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情况通报 首页 > 情况通报

《李方同志关于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情况通报》第2期)

供稿: 时间:2012-02-24

 

编者按:培训质量是我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学院五项攻坚任务之一的“学科建设”更是质量提升的源动力。 201216,学院组织专家对首批建设的12个重点学科进行了年度考核。 112又召开了今年的重点学科建设工作部署会。两次会议,李方院长对“重点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度解读,结合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背景,阐述了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申了未来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现将李方院长的讲话加以整理,请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落实。

 

提高认识,着力创新,重在建设,务求实效

 

           ——关于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院长   

 

一、在学科建设年度考核总结会上的发言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12个学科建设团队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大家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可敬可嘉。学科建设总结汇报反映了大家一年来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我代表学院向在座的12位学科带头人表示祝贺!同时,也向参与学科建设的各位教师、二级学院领导和各位专家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学科建设是我院五大攻坚任务之首,是学院发展永恒的主题,应常抓不懈。它既是我院发展的硬任务,又是我院发展的软实力。针对学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向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厘清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比如学科名称、基本专业领域以及教学对象等的界定,要考虑从目标、内容、价值、方法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学科逻辑结构。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条重要的理论论述指出:理论的成熟决定了行动的坚定,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决定了行动上的锐意进取。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争取取得创新性成果。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文献研究。某些重点学科第一年度的文献研究做得还不够扎实,已有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还不够系统,导致该学科建设的学术起点、研究基点和创新亮点还不够清晰。特别是文献研究要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如果能够准确分析和捕捉到文献研究与实践需求之间的差异,往往就能提炼出进而把握住学科建设的创新点。

第三,进一步思考将来学科建设的呈现方式。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体讲就是如何培养优秀校长和教师来开发课程,形成我院在职培训与终身教育的特点。

第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项目负责人,是学科建设团队的领军人,要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与学科整合的作用,出思想出思路。

第五,管理创新。教学管理应从常规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向创新管理过渡,开发有利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模板,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第六,加强12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交流和分享。这也是管理的一个创新点。学科带头人提出建立“学科建设日”的倡议,很有必要。要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和保障,构建全院学科建设交流研讨共享的平台。

第七,重质量,出精品。目前12个学科建设还不均衡,希望新的一年能做得更扎实,取得更好的实绩。

二、 在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的发言

学科建设需要思想的动力、观念的碰撞和智慧的分享。学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学科建设开展了一年之后,我们不能依旧停留在“抓一抓、动一动”的观望或徘徊的状态。今天咱们对学科建设再聚焦、再研讨,就是进行一次思想的深度交流。我想围绕“重点”、“学科”、“建设”三个关键词与大家交流,供大家参考。

先来看“重点”。

“重点”不是随意选定,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学院准备拿出57年的时间下大力气抓好学科建设,时间短了是不行的。学院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在投入方面也将不断加大力度。所有参与学科建设的团队成员应高度重视,珍惜宝贵的机遇,担当承诺的使命。现在教育形势发展很快,挑战也很严峻。国外名牌大学的公开课都挂在了网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去看,直接接触到国际上高水平的讲座。国内高校也跃跃欲试,有些课已经挂到网上,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越来越便利。如果不加强学科建设,不练好内功,我们的培训优势何在?一线校长教师为何非要到我们这里来培训?因此,我们应该开放观念,积极吸收外界各种优质资源,就像牛顿所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咱们的学科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

既然界定为“重点”,必然要强调创新与突破。或通过多学科整合以形成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或着力实现理论创新,以填补教师教育学科理论与课程体系的空白,总之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原创。因此,在机制和制度上也要有所突破,科研、教务、人事等职能部门要多组织交流研讨,多听取学科建设一线的建议,形成合力一起研究,建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良好互动的管理服务机制。最终,要争取“在高原区实现超越,在瓶颈中有所突破”。

再来看“学科”。

“学科”隶属于科学。学科建设要恪守科学性,确保学术质量。学科建设团队的成员一定要很好地吸纳专家的建议。首先,各重点学科一定要科学准确地梳理各自学科的基本范畴、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建立严谨的框架结构与逻辑体系;基于学科框架体系开发出一整套特色鲜明的优质课程,编写好讲义与教材,汇集成教辅资源库、教学案例与评价测试库等等;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校长和教师,这里也包括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自身队伍的培养,包括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专家、培训名师和优秀的管理干部与教辅人员。

再谈谈“建设”。

学科建设必须遵循自身规律。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先立后破,重在建设。12个重点学科,可能会遇到一些课程的交叉或理念的交集,但大家不要顾忌某些领域的重叠。交叉或重叠的部分,不同的学科可以设计不同的建设路径,独立探索,勇于创新,也可能殊途同归。各学科尤其要注意记录研究的过程,做好每次会议的记录和档案整理工作。既积累显在的学科建设收获,更要记录研究思路的碰撞、研究轨迹的变化、隐性的能力提升和价值观的升华,尤其是价值观的提炼与提升应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学科建设的动力所在、智慧所在、精华所在。

谈到“建设”必然少不了制度建设。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方面,知识管理与价值管理应该是创新的方向。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制度建设引领、凝聚和激励广大教师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重点学科建设”始终是我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就是要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出人才、出精品,否则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内在实力与外在空间。大家必须意识到信息网络时代的挑战,为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必须举全院之力持之以恒地去攻坚克难。譬如图书馆资源的支持,就应当很好地去利用。大家平时工作繁忙,也许会分心,往往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建设上。但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全院教职工的专业精神与核心价值追求,不断强化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感,聚精会神地思考琢磨与实践探索,自觉做到聚沙成塔、厚积薄发,真正务求实效。

在研究我院培训现状与“研训一体模式创新”的时候,有的同志中肯地指出:咱们学院目前是培训“强”而研究“弱”。实事求是地说,培训的“强”还只是体现在“项目多”与“任务忙”上;如果缺少科研的引领与学术的支撑,培训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培训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其一,积累与总结较弱,很多项目是立项仓促、过程紧张、收尾草率,缺少系统深入的总结与积淀;其二,整合与创新较弱,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培训内容形式的创新趋势,缺乏深刻的领悟与整体的驾驭,创新能力不强;其三,培训项目的研究就更弱,包括培训现状的深度分析不够,培训经验的系统提炼与理论升华不足,培训问题的深度诊断不透,培训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多;有的项目研讨是“讨论前无准备、讨论中无主题、讨论时无记录、讨论后无汇总”;其四,项目的专业化服务与管理就更显薄弱,学科建设管理往往陷于被动的现抓现管,教辅队伍还跟不上培训项目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要求。管理服务要改革创新,应着力研究如何从事务性的常规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价值管理与创新管理。

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譬如学科建设如何开放联合?如何优势互补?怎么确保经费投入与有效使用?什么时候用什么形式设置学科建设日?何时启动新一轮的学科申报?怎么联合宣传部门加大宣传?等等。总之,在“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作为五大攻坚任务之首,在全院范围年年都要反复强调,进而集中优势兵力,配置优质资源,浓墨重彩书写学科建设的新篇章。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