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学院文件 首页 > 学院文件

《北京教育学院继续教育课程建设办法(试行)》(教发[2010]2号)

供稿: 时间:2010-01-21

 

 

北京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课程建设办法(试行)

 

为落实《北京教育学院2009~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学院继续教育课程建设,推动新课程开发,规范课程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建设目标与任务

(一)建设目标

学院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基于研究形成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结构完整、内容科学、特色鲜明、手段先进、资源丰富和实践基地配套的专业化课程体系,开发一批特色精品课程和百门左右的远程课程。

(二)建设任务

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和各培训项目负责人(含总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开展继续教育课程建设,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各培训项目在开展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规划、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编制各项目的《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

2.各培训项目根据《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参照《北京教育学院继续教育课程指南表》(附件1),编写并汇集《课程指南》。

3.各培训项目需完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已经成熟的课程及其教材、讲义、案例、资源加以固化出版。

4.各培训项目对客观需要但尚不成熟的课程,须在深入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一批特色课程,并进行课程的认定。

二、课程建设原则

(一)按照分岗、分层、分类的原则设计培训项目及其课程体系。在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中,“分岗”指考虑学员学科、职务等不同工作岗位及其需求,为各岗位培训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系列培训课程;“分层”是指根据同一岗位学员不同的专业发展水平及学习目标层次,为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分类”是指根据特殊培训任务、特别培训需求、特定内容专题划分方式,形成不同类别培训项目的相应课程体系。

(二)按照前沿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突出能力导向的原则进行课程开发。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既要在理论上达到前沿水平,又要在实践上跟踪进展;继续教育课程的形式要体现能力导向的原则,加大实践性和研究性课程开发的力度。

(三)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进行课程开发。既运用课程开发的传统方法,又加强现代技术的使用,加大网络课程、新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四)课程研发、培训应用和课程评估结合。课程研发是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培训应用是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评估是检验继续教育课程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课程建设要体现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三、课程建设规范与要求

(一)继续教育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的建设规范

各培训项目负责人与相关学科带头人,根据各自工作任务,相互配合。项目负责人结合培训项目定位与需求分析,在总结培训经验、运用相关理论、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构建本项目课程体系,编制出本项目《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建设目标,编制出本学科《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

各项目的《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应包含以下要素:项目性质、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课程结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课时分配、课程实施、培训资源、培训成果及评价。具体要求:项目定位得当、培训目标明确、对象具体;课程结构即课程类型、课程模块、主要专题的划分及学时安排科学合理;课程实施建议可操作性强,能够有效指导培训活动;对课程资源及教材开发有具体计划,培训成果评价切合目标、方式多样、标准具体。

《课程指南》要求每一门课程课时一般在4~32学时之间,应包含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简介、课时(周学时及总学时)、教材及参考书、培训方式、培训场地与设施要求等。具体要求:课程名称简洁、准确,课程服务的学员和课程类型定位清晰,课程目标具体、利于评价,课程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培训方式适合学员,培训时间安排合理,培训场地和设施有明确要求,培训教材、参考书及资源丰富。

(二)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规范

课程开发是指根据培训需求和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立项、调研、设计、认定、使用、修订的过程。课程开发结果以培训教材、教学讲义、培训案例、培训工具等课程资源形式呈现。课程开发具体步骤如下:

1.开发课程立项

由学科带头人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在吸收学科建设团队的研究成果、相关培训项目、学科负责人和相关教学系意见基础上,选定要开发的课程,确定课程开发立项,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并向教务处报送课程开发计划。教务处负责汇总全院待开发课程的名单、计划,掌握情况。

2.培训需求调研

课程开发团队要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3.课程方案设计

课程方案设计是编写可用于教学的具体内容材料的活动,可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课程成果展开。课程方案设计的成果包括讲义以及PPT、相应的案例等。

4.课程认定与应用

在课程方案设计完成后,课程开发团队可通过任课教师说课、试讲等途径来进行课程认定,并修改完善,获得认定后在培训教学中应用。

5.修订完善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和培训学员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开发团队须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及时修订与完善,以保障继续教育课程的质量。

四、课程认定与使用

(一)《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的认定

1.学院由教务处负责牵头,会同干训办和师训办,组织专家对各项目研制的《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按照《北京教育学院课程体系认定标准》(附件2)进行认定。

2.获得认定通过的《课程规划与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可投入培训应用;未获认定通过的,可进行修改,直到通过认定后方可投入培训应用。

(二)新开发课程的认定

1.认定对象:各培训项目课程体系中新开发的课程均在认定范围内。

2.认定时间:一般在每年上报继续教育项目实施方案前1~2个月进行集中认定,也可以根据需要适时组织认定。

3.认定组织:新开发课程的认定由各二级学院负责组织。二级学院负责组织学院督导室专家、学科专家、一线教师或校长、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按照《新开发课程认定标准》对新开发课程进行认定并签署评议意见。

4.认定方式:专家通过查阅讲义和资源以及听取授课教师说课或试讲等方式对新课程进行认定,认定通过后方可实施。经专家认定通过的新课程,须到教务处备案。凡未认定的课程或认定未通过的,不得在学院继续教育项目中开设,二级学院应帮助未通过认定的课程进一步完善,参加下一次的认定。

5.督导检查:学院督导室将对认定通过的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课程按要求实施,保障教学质量。检查不合格者,二级学院应督促其在短期内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继续在课堂中实施,否则将暂停该教师该课程的授课资格,需另换他人。

6.认定结果的使用:课程认定的结果将作为学院评议继续教育项目实施方案、重点学科建设验收评估等的依据。

(三)对于继续教育课程的疑难问题和培训项目急需开设的临时性课程,由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或项目负责人提出,学院项目管理组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解决。

五、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六、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1.《北京教育学院继续教育课程指南表》

      2.北京教育学院课程体系认定标准

 

 

 

 

 

 

 

主题词:教育  管理  办法  通知

                                                                                                                                                                                

  北京教育学院办公室                    2010 年1 月20 印发

                                                                                                                                                                                 

共印40

附件1

北京教育学院继续教育课程指南表

课程名称

 

培训对象

 

课程目标

 

培训课时

 

课程内容

 

培训方式

 

培训场地

 

培训设施

 

培训教材与资源

 

其他要求

 

附件2

北京教育学院课程体系认定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测评点

评审标准

分值

课程规划与标准(50分)

培训对象研究(5

需求分析

提供需求分析报告,体现对培训对象岗位、发展阶段及其需求的科学分析。

5

培训目标定位(5

理念与表述

目标明确具体,定位科学准确,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强

5

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20

课程类型与结构

分类依据充分,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服务于培训目标。

5

课程模块设计

依据科学,符合培训对象需求,课时分配合理,模块之间逻辑性强。

8

专题设计

合乎目标,专题之间衔接得当,关注理论前沿或实践问题焦点,课时分配合理。

7

课程实施(10

教学建议

教学原则对任课教师有较好的指导性,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手段等方面给出实践性较强的具体建议。

10

课程资源与教材(5

资源开发与利用

对教学环境、条件与设施作出明确规定,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与使用,资源丰富,方便教师、学员共享。

3

教材开发与使用

有教材开发的可行性计划,选择的教材符合课程计划要求。

2

成果评价(5

培训成果评价建议

成果要求符合培训目标,有评价指标和方法。提供多样性、灵活性、可行性强的评价方法。

5

课程指南(50分)

课程名称(5

名称的确定

课程名称准确、具体、明确。

5

培训对象(3

对象特点

专题对满足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有明显作用。

3

课程目标(10

目标的定位

满足对象所在岗位的要求及社会客观要求,以培养培训对象所需的能力为出发点,目标制定得明确、具体,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强。

10

课程内容(15

选取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和学员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为学员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0

内容组织与安排

遵循成人学习规律,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案例为依托,设计的内容科学、合理、实用。

5

学时分配(2

分配比例

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对学时进行合理分配。

2

培训方式(5

恰当与有效

重视培训方式上的改革创新,能灵活运用恰当的培训方法,能有效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恰当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培训活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5

教材与相关资源(5

齐全与适用

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能够编写具有本课程特点的特色教材,课件、案例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要求。

5

培训条件及设施(5

齐备与适用

有培训场地、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网络环境的设计,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和学员学习。

5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