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7大项目 助力首都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现代教育报)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时间:2021-11-03

2021年11月2日  现代教育报  第B3版

       为了推进首都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受房山区教委委托,2017年底,北京教育学院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北沟乡村教育联盟项目,服务坨里中学、良乡五中、四零一学校等3所中学及史家营中心小学、大安山中心小学、霞云岭中心小学、佛子庄中心小学和南窖中心小学等5所小学。经过四年的项目实施,北沟乡村教育联盟项目已经按照既定的项目方案完成了既定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效。
协同创新 探索乡村教育发展之路

       北沟乡村教育联盟项目旨在通过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攻关和协同创新来探索并创建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模式,打造美丽乡村教育联盟品牌。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核心工作领域的变革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学校的整校改进,形成四个要点:一是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的办学格局;二是整体提升各个联盟学校的办学质量;三是形成北沟乡村教育发展新路径,服务房山区,辐射北京市;四是探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区域教育整体改进与整校推进的内涵式发展新模式。
系统谋划 整体构建项目群

       该项目由7个大项目共计24个子项目构成一个系统的项目群。“美丽乡村研究系列项目”聚焦乡村教育品牌建设研究与推广,以深入研究破解北京乡村教育发展的“密码”;“一校一品项”目致力于8所学校的整校改进,以明确和打造学校特色作为整校改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立德工程”聚焦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师德建设,着力强化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的综合能力;“北沟地区特色课程群建设项目”立足房山北沟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的真实现状和特色资源,研究和打造乡村教育特色课程群;“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改进项目”充分发挥北京教育学院国际培训的优质资源,努力拓展乡村学校的国际视野,并借助国际资源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亮蓝工程”涵盖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历史、美术等各个学科,着力提升8所学校各个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青苗工程”聚焦学生的科技素养和艺术素养,完善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项目立足北沟乡村学校的现实情况,以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学校的改进之路,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强调“学术研究先行一步、实践探索紧随其后”,基于美丽乡村研究的理性认知实现乡村学校改进的有效推进;强调既要保持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的乡土本色,又要拓展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的国际视野,实现乡村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优化管理 整合三方力量共同发力

       为了确保项目的有序有效运行,强调和强化基于深入研究的项目实施,北京教育学院积极探索项目管理模式。在项目管理上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精细过程管理,明确管理各方岗位职责、履职要求和管理标准与工作流程,保障所有活动有记录、所有环节可追溯、所有成果可评价;二是强化总结提升,每学期、每学年定期组织项目实施交流与总结研讨会,总结和分享经验,讨论和解决问题,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实施。

       在项目实施中,项目组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北沟乡村教育联盟学校整体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有机整合,二是学校各项工作有效推进与管理干部、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有机整合,三是北京教育学院的学术研究、培训支持与联盟学校的积极实践有机整合。

助力变革 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经过四年的项目实施,北沟乡村教育联盟项目已经按照既定的项目方案完成了既定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效。这种成效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品质提升和区域教育生态优化等三个层面。

       从教师层面看,项目的实施显著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们普遍认为参与项目的收获非常大,最突出是“开阔了教育视野”“学习了前沿理论”“提升了教学能力”和“丰富了教学经验”。从学校层面看,项目以明确和打造学校特色作为整校改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8所联盟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呈现了“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良好态势。从区域层面看,8所联盟学校的发展对房山区其他乡村学校也产生了切实的影响和有效的引领,激发了办学活力,初步建构了首都乡村教育区域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了首都乡村教育锐意变革创新、品质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 文/李雯(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

       附件:
现代教育报房山北沟项目20211102.pdf
75b121e95a9c4be23b5795febd454293.pdf (567.99 KB)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