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时间:2009-09-08
北京教育学院2009~2015年科研发展规划
在推进首都教育全面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作为首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干部教师培训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北京教育学院面临着坚持办学方向、促进内涵发展,努力建设首都教育人才强教培训高地的重要任务。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学院的科研工作,必须形成科研兴院、科研强教的共识,尽快把学院建设成研训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专门学院,现根据对首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学院目标定位,制定本规划。
一、学院科研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以来科研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十五”以来,学院教职工完成了大批各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共完成国家级课题7项、部委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2项、院级立项课题257项。“十一五”以来,已经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20余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科学课程、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行为、学校策划等一批科研项目,对首都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教职工还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和学术著作,仅2008年我院教职工就发表了科研成果共计299项,发表科研成果的教职工占到教职工总数的51%。
(二)科研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1.首都教育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挑战
在首都教育实施“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学院的科研工作面临挑战。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化目标的实现等,既是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任务,也是首都校长教师培训中要解决的新课题,由于我院的培训质量、研究水平直接关系到被培训者的专业发展并直接影响着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育人的质量,对推进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所以需要努力适应首都教育全面实现现代化对加强学院自身教学与科研能力建设、提升培训者教学科研水平、科研素养与能力所提出的新要求。
2.建设首都人才强教培训高地任务的挑战
当今教师教育在各国普遍受到高度重视,同时政府和学习者也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不断提高面向全市的教育干部、教师的培训质量,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科学总结办学经验,提炼和固化办学成果,将学院多年积淀的特色和经验发扬光大,为建设人才培训高地,保证教师培训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强科研的支撑与引领。
3.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目前学院的教师队伍发展面临新老交替的局面,为落实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科研工作要服务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和建设科研骨干团队的平台,积极整合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科研资源,在延续学院传统优势科研项目和研究特色的同时,积极培养能胜任研训一体培训任务的新型师资。
4.学院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建设的挑战
长期以来,学院的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成绩,但是目前的科研层次和总体水平还不够高,科研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建设还不够健全;部门之间、教职工之间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投入还不平衡;科研的投入机制、管理制度、科研与培训的有机结合程度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训一体的培训机构建设模式和途径还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探讨和开发。
二、学院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科研工作是实现我院“建设首都人才强教培训高地”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人才强教”、“人才强院”的重要基础,必须予以切实加强。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研训一体的教师教育专门学院和首都人才强教培训高地的目标,在学院培训和各方面工作中始终坚持科研为先导、科研贯始终、科研促转化、科研强队伍、科研助发展的内涵式发展,完善科研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使科研工作真正有效地促进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成为建设首都人才强教培训高地的重要支柱和学院人才成长的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研为首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原则
学院的科研工作必须始终关注和围绕首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把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作为重点,认真研究和解决首都教育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上级领导机关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献计献策;为广大一线校长、教师排忧解难、答疑解惑,促进基础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首都校长、教师队伍。
2.坚持科研为学院科学发展服务的原则
学院的科研工作必须为实现学院建设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融通的专业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干部、教师培训基地和党建研究中心的定位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通过加强科研,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院党建工作、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等,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学院建设成研训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专门学院。
3.坚持科研为学院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原则
学院的科研工作必须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院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搭建教师从事科研的平台,建设专注科研的教师团队;要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在工作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工作;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氛围,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力求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
4.坚持科研工作管理科学化的原则
学院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坚持明确目标、增加投入、整合资源、规范管理。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逐步推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使学院的科研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要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制定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学院的科研发展目标和任务。
5.坚持科研工作的“开放” 与“合作”原则
学院的科研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的思想,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区县和广大中小学、职业学校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研究。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关注教育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争取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要邀请包括学院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资深校长教师在内的校外专家指导参与引领学院的科研工作;要组织各级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骨干学习科研理论,了解科研前沿动态、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先进科研管理经验等。
三、学院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首都教育人才强教培训高地的目标,经过七年努力,建设与学院定位相适应的科研平台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资源整合、分工协作、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科研工作体系;形成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科研激励机制;结合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具有研训一体特色的、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学术影响,为建成研训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专门学院提供保障。
(二)主要任务
自2009年起的7年间,学院在科研方面要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完善科研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研究平台
学院要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学院统筹、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系和研究所承担研究任务的三级科研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教学系(研究所)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各教学业务部门的一把手是本部门科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学院通过做好科研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科研处通过组织科研能力培训、工作督导和业绩考核,发挥对全院科研工作的统筹管理职能,引导二级学院、教学系和研究所开展科研。
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中的引领、指导与评价作用。
二级学院要制订本部门科研规划与年度计划,建立学术小组,指导与组织本部门教学系(研究所、研究团队)开展学术研究。
各教学系要积极落实二级学院科研规划,组织教师围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培训工作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教师的专业能力。
加强专业研究所建设,发挥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团队的协调和引领作用。在研究本学科领域课题的基础上,研究所可以开展跨部门、跨学科研究,力争在解决重大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2.团队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院22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培养高素质的科研领军人物
通过培训、引导、激励、组织、扶植等方式建设若干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的科研团队,提高我院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引导其向教学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
造就一批能够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先进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研训一体能力,能够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科研基本方法,能独立承担并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研究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科研骨干队伍;努力在全院建设10支左右的创新型学术科研团队,培养50名左右的科研骨干教师。
充分发挥兼职教授的科研引领作用和区县与中小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密切同市、区(县)的各级培训和教科研部门的联系,倡导校际合作,联合其他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才以合作攻关、联合研究等方式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壮大学院科研力量。
3.结合学院信息化建设,建设学术信息和交流平台
结合学院信息化建设攻坚任务,建设学院学术信息平台;依托学院科研信息系统、定期编发科研简报,为全院教职工提供科研信息服务;按照年度和一定周期编撰《北京教育学院科研成果汇编》、优秀科研成果集并建设科研成果网上检索系统。
搭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面向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包括组织科研考察,主办和参加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进行科研讲座,举办科研方法与能力的培训;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优先
4.提高科研层次和水平,建设研训一体的科研项目与课程体系
在全院普遍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明确科研方向,组织重点课题攻关。学院每年围绕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我院的中心工作,确定50项左右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科研课题为院级立项课题;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的支持;发挥学院的传统科研项目优势,培育近年提出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新增长点,重点支持教师培训研究、校长培训研究、学校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等科研项目,努力推动研训一体的科研项目和课程体系;重点支持结合学院中心工作进行研究的集体项目与团队项目。
鼓励教职工承担高层次科研课题研究,积极组织力量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力争每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处社科面上项目、北京市教委委托课题及各种横向课题方面都有立项申请获得批准;争取在本规划实施的时限内,有15项以上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立项,20项以上科研课题获得北京市教委社科面上项目、市教委委托项目的立项。
学院同时鼓励教师申报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横向科研课题,对符合学院资助规定的,将给予适当资助。
5.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学院通过修订与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使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坚持鼓励参与科研的导向,把教职工承担科研任务和取得科研成果情况作为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担任学科带头人、职务晋升、享受学术科研假的重要依据;协调学科研究和培训研究的关系,鼓励教职工在科研中寻找二者的结合点。
根据学院的财力,对高层次科研课题提供适度的经费支持。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逐步提高学院科研奖励标准,对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者给予重点奖励。定期表彰科研先进单位,探索并制定对职教技能类、文体艺术类及其他类别优秀成果的奖励办法。
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在推进学院研训一体的实践中有突出贡献者,按照学院规定,每5年给予半年的学术科研假,供其集中时间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6.加强科研工作的宣传,做好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学院力争每年实现如下目标:推出3项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30篇以上学术论文,出版10部以上学术著作,同时做好课题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
办好《北京教育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本院教师搭建研究成果发布平台,优先发表本院教师的学术论文。努力提高办刊质量,积极扩大发行,增强《学报》的影响力,争取早日跨入全国同行业核心刊物的行列。
进一步发挥《中小学管理》杂志的品牌作用,利用其核心期刊的地位和在全国中小学的影响,大力推出学院教职工的优秀科研成果,扩大学院在学校管理科研领域和干部培训领域的影响。
四、实现科研工作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体制
学院将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本规划的落实,努力实现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完成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学院党委和行政将科研工作纳入每年的重点工作并写入工作计划,专题研究、部署科研工作。建立科研工作年度例会制度。定期举行学术委员会会议,倡导二级学院组织和举办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
各部门要结合自身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部门教学科研、管理科研工作规划与落实措施。学院将科研工作列入对各部门领导班子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强科研处建设,发挥其对全院科研工作的统筹、规划与指导职能。
(二)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经费管理
学院将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研经费递增的长效机制。
学院每年下拨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用于支持二级学院和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根据规定为承担院内科研课题的教职工提供经费支持,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者提供适度的配套经费;支持教师参与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
科研经费在使用、审批与管理上要严格执行学院的财务制度和学院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确保专款专用。
(三)健全工作制度,规范科研管理
根据学院科研工作开展的需要,逐步完善学院科研管理制度。协调好科研处、二级学院和教学系、研究所的科研职能和工作关系;明确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做到优势互补、各负其责、相互补台、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
定期组织全院性的学术活动并鼓励二级学院开展学术活动,开展科研方法培训、科研信息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活动,提高教职工的科研素养与能力,营造学院的科研氛围。
(四)实行政策倾斜,培养科研人才
制定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重大课题招标、优秀科研成果奖励、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政策,激发与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系、研究所和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鼓励政策,发挥学科带头人在教学科研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大力培养学院的科研领军人物,重视科研骨干队伍的培养,支持科研团队的建设,重视科研后备队伍的培养,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经费支持、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对青年教师给予支持和鼓励,促进优秀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