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区校实践 首页 > 区校实践

构建德育体系 提升育人能力

来源: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 时间:2021-09-30

(曾 泰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100088)
 
【内容提要】面对新时代全社会积极倡导“立德树人”的新形势,我们在“十三五”期间依托区域德育干部培训项目及深入开展的课题研究,整体构建了一体化学校德育体系。本文遵循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相关理论及丰富德育实践的基础上,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德育评价四个方面整体构建了学校德育整体框架体系,并提出了了“六六六”个性德育体系构建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操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还大大提升了德育干部和广大教师的育人能力。
【关键词】学校德育;共性德育体系;个性德育体系;德育育人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揭示了“培养什么人”的教育本质,揭示了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既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期对学校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十三五”期间,我们依托区域中小幼骨干德育干部专题研修项目,带领区域23名中小幼骨干德育干部,深入开展以“依托德育校长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行动研究”为名称的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德育评价四个核心要素整体构建了中小幼学校德育整体框架体系,即“OCIE”共性德育体系,创建了“六六六”个性德育体系构建法,丰富发展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还梳理、提出了支撑学校德育的十大理论、构建了19个个性德育体系、完善了“研训行一体”的教育干部培训模式、形成了20个区域中小幼学校德育实践基地。
我们认为学校德育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校德育体系是指以支撑学校德育及德育体系构建的政策、理论为基础,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德育评价四个核心要素为横向系统,以幼小中大学校德育为纵向系统,横纵交织、贯通衔接而形成的大中小幼学校德育有机整体。狭义上的学校德育体系,即一所学校的校本德育体系,也叫个性德育体系,是指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提升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等综合品质,在学校德育实践的基础之上,依据政策理论和学生成长规律,融合校内外各种德育要素,进而形成的个性化、可操作、动静结合的学校德育有机整体。
一、共性德育体系
所谓共性德育体系就是依据相关教育和德育的政策、理论,在学校个性德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提炼出符合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德育体系构建的普遍规律、对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育人体系。
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可以被看成一个大的课程。依据泰勒和施良方的课程理论,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德育评价等四个核心要素,只是需要重新构建学校德育目标系统、德育内容系统、德育实施系统和德育评价系统。我们将这四个核心要素构成的体系称为“OCIE”德育体系(图1),“OCIE”德育体系就是共性德育体系。OCIE是由英语单词objective (目标)、content(内容)、implementation(实施)、evaluation(评价)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
(一)学校德育目标系统                        
德育目标是在德育方面所应达到的总体要求和质量规格,“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德育目标决定着学校德育的具体要求、内容、方法和形式等,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定向、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
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 既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身成长的需要。正如詹万生教授所认为的:“德育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是根据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德”的方面的要求,遵循青少年和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德育目标要力求达到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成长自身需要的统一。”德育目标主要有五个特征和四个功能,五个特征是阶级性、阶段性、时代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特征,四个功能是导向、激励、聚合和调节功能。
按照德育目标的制定者来划分,可将德育目标分为五个层级,即国家德育目标、区域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年级德育目标和班级德育目标,构成德育目标系统。区域德育目标,包括省市德育目标、区县德育目标、教育集团德育目标等;国家德育目标、区域德育目标一般会包含德育总目标和大中小幼学生分段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是指大中小幼具体一所学校的德育目标。从高层级至低层级,德育目标往往越来越细致具体;低层级德育目标要与高层级德育目标,即具体目标与总目标要保持协调一致性,所有德育目标要与国家德育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幼儿园的德育目标是融于整体教育目标之中的。比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探究能力;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在学校德育目标系统的整体构建上应突出体现一致性和层次性。
    (二)学校德育内容系统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所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受教育者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德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所有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德育内容系统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育一体”的学校教育构成。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和信念的教育,主要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等;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即对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的教育。主要包括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法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教育、遵规守纪教育、安全教育等;心理教育是对学生心理施以积极影响的教育,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等。在学校德育内容系统整体构建上应突出体现递进性和完整性。
(三)学校德育实施系统
德育实施是将德育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将德育内容由务虚向务实转化的桥梁与纽带,是达到预期德育目标的手段与途径。由于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是课程体系中最复杂、最难以控制的要素,它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可能完全事先预定,许多问题会在实施中才能出现并在实施中得以解决,因此,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应构建实用化、灵活性的德育实施系统。学校德育实施系统主要包括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方法和德育形态四个方面。总体而言,在学校德育实施系统的构建上应突出体现实践性和体验性。
1.学校德育途径系统
德育途径是实施德育的渠道。学校德育途径系统主要包括课堂德育、活动德育、文化德育及协同德育。课堂德育是指学校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德育,包含德育课程(国家德育课程)、学科德育(学科教学及学科知识中实施德育);活动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实施的德育,主要包含仪式庆典、节日讲堂、“五育”活动(即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教育活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党团学生会活动等;文化德育是指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学校文化、德育文化、教学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等;文化又主要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要素”)中实施的德育;协同德育是指在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系与作用中实施的德育,包括家庭与学校协同德育、家庭与社会协同德育、学校与社会协同德育。在学校德育途径系统的整体构建上应突出体现充足性和协调性。
2.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德育管理是教育系统中管理者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以求最佳达成学校德育目标的动态过程。学校德育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德育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德育制度、队伍建设(含课题研究和教师培训等)、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导师制、常规管理(即以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管理)、督考检测等。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的整体构建上应突出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
3.学校德育方法系统
德育方法是指德育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我国所依据的德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所以作为指导一切思想行为的准则,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刘昂老师依据结构层次将学校德育方法系统分为德育哲学方法、德育原则方法、德育具体方法三个层次。德育哲学方法是用来指导整个德育活动和德育工作的方法;德育原则方法是“一定的德育理论体系的集中、概括和规定化”;德育具体方法又依据德育的不同过程分为德育认识方法、德育实施方法、德育调节评估方法和德育研究提高方法四类。我们认为,德育认识方法又包括说服教育法(如谈话交流法、报告演讲法、讨论辩论法等)、德育叙事法、自我教育法等;德育实施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感陶冶法、品德修养法、影视音像法、实际锻炼法、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角色扮演法、德美汇积法、拓展训练法等;德育调节评估方法包括榜样示范法、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批评处分法等。艺术是方法的最高境界,“当德育方法运用得相当熟练, 达到恰如其分, 游刃有余的程度, 可供欣赏时才能称之为艺术。”在德育实施中应灵活运用德育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德育的实效性。在学校德育方法系统的整体构建上应突出体现综合性和适切性。
4.学校德育形态系统
德育形态是指德育活动的外在形式。学校德育形态系统包括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种形态。显性德育是德育意图外显的德育形式,包括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直接德育是以直接培养和提升学生德育品质为目的的德育形式,主要包括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宣传等;间接德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德育品质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学科教学、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劳动教育、校园生活等;隐性德育是德育意图隐含的德育形式,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风气氛围、后勤服务等。在学校德育形态系统的整体构建上应突出体现多样性和兼顾性。
(四)学校德育评价系统
德育评价是指依据国家对于学校德育的要求,运用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对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的价值考查与判断。学校德育评价是德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对德育目标实现程度、德育内容合理程度、德育实施有效程度的检测与监控。由于学校德育评价对学校德育起着导向、诊断、鉴定、育人的作用,因此应以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去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才能使德育体系更加规范合理,使德育工作更富有实效。进行德育评价的前提是尊重规律,既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尊重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学校德育评价系统应遵循六个原则,即导向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管理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可操作和趣味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德育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评分、评级和评语;德育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观察法、情景设置法、问卷调查法、资料查阅法、访谈法、听取汇报法、自我陈述法、考核测量法、督导检查法等。
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强调要关注教育过程、丰富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教育实效。由此可见,学校德育评价应重在评价德育的全过程。按照本研究所提出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德育评价四个核心要素来划分,学校德育评价系统包括德育目标的评价、德育内容的评价、德育实施的评价和德育评价的评价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属一级指标,往下逐级深入则可设定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甚至四级指标(具体标准 )等。在学校德育评价系统的整体构建上应突出体现发展性和激励性。
“OCIE”德育体系是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和德育评价四个子系统构成;四个子系统及子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的有机统一整体;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和德育评价等核心要素首尾衔接、环环相扣;“四要素”整体又静动结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呈现了学校德育的全部过程。
二、个性德育体系构建法
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如何去构建学校的个性德育体系?我们在众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了个性德育体系构建法,即“六六六”体系构建法。“六六六”体系构建法是指学校德育模式可归纳为六类,构建个性德育体系的策略为“六个基本步骤、六种基本形式”。
学校德育模式可归纳为六类,即主体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正向德育模式和发展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包括“三自”德育模式、自主性德育模式、自我教育德育模式、魅力德育模式等;活动德育模式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模式,包括生活德育模式、行知德育模式、“会玩”育人模式、体验德育模式等;情感德育模式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包括积极德育模式、“以爱育爱”德育模式、幸福德育模式、钻石德育模式、融和德育模式、自悦德育模式、激励德育模式、体谅德育模式等;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以德育中注重“寻找美、发现美、培育美”的德育模式,包括欣赏型德育模式、安美育人模式、和美德育模式、精美德育模式等;正向德育模式是以正向引导为主的德育模式,包括蒙正育人模式、进步德育模式、“筑真”德育模式、尚洁育人模式、尚德育模式等;发展德育模式是以认知发展为主的德育模式,如生命德育模式、生态德育模式等。
学校个性德育体系构建的策略是“六个基本步骤、六种基本形式”。六个基本步骤包括明确目标、建立品牌、寻找依据、提炼整合、系统建模和完善发展。具体是指要立足校情、明确目标;传承借鉴、建立特色;挖掘理论、寻找依据;提炼素材、整合创新;围绕核心、系统建模;实践完善、深入发展。六种基本形式包括课程/文化要素式(即以“课程四要素”或“文化四要素”为核心要素去系统构建)、有机生命式(即依托生命体去构建)、组成结构式、相互关系式、层次展开式和混合构建式。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校德育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理念具体落实的过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学校德育干部重要的本质属性,也是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德育骨干教师,把握德育的规律,有效掌握德育育人的策略等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立德树人”倍受人们关注的今天,我们要以开放、广阔、系统的思维和战略的思考去看待大中小幼德育的有效衔接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对于德育来说,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德育实践,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应不忘初心、统筹规划,既要继续细化重点难点问题,如德育评价、学科寓德于教等问题,又要让德育体系中的每一要素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不断完善发展,让每一个要素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效,才能不断促进每一名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时忠,黄恒忠.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论纲[J].中小学德育.理论前沿,2013年第10期.
[2]朱家存.德育目标探析[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3]范加珍.中国与丹麦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第31卷第12期,总第226期.2018年6月(下).
[4]倪邦文.论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特稿第37卷(总第199期).2018年第6期.
[5]刘昂.浅谈现代德育方法体系的建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5期(总第105期).2003年9月.
[6]詹万生.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J].教育周刊,光明日报,2008 年11 月12 日,第 011 版.
[7]魏晓蓉.中美高校德育方法比较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年5月31日.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九五” 规划重点课题成果选登, 2001,第10期.
[10]朱洪秋.中小学德育管理操作实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7月,第1版.
[11]王懂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J].中国领导科学,2018年第4期·双月刊.
[12]徐彬.新时代怎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J].中国国门时报,2018 年8 月22 日,第 003 版·理论之声.
[13]杨彧.适应新时代要求 提高干部专业化水平[J].求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11月.
[14]王一凡.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理论前沿探讨,2013年第10期。
[15]程哲.德育要素整合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5月.
[16]檀传宝.德育实践的三大形态及其教育意蕴[J].中小学德育,理论前沿,2014年第10期.
[17]孙喜亭.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341.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