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区校实践 首页 > 区校实践

构建居家学习空中课堂 信息技术助力学习生活

来源: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 时间:2020-12-24

金文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100195)
 
2020年寒假过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在线教学,以保障“停课不停学”。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海淀区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结合当时疫情具体情况,如何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用好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责任:信息技术助生活
2020年2月初,疫情显得很严重,恐慌情绪日益蔓延,很多人通过手机浏览各种自媒体消息,各式各样的谣言也在各种社交群中传播开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甄选网络信息,引导学生面对各种信息做到理性思考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学科教研组团队确定了第一课的主题内容,即“如何甄选网络信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课主题确定后,学科教研组20位老师就立即在微信群中展开集体讨论。在头脑风暴与思维碰撞中,主题课的内容框架逐渐搭起,提出既要关注网络安全,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借助信息技术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以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激发深度思考并实践“我能为抗击疫情做些什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确定单元主题为“信息技术助生活”,并包括“网络信息的获取与甄选”“网上学习与生活”“生活中的二维码”“分享我的健康生活”等四课内容。
(一)网络信息的获取与甄选
面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多数人的判断往往仅是基于网络,每天充斥在眼前的多是泛泛而谈却触及不到本质的文章、视频等信息。因此,与其被动接收信息,不如主动出击,打造高质量的信息内参,以帮助学生主动反思平时应主要通过哪些媒体获取信息,进而学会如何判断信息虚实并正确甄选信息。
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生活,从信息的特点、类型入手,提出“主要利用哪些途径获得所需要的资料”的问题,进而思考“网络上的资料是否全都可靠”的问题,通过反思现实生活中由网络引发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中是存在虚假信息的,有必要加以细心甄别。进一步,借助大量实例分析,为孩子们提供多种甄选信息的方法,包括使用信息技术工具、选取官方专业网站、进行多条信息对比分析、询问师长专家等。最后,提出“我的责任是什么”的问题, 引领学生切实认识到:我是社会的一份子,我有知识、有方法、有义务、有责任做出在信息社会应有的贡献。
(二)网上学习与生活
当今生活中网络设备和移动终端无处不在,但在小学生眼中大多用作娱乐工具使用,只有很少的学生将移动设备作为“学习工具”使用。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迫使在家躲避疫情的学生脱离传统的课堂学习,转而面向“互联网+”时代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未来学生获取知识、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本课通过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选择网上学习工具、选择网上学习资源、丰富的生活类APP介绍、时间管理小助手体现信息技术助推个性化学习、助力精彩生活。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引导学生将移动终端从娱乐工具向学习工具、生活助手等方面的扩充,提升学生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能力。未来不管他们在哪里、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多样化地、适当地进行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获取。
(三)生活中的二维码
网络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二维码,如何安全的使用二维码是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的内容。本课通过对二维码的介绍,让学生们了解了二维码的工作原理和功能,而且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设计出了自己的“专属二维码”。再通过案例分析二维码扫描后,有可能跳转到网页中,有可能暴露我们自己的个人信息、身份证号、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网银密码等,要注意二维码的使用安全。
(四)分享我的健康生活
这次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健康、生命的话题摆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选择“分享我的健康生活”作为第4课内容。本节课首先通过百度百科,了解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观看微视频、四格漫画、图文并茂的文章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哪些内容和具体的做法。最后通过填写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鼓励学生用身边熟悉的设备——手机中照相和录像的功能将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做法,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二、创意:玩转“宅” 生活
这两年,每到假期,朋友圈就出现“神兽出笼”的故事,但是今年,我们在网上看到更多的是家长们的崩溃。孩子们不能出门,如何在家玩得有创意,如何用信息技术帮助孩子们展现创意?另外,以往学校是不让学生带手机到学校的,很多移动端的应用无法实施。而宅在家中的特点,学生的信息化设备用的最多的是手机、PAD等移动端产品,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移动端呢。
因此,从落实海淀区教委提出的“突出活动性、注重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的角度,把第二单元定性为不仅仅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和生活,还要展现学生创意,丰富居家的战“疫”生活。该单元包括以下四课内容:我的图片秀场、我的视频日志、定格动画初体验、我用动画讲故事。
我们不能单纯教技术,更重要的是注重方法的引导,先规划后实施,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未来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现有所有软件可能都不适用,因此,要培养根据需要选择软件的意识,提升根据需要自主探究软件功能的能力
(一)我的图片秀场
    图片处理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拼图、动图(表情包)也随处可见,但是为什么要制作拼图、动图,学生可能没有深层次的考虑,通过问题链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拼图?拼图有哪些用处?如何规划制作一个拼图?我能用拼图做什么?帮助学生了解拼图的目的以及拼图的价值;同样,通过问题链:动图表达想法和观点的优势?动图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规划制作一个动图?动图有哪些妙用?挖掘技术背后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和第一单元最大的差异是,技术的使用是需要门槛的,学生年龄的差异,必然理解能力不同,制作水平不同。为了低年级学生能够很快上手,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软件选择上考虑倾向于操作简单的软件,但是不统一要求,学生可以用手机中现有软件,所以技术讲解上,强调通用方法,还有就是特别强调安全负责任地使用网络,传播自己的创意。
(二)我的视频日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Vlog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记录、分享生活的方式。一条经过精心编辑的视频日志,可以将个人思想很好的表达出来。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以创作流程为抓手,按照:选定主题、构思形式、准备素材、动手创作、预览微调、保存发布的流程一步步推进。最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体验了信息从生产创造到发布的全流程,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本课特别强调身处网络时代,信息的创造和传播,时刻都要坚守规则,并且保护好个人隐私。作品内容要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不发布谣言和涉密等违法信息。遵守网络道德,做一个品行高尚的网民。
(三)定格动画初体验
定格动画本身是一个拍摄作品的过程,最后把拍摄的照片连续播放形成动画。如何设计是关键,怎么用身边的文具、玩具、手工、水果蔬菜创作一个故事,怎么让不动的物品创造出特殊效果,如隔空剥桔子、用乐高积木来切换自来水;或赋予物体生命让角色讲故事;这些个创意都可以让定格动画变得好玩、有趣。大开脑洞就会有一个好的想法和创意产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明白定格动画的创作方法和创意。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方便下载软件,也可以用手机拍照,然后用手机中能把图片合成视频的软件完成编辑,比如美图秀秀。
(四)我用动画讲故事
本课鼓励学生通过仿写、续写、创编等方式确定自己要制作的动画故事,并通过绘制动画脚本的方式制定拍摄计划。通过动画《等明天》的故事启发学生通过,“从前…… ,总是……,因为……,所以……,最终……。”的句式创编自己的故事。以演示中要拍摄的动画为例,指导学生以“故事主旨、主要角色、故事梗概”的格式,明确形成自己的故事。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例细化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设置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再通过样例说明拍摄的前期准备。包括:角色准备、布景准备和拍摄器材准备。通过实例图片给出学生建议,可以选择:食品、玩具、文具等已获得的材料作为拍摄对象,因地制宜的进行拍摄。以一个学生制作布景的视频展示制作布景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有创意的食物布景图片,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
三、反思:总结与提升
(一)工具、软件的选择
居家学习的特点是学生的信息化设备用的最多的是手机、PAD等移动端产品,因此,课程的整体设计上突出移动端应用。制作软件适当放开,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可以下载专业软件也可以用手机中现有替代软件完成作品创作,更主要的突出方法和设计思路,未来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现有所有软件可能都不适用,所以要培养根据需要选择软件的意识,提升根据需要自主探究软件功能的能力。
(二)资源的提供
在资源方面,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丰富可视的资源,在官网上找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小动画、海报、视频资源、宣传画、童谣歌谣,让学生认识目前的疫情,学会防范,传递正能量。通过孩子的亲身体验,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提供大量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表达方式是无法替代的,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想法用数字化作品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自己实践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未来可在互动资源上进一步提升。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第一,信息意识。关注疫情,关注数字变化,关注新闻,关注社会(如何从网络获取信息,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健康理性的做法),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提升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第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灵活掌握多种学习的方式与途径,学生掌握了基本创作流程和方法之后,产生了很多主题创意需求。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的解决种种障碍最终完成作品,形成了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表达,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作作品的能力。
第三,信息社会责任。面对各种不确认的信息,要有甄选的意识,提高在信息社会的信息敏感度和社会适应性,不信谣、不传谣,能负责任地进行信息获取、甄别和发布(发布健康正确的信息),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版权意识。
 
 
(本文责编:陈卫亚)
*作者简介:金文,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