奉杏坛》为题对去年培训绩效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发言列举了很多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既要看到我们正面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隐忧。通过绩效评审,认真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改进不足,利用好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好整改,把今后的项目做得更好。
第二、必须强调的是,评估的某些数据我们并没有在大会上公布。随着北京市绩效评估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强调绩效评审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今后很可能是以市教院、北师大、首师大或某个项目的名称,向社会公示评估结果。教育部的“国培计划”已经进行了匿名评审。
我们纵向追踪并比较分析,绩效评估的个别指标从2010年、2011年的顶峰开始有所衰减。所以,今天大会的重点是分析我们存在的不足,借鉴优秀项目的宝贵经验,不断推进项目质量的提高,确保每一个项目的绩效都达到申报的要求。
围绕绩效评估在大会上交流更多的可能是显性的绩效,满意率、优秀率基本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仍有很多隐性的问题,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虚下心来认认真真分析、剖析的,包括专家留下的意见,从正面给我们引领启示,同时在建议中也蕴涵着批评甚至警示!作为专业工作者,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必须静下心来,分析研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把团队组织起来,好好反馈绩效评估情况,把绩效评估作为中肯的提醒,作为前进的动力。这一点,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志,包括分会场的同志,无论是教学一线还是管理岗位,都应该好好研究绩效评估,高度强调重视绩效评估,切实落实整改措施,把新一年的项目做得更好。同时把来年项目申报的有些要求、有些规范、有些好的创新点固化在新的项目中。所以我认为,5月是我们学院耕耘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我们强化动力、补充能量、明确方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开拓前进的关键期。
第三、今天大会重点展示的是微创新的案例,我想提个问题:大家看看今天的总结表彰会有没有微创新?有。从主席台的布置、发奖的方式到微创新案例的交流呈现,都包含着项目管理机构的创新智慧。那么,为什么要搞微创新?为什么这次绩效评估要拿出一部分项目介绍微创新的经验?
首先,微创新和我们每一个项目贴近得非常紧密。例如,第二位介绍经验的同志利用自己的名字做培训班学员“破冰”活动的创新,一个小小的创意很快地和外地来的学员拉近距离,这就是贴近项目的实践创新。项目负责人、项目团队成员现在缺什么?我认为不仅仅是专业技能,首先需要的还是情商。怎么和一线教师或校长打交道、交朋友,怎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参与到项目中来?微创新能够有效地解决培训中的难题,是和培训工作紧密结合的有效创新。
其次,为什么要搞微创新?以国内访学为例,最大的特点是不出国门,分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降低培训成本。这一创新突破了原有的师训模式、干训模式,也突破了国际合作培训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培训绩效。所以说,创新和绩效紧密相关。
其三,微创新跟培训事业的全局有没有关系?从宏观审视,全市继续教育宏观政策的制定,在市教工委、市教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可以说实现了制度与政策的体系创新,干训与师训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北京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再从业务角度讲,我们培训的基本模式、专业流程,如集中培训、下校实践、追踪指导、总结评估等等,一套操作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相对形成了体系。
当前急需的是什么?是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培训环节的微观创新。在这个创新领域,往往不是一个号召或一个文件所能解决,必须是专业人员全员性参与,不断实践与思考、探索与创造。所以今天绩效评估总结表彰大学会选出微创新的发言,是有它的立意和导向的。我相信,每一个微创新案例都会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给大家带来行动的启发。
希望今后每一个项目绩效评估,除了项目总结、学员作业、预决算报表等内容以外,都能多提交微创新的成果。微创新的成果印证我们教育学院这支专业队伍的成长,体现我们继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最终“积小微,为大成”。在教师培训、校长培训、教师校长专业发展上形成我院的思想体系、办学风格、教学艺术,让我们的学院永远立于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的前列。微创新不需要什么条件,不需要多少经费,刚才发言的同志都没有专项经费,大会汇集一本微创新专集,并优选代表典型发言,就是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争取2013年每一个项目都着力新的探索,取得新的成绩。
今天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感谢获奖的项目和个人,感谢教师基本功大奖赛参赛的青年教师!确实年轻人一代一代地成长起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感谢教务处和有关职能部门夜以继日地制作专题片、编印专集,包括设计大会讲台和发奖仪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激励鼓励大家做好项目,体现了他们的创意初衷。
当然,特别感谢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长期以来对我院给予的肯定和支持,没有两委的支持帮助,不可能有今天我们培训工作这么好的发展形势。同时我院也决不辜负两委的信任和重托,一定要再接再厉,以2012年绩效总结评估表彰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全面做好2013年的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和扎实业绩迎接北京教育学院建院60周年。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一片丹心奉杏坛
副院长 钟祖荣
五月的鲜花盛开,一年一度的培训总结又来。今天我们全体教师和领导聚集到一起,召开年度培训总结表彰大会,让2012年干部教师培训工作圆满收官,此时此刻,胜利的喜悦与改革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大家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12年我院承担的教育干部与教师培训项目的情况,可用几个基本数字来概括:即73个培训项目,365个班,培训干部教师12675人,培训课时在80—240之间。培训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0%,院内评估时专家对各项目评分平均89.4分。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饱含的是各级领导的关爱指导、各类管理服务人员的台前组织与幕后服务、专兼职培训教师的专业引领、全体学员的积极参与、区县培训机构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代表学院对各方面的贡献表示感谢!冷静沉思,2012年我院教师在培训工作与发展上体现了四个特点,即聚焦需求、创新培训、强化管理、夯实基础,下面分别总结。
一、更加注重研究和满足首都教育发展要求与干部教师学习需求
    只有认真研究并满足教育事业发展任务要求和干部教师学习的需求,才能使培训的价值最大程度实现。2012年我们在项目设计、需求调研、方案设计等环节更加用心,更加突出了这一点。在培训对象上,体现了“全覆盖、分岗位、分学科、分学段”的特点,涵盖了书记、督学、校长、主任、学科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实验教师等,并根据岗位、学科特点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培训重点上,我们始终坚持“突出骨干、促进均衡”的分层次特点和分区域特点,培训市级骨干1576多人,各项目培训农村教师1600余人。在培训类型上,以北京市级培训为主体任务,同时发挥首都优势、责任担当与辐射功能,开展国家级培训、援助培训、合作培训,完善和优化了市培、国培、援培、合培“四培”格局,其中市级培训班数占70%,既服务了首都干部教师发展的中心任务,又增强了首都在全国同行业的影响力。在培训目标上,坚持“聚焦课程课堂,关注学生发展,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专项素质”,多数项目以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引领、以提高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为核心,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主题,通过主题式培训,提高了培训绩效;在提升学历层次、境外培训、国内访学、异地培训等方面也迈出了更大步伐。在工作策略上,我们认真学习市教委的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以领会宏观要求,深入区县进行360度全方位的利益相关者需求调研以把握总体需求,通过问卷、前测、座谈以及电话询问、网络征询、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以了解具体需求,及时把了解的需求转化为设计培训目标、课程、方式的依据。正是由于这些调研、设计与过程中的努力,才使培训达到了高满意度。
    二、更加注重研究和创新培训内容与模式方式
    需求是多样的、变化的,这就要求培训者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以使培训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培训绩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我院教师发扬专业化的创新精神,在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上做出了新的努力,今天发放的《培训“微创新”案例集》就是2012年我们创新的成果之一。
培训内容创新体现在各类课程上。如公共必修课,我们完成了《学科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文本教材和网络课程,把学科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突出教师职业理想等内容、建设网络课程等都是创新之处。在专业课程上,许多学科注意将我院重点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培训课程,使课程增加了新颖性,诸如整体把握学科、核心概念、学生研究、四类知识、新美术形式、校长研究能力等等。在课程开发上,开发了一批视频课程、新的文本课程以及现场特色课程,丰富了课程的资源。
培训模式方式方面更是丰富多样。大家对培训项目总体模式的设计和总结有了更大自觉,如市级骨干培训总结完善了“主题合作研究模式”,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由半年改一年,增加了回校转化实践的环节,绿色耕耘培训在房山已把培训效果持续延伸到几所学校的校本研修中,公共必修课网络培训顺利展开,已培训4万人。大家对培训的各环节进行了改造,如追踪环节的“微讲座”、追踪环节的“系列工具”、展示环节的主题论坛。大家更多地体会到成人学习的规律,更多地采用体验式、参与式、现场观摩、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员在参与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在具体中把握抽象。
    三、更加注重强化绩效导向的培训质量管理
    培训质量既要靠教学活动,也要靠管理活动。学院始终把培训质量的管理放在重要位置。2012年在培训质量管理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首先,通过启动培训质量提高工程,通过细化方案、项目推动,强化了培训的质量意识。其次,完善了管理的组织系统,实现全员质量管理,市干训中心和师训中心加强质量评估,开展质量标准研究,注重立项等环节的评审;各二级学院成立了继续教育工作小组,增强集体决策力;项目内部也通过集体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强质量监控;督导室对骨干教师工作室等项目持续听课督导并形成报告;宣传部门通过媒体宣传扩大培训的影响力。第三,完善了全过程管理,在立项、方案、过程、总结等环节细化评审办法和方案,以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第四,强化“基于结果的管理、基于数据的管理”的理念,在绩效目标指标化、培训效果具体化方面进行了操作化工具的研制,绿色耕耘、新疆双语培训等围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校本研修、知识结构等绩效目标,设计了评估指标,在培训效果评估中大家更自觉地利用柯氏模型进行结构化呈现,一头一尾的细化使绩效概念更加清晰。
    四、更加注重夯实培训研究与队伍提升等基础建设
    要使培训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平时加强基础建设,夯实学术研究、课程资源、实践基地、培训队伍等根基。学院十分重视,教委大力支持,设置了管理研究、课程开发、培训者培训等基础性项目,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提升了基础建设水平。学术研究方面,学院积极申报了教育部队伍建设示范课题,我院有三项获批;师训办组织全市力量开展了30余项培训课题研究。课程资源方面,干训办开展了校长资格培训课程标准的研制,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取得新成果。实践基地方面,师训办组织评选了43所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学校并颁牌,制定了相关文件,干训实践基地组织会议交流经验。培训者培训方面,通过培训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等主题培训,以及伴随工作布置与结果反馈的有机培训,更新了培训观念,提高了培训开发能力。关于培训师的研究与培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上四方面的体会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是大家对培训规律认识的深化,在今年和今后的培训中要继续发扬。
培训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的事业。我们的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对培训项目的思考和研究还要深化,特别是在培训项目的科学性、思路的内部一致性方面要加强;在培训的深层次需要、具体的需要、真问题真困难的把握上还不够,要通过深入实际和深度分析加以把握;在帮助干部教师解决复杂问题与困难方面,我们的思路、策略、方式显然还有距离,需要加大学科建设和课程创新力度;培训者队伍的素质还不够均衡,部分新手教师需要加快成长,培训专家也需要加快打造。克服这些不足,唯有依靠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让我们怀揣梦想,真学实干,在2013年的干部教师队伍培训和建设中谱写新的篇章!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