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朝辉,刘影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 102629)
摘要:基于学校当前的发展特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精准定位,以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有效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为重点。学校确立了“依托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来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这一路径上,实现学校从规范化建设到内涵式发展。通过多种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提升,助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立足校本 精准定位 顶层设计 统筹落实
一、聚集教师专业化 明确教师培训工作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一书中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
[1]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 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 》认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2]陈琴、 庞丽娟、 许晓晖(2002)认为,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逐步获得教育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这样一个专业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两个意思:首先指的是每个教师通过任职前的培养, 让准教师逐渐成长为拥有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有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态度的教师, 其次也指教师这个职业从非专业职业向专业职业进步的过程。
[3]校本研修历来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入职后,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借助外力与内力的综合作用促进其专业成长的过程。这种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体,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互动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专著、专业知识等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学校开展校本研修,首先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基于学校发展需求来定位。同时,开展校本研修,也要立足于教师发展特点与规律来设计,通过把握这两个关键点,才能使校本研修切合发展的需求,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增强内力,从而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立足学校发展特点 基于现状精准分析施策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2014年9月建校,2015年新增融汇校区。学校经历了从一个校区发展到两个校区,从10名教职员工发展到如今的93名,从48名孩子发展到如今1312名。一路走来,可以说“成长”是我们这所学校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前,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35——45岁教师共8人,5年以内新教师56人,占教师人数的76.7%,教师中研究生学历13人,占教师总数24%,师范类教师23人,占比 42.6%;5年以内师范类教师仅10人,占比教师18.5%,24名教师所教非所学,占比44.4 %,所教学科与所学学科对应的这些教师基本都是体音美英专业类教师,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专业化欠缺,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师队伍呈现着明显的师范性不强、缺少必备的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不均衡的现状。
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过程之中, 充分关照教师的专业基础, 正视教师专业基础存在的个体差异, 为教师提供更为适合的专业学习、 培训机会。在具体设计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测评手段,通过访谈、调研以及课堂、课外观察等方式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对教师专业特点进行合理分类, 以便为不同群体教师以不同的培训学习机会,让更多教师都能够获得最为需要的学习和锻炼。同时基于教师对专业化成长认知呈现的差异性,学校展开针对性教育和引导, 帮助教师顺利建立专业成长意识,建立专业成长档案,促进教师自我规划,引导教师珍视每一次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机会, 在主动学习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基于学校当前的发展特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在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经过数据分析,明确了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通过落实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之中,将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进行细化,达到分阶段,分层次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有效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学校确立了“依托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来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落实在“聚焦课例研修,夯实校本教研实效”这一路径上,这也是决定学校从规范化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注重学校顶层设计 把握教师培训工作统筹落实 (一)构建研修共同体 基于教师整体提升“所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是指以教师(或其他助学者)自愿为前提的, 以共同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 以“分享、 合作” 为核心, 由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研究精神的教师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团体。“在共同学习的氛围中, 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提高、 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同时对处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之间也有一种激励的作用, 从而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和群体专业化的实现。
[4]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认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和模式。
[5]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相互协作、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
[6]为了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以及良好效果。改变以往传统的教研方式,零散缺乏规划,或者只是有计划,却不能按照计划实施的纸上教研。我校通过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开展计划性强、利于实施的全学科主题式教研活动。开学初,学校教导处统筹课程安排,将每周的周二定位语文教研日、周三为数学教研日、周四为英语教研日,周五为科任教研日。每个学科研修频次不同,采取单双周、月度等不同频次,便于协调开展。固定时间解决了很多老师教研与工作的矛盾,使得老师们能够安心教研。同时也利于老师形成研究的习惯,定期交流问题,随时分享经验,我们的老师早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教研习惯。同时成立学科核心研修团队,人员包括学科骨干、经验型教师、新教师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均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深入教研之中。北京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卜朝辉校长,大兴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李伟副校长,大兴区数学学科带头人郭然主任,大兴区语文区级骨干教师刘影主任,这些领导干部深入学科教学,分别进行引领师范,带领学科校级骨干教师、新手教师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样,构建了结构合理、执行力强的教研梯队。每个学科研修团队基于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教研计划。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即包含学科通识包括课标、教法等系统的培训,也包括学科特色的指导以及研究;每学期的课标研读均为常态,教师人手一份新课标,每次教研时候,老师们都是课标在手,由此把握学科教学方向。计划中,既注重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也为新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与机会;每学期的成长“1+1”就是我校学科教研的规定动作。即:“骨干教师引领课,引领方向+新教师展示课,实践历练。”同时,在学科团队研修活动中,重点聚焦于常态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新教师的课堂上。通过说教材、同课异构、教材解读交流、集体备课、研究课磨课等不同内容,来研究真问题,形成了校本教研的常态化,这样的校本研修方式自建校以来,我们坚持了6年,深受老师们的喜欢,我想根本原因还是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背景支持与研究氛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二)“私人定制”式跟进指导 基于教师成长需求学校作为北京教育学院的附属学校,有着区别其它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教育学院强大的学术背景,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起点与发展路径都是存在差异的,更需要一种基于教师成长的“私人定制式”的跟进指导来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按照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我校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私人定制式”指导。针对新教师采取了课前说教材——备课理思路——指导备课——调整后上课——反思改进——再上课的过程,这样能够促进新教师快速找到自身的成长点。经验型教师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在课堂明确怎么做,更要追问为什么?由此开展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思考课堂,向骨干教师行列迈进。骨干教师则注重引领发挥作用,促其成为研究型教师。
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均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课标的解读,教材的研读,课例的研修,反思的撰写等主题,成为教师日常教研有效地助推剂,逐步促进了新教师能先把课讲对,再把课上好,直到会上课。在理论层面,大部分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教学的本质,课标的精神主旨等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实践层面,我们依托学科教研专家(涵盖区级教研专家)定期走进学校,为我们的课堂把脉,助推教师课堂实践能力的提升。每学期,每位教师均有被指导的机会,这样的“私人定制式”跟进指导,尊重教师自身成长需求,为每位老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促进了我校教师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伙伴研修式”互促 关注不同层次教师发展 我校注重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同时为各级骨干教师搭建平台,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够有所发展,营造每个教师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校本研修氛围,完善“骨干型教师——经验型教师——新手教师”的梯队结构。通过“教师成长手册”的使用与整理,引领各层次教师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并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倡导自我增值评价,引领教师纵向对比,扎实成长。因此,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老师们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伙伴”每次研课、磨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我校“伙伴式”校本研修的理念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成就。这样互促成长的发展态势将是今后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也有一个新的思考,就是在伙伴研修的基础上,构建“学习研究共同体”以此促进教师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研修模式。
(四)以赛代培式研修 夯实教师基本素养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存在着很多优势,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可塑性强。因此,建校至今,我们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塑师德,强师能,将提升教师基本素养作为首要核心工作来抓。连续进行了四届启航杯教师综合素养大赛(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为时一个学期),随着市、区级教师培训计划灵活调整内容,注重教师基本素养的培训提升。三笔字作为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我们聘请专业书法教师培训,周周练习,定期展示、全员评价的举措来逐步夯实基本功。基于教师朗诵能力我们聘请了传媒大学的专业教授走进学校,亲自示范,讲授朗读发音及技巧,并利用“每周会议的朗读者”环节以及朗诵大赛的形式来进行展示。以及教师的板书设计大赛,中华古诗词大赛、说教材大赛等,紧扣市区级工作要求,落实在校本研修活动中,依托多样的形式,来夯实或者说弥补教师师范性不强,专业学科能力不高的现状。以此,夯实教师基本功,促进专业能力提升。这样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教师纵向的自我发展和提升。
(五)项目研究式引领 基于科研素质提升基于北京教育学院2016协同创新学校计划,我校在2015、2016年开展了北京教育学院崔英梅博士主持的《基于课堂观察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培训、实践以及走进市区名校观摩学习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2017学年,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COP培训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观察,科学分析数据,为老师提供教学建议)参训的教师除了参加每周的线上学习外,还到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等地进行实地学习, 2017年11月,cop项目专家团队莅临我校进行现场培训,并结合我校的现场课呈现了课堂观察技术和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有机结合、交相辉映所呈现出来的魅力208年起,我校全体音乐教师参与的《戏曲音乐文化教学理念拓展与教法提升》项目也为老师们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北京市特级教师任弘老师、北京教育学院浦洁老师、张红阳老师定期走进我校引领教师开展课堂研究。
这些研修项目的开展,同时也成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抓手,并且有机地将新任教师培训策略、教师自主学习与成长研究等内容融合其中,从而构建了项目引领下的教师研修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与各级专家近距离接触过程中,让我校青年教师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在学科研修的基础上科研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六)教科研一体化实施 追求教研的深度发展教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科研实践活动,这是促使师由 “经验型” 向 “科研型” 转变的重要举措。新课程导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对教师执教形式成重要冲击,教师身份需要从课堂主宰者向课堂参与、 组织者、 服务者转变, 这无疑为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通过有效指导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更多研究课题, 撰写更多专业文,积累丰富教学经验,为其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将科研的意识和方法植入教研之中,实现教科研一体化,从而促进教师们能够基于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就应该立足于教学中的常态之中,同时很多共性问题经过梳理、调研、论证则可以上升为研究课题。基于此,我校鼓励学科教研之中,聚焦问题开展研修活动,以此促进学科教师在教研中突出问题的思考,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当前,英语学科的教研紧密结合区级课题《提高小学英语新手教师活动设计能力的课例研究》来开展教研活动。语文学科聚焦于教师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语文学科素养提升青年教师研读教材能力研究》这一区级课题进行研究。这样的课题研究是聚焦于教师存在的问题而开展,并且立足于课例研修,落实于课堂,引领教师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研究意识,提升实践能力,提升反思意识。我校其他学科也都将教学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按照微课题的方式开展相应的研究。在这样的教科研一体化的研修氛围中,我校的所有学科在教研的道路上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和突破,由此,为每位教师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科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美术 |
体育 |
音乐 |
研修 次数 |
10 |
10 |
6 |
4 |
8 |
6 |
研修 主题 |
基于研读教材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
在数学常态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研究 |
提高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活动设计能力的课例研究 |
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
落实课标理念,发展学生专项能力 |
戏曲音乐文化教学理念拓展与教法提升 |
教研 组长 |
徐艳花 国展菲 |
郭 然 贾梦杰 |
曹宁亚 |
白 雪 |
孙玉娟 |
王禹萍 |
负责 干部 |
刘 影 |
卜朝辉 |
田 娟 |
刘 影 |
李 伟 |
田 娟 |
四、聚焦教师全面成长 追求特色校本研修文化正是由于我校开展的卓有实效的研修活动,将课堂教学作为落脚点,聚焦课例研修,为教师群体和个体带来了不同的变化。李伟、郭然、曹宁亚、赵佳、刘英等老师分别赴全国各地进行现场课展示及讲座,高鑫辰、白雪等50人次近三年分别进行了区级及协作区现场课展示,区级新星杯比赛中,我校15名教师参加两届,一等奖11人,二等奖4人;卓越杯教学风采展示中,参加两届,3人均获一等奖。北京市启航杯比赛参加了三届,杨锐、杲迪获得一等奖,杜志琪、董昊、王子璇、王天然荣获二等奖,辛悦获得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刘影、孙玉娟等教师的500余篇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级、市区级一、二、三等奖。国家级、市区级优秀课例获奖200余节。积跬步,方行至千里。在所有教师的齐心努力下,我校被评为大兴区新星杯、智慧杯教师教学专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大兴区教育教学一等奖。
我校依据“一个学校 一个时代”的办学理念,扎实开展工作。在质量上追求卓越,在管理上注重规范,在活动中显现实效。用务本求新的理念不断前行,用科学管理的态度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依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均衡、快速发展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学校校本教研文化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立足学校实际,立足科学研究,立足教师发展需求才会令研修更具意义与实效。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凝聚教学管理智慧与团队的力量。回顾发展之路,我校的校本教研展现了“缩短教师成长周期”的“加工力。”让每位起点不同的教师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建设工程。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要继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强化教师教学实践、鼓励教师教学科研、帮助教师完善反思,在不断创新实践中形塑教师专业技能。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势必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今后,我校将会继续在校本研修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扎实开展基于自主成长的教师研修,加强实施中的总结与反思,不断改进与提升,研修中始终聚焦过程、聚焦深度、聚焦成果,从而逐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邓金. 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 学苑出版社,1989.
[3]陈琴, 庞丽娟, 许晓晖.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4]刘耀明, 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北京教育 (普教版),2003(10).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M ] .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李更生,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 J] .教育发展研究,201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