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情况通报 首页 > 情况通报

《李方同志在新疆双语干部教师培训汇报座谈会上的讲话》(《情况通报》第8期)

供稿: 时间:2012-06-11

 

在新疆双语干部教师培训汇报座谈会上的讲话

 

院长   

2012530

 

尊敬的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鲁昕副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学员们,大家好!

今天阳光明媚、风清气爽,我们新疆和北京的老师们欢聚一堂,以特殊的方式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汇报新疆双语骨干教师进京培训一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我院连续三年承担新疆双语教师来京培训任务。尊敬的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和鲁昕副部长也三次深入我院看望师生,亲手为学员颁发毕业证书,语重心长地向学员们寄语殷切的期望。领导的关怀与重视充分印证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疆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领导的亲切关怀也是对承担双语教学培训任务的新疆和北京老师们的最大的鼓舞、激励与鞭策。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北京教育学院与北京盲人学校从2009年开始,每年承担125名来自新疆12个地州的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赴京培训的任务。从去年开始我院又将连续三年每年为和田地区培训90名中小学校长和60名双语学科教师。援疆任务是我院承担的无尚光荣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要求,举全院之力、聚首都资源,确保优质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学院党政领导挂帅,主管院长负责,组建了由两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和校长研修学院)、三办(师训办、干训办和学院办)、四处(教务处、总务处、国资处、安保处)以及优秀骨干教师组成援疆培训领导小组和项目团队。在政治思想上关怀倍至,在生活管理上无微不至,在教学培训上专心致志。学院领导小组坚持每周听课和每月与学员座谈的制度,印发双月情况简报。任课教师在调研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培训的重点、难点,开设了口语、正音、阅读、写作等有针对性的课程,还专门强化了教育科学理论和学科教学法的培训。同时我们增设并强化了晨读、晚自习、实践操练、专题征文、主题辩论、经典诵读、模拟考试与个别辅导等语言学习实践的有效环节。班主任在思想和生活各个方面也给予学员热情的关怀和帮助,在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本期学员新汉语水平考试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六级,也就是最高级,有91人,及格率达到87.5%。通过五级的有155名学员,及格率是百分之百。其中提高三级的学员77人,提高四级的学员33人,提高五级的学员12人。目前所有学员汉语水平全都达到或超过了新疆教育厅的要求。

在市教委的亲自协调下,我们组织新疆和田教育管理干部、新疆自治区双语骨干教师和和田地区双语骨干教师分别到海淀、西城的31所优秀的中小学下校实习、实践。学员们经过46周的下校考察、听评课、教研活动,深入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情况,开阔眼界,增强运用汉语教学的信心。同时也提高管理干部治校理教的能力。双语骨干教师实习结束前期,每一位学员都用汉语教授一堂课。实习学校对学员们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实的钻研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盲人学校高度重视双语培训,为学员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仅有宽敞明亮、装饰一新的清真餐厅,同时也开设了健身、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北京培训的日子里,新疆的学员们感到无比幸福与自豪,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等媒体也做了报道,《光明日报》更是以整版篇幅深入报道了和田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情况。

言为心声融大爱,语寄理想育新人。去年6月,上一期双语培训结业班的典礼上,我们难忘鲁昕副部长寄予的殷切勉励和厚望,我们牢记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五个忠诚的谆谆嘱托。四季更替转瞬一年,新一期来自新疆的骨干教师又将用深情的朗诵、诗意的演讲、生动的教学片断、多才多艺的展示,将他们刻苦学习的成绩,双语培训的成果,呈现给时刻关怀着他们的各级领导。同时也是向各位领导表达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一方面作为培训者,北京以及天津、上海、南京承担教育部双语培训任务的省市将不负重托、再接再厉,发挥首都和兄弟省市的优势,努力做好援疆培训。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新疆学员也将不负众望、学以致用,把培训的收获转化为新疆双语教学的成果,为推动家乡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新疆的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长治久安,作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再次向莅临今天汇报座谈会的敬爱的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鲁昕副部长和各位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

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