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北京教育学院教师专业素养,5月28日,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科研处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尹弘飚教授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人才研究院教育人才研究中心教师、科研处处长助理刘胡权老师主持该活动,学院30余位教师参加学术交流。
尹弘飚教授以《理论驱动量化研究设计》为题,从自己的研究经历、发表经历、论文评审等方面介绍了教育研究设计的相关议题,包括理论性的教育实证研究、数据驱动的教育研究,以及SSCI教育论文的发表。
从美国政策和研究指向的实证研究趋势出发,尹教授首先以“情绪劳动”的研究议题为例,介绍了教师情绪研究的过程和经验。基于“中国教师情绪法则”的研究历程,尹教授总结了发表质性研究成果时需重点考虑的三个方面:第一,运用本土概念,即使用教师的语言进行阐述,例如,教师提到的“操心”,其实背后包含教师的心力、情感;第二,情理交融,将教师的情绪情感、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交织在一起,例如,高度理性化的教师;第三,专业至上,让个人情绪服从专业伦理。
随后,尹教授让参与者点评一篇匿名文章,让大家在具体的实践与练习中,学会如何评价一项好的研究。结合匿名文章存在的问题,尹教授进一步指出,可从五个方面评价文章与研究:第一,选题是否有价值;第二,研究的核心概念的关系是否有意义;第三,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第四,研究的抽样标准是否与研究主题相关;第五,是否澄清研究情境。
尹教授进而以量化研究为例,就论文发表提出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第一,通过抽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才能对其他情境有价值。第二,对于特定的研究对象,要超越一种群体,考虑对其他群体的启示。在论文的讨论部分,形成概念化的内容。第三,在研究结果中呈现相关关系、因果关系、正负、强弱的关系时,要说明这些关系在什么情况下成立,并解释这些关系有什么启示。第四,在特定情境中的研究,要剥离这个情境,思考导致呈现出研究现象的本质。
尹教授最后总结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研究过程,从回顾、反复搜寻、再概念化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总结了研究的步骤。首先,需要考虑选择适切理论,且理论应该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匹配、有弹性,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次,尊重已有理论和研究的术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调整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研究概念,通过特定的情境找到研究的理论贡献。学院教师还就建构理论、混合研究设计、文化情境对理论的回应、质性研究结果呈现等问题与尹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各自承担的研究与尹教授进行了交流。
尹弘飚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教授、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教师情绪、课程改革、学习环境与高校教学等方面。除此次与学院教师就量化研究进行交流之外,尹教授还作为“学习与思维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为该中心学员讲授了《个体差异与调适教学》,为学院校长班的部分学员讲授了《课程与教学领导》,并就教师改变、教师专业学习社群、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为学校提供的专业支持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拓展了学院教师和学员的国际视野。
(人才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科研处供稿/陈卫亚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