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 时间:2019-11-16
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于2019年11月12日-13日召开,为共享新技术新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进一步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此届学术年会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为主题。来自北京市各区县信息化教学的先行教师们及信科学院全体教职工针对信息技术如何支持精准教研,信息技术助力教师培训的典型应用,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堂的实践探索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吴剑南老师首先分享了《基于听课本系统的精准网络教研》。听课本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一款集课堂记录、量化分析、协同评课、精准教研于一身的听课教学类应用。基于听课本系统的实质就是基于大数据管理,利用数据支撑课堂观察,利用数据支撑协同教研,利用数据支撑教研管理,精准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和专业能力。吴老师从精准教研的需求出发,转理念、传技术、讲应用,老师们不仅实践了听课本系统,更就实际应用中的功能需求与吴老师进行了深入研讨。
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信科学院在各级各类培训中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教师培训。于晓雅老师的《新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向老师们展示了感知智能的语音交互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常识推理技术、智能阅卷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如何驱动个性化教育教学,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杨建伟老师的《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的现状及实践初探》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协同创新项目为例,分析了教师参与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的意愿与现状,分享了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的有效实施途径。秦昆老师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与创新》明确了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创新的9大作用,分享了信息化教学新工具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创新。曲小毅老师《通识培训中采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师学习的思考》结合自身线上线下的培训实践分享了混合式培训的一些心得。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词热点层出不穷。陈婕老师首先就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报告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什么是人工智能,教师的信息素养又有哪些。接着黑岚老师通过《人工智能促进深度学习的价值省思与超越》的报告详细解读了人工智能如何促进个性化、高质量的深度学习,同时就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了省思。吕亚非老师的《从教育装备信息化,看教师何去何从》的报告介绍了丰富的信息化教育装备。郭君红老师通过《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给参会教师描绘了人工智能+教育带来的教育前景,更坚定了老师们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中教师创新要先行的理念。
有着一线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各类应用。课前:高效备课,以学定教;课中:移动授课,立体交互,课后:个性辅导,泛在学习。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中学的杨琳玲老师报告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助力国家课程校本化》;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杨舟老师分享了《信息技术在初中运动静止教学中的应用》;怀柔庙城学校的齐悦老师汇报了《可视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融合应用》;怀柔渤海学校的杨晓丽老师报告了《技术支持的互动课堂》。报告老师的实际案例精彩分享,参会老师的交流研讨思想碰撞,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变革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日益深入,个性化学习和减负增效得到实现,与此同时,教师培养人的初心没有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始终如一。
富有创新的教学实践需要专业表达,形成科研论文才有利于经验的传播。为此,我们邀请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执行主编王春光教授讲解“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从编辑的视角为大家解读“好论文”的标准。王主编就论文的选题、视角和格式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解,并结合一份实际稿件征求大家的修改意见,加深了大家对内容选择、学术创新和论文规范等方面的理解。这样的讲座既对我们培训者提升论文写作水平有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指导学员完成高水平的研修成果。
本次会议作为二级学院的学术交流会议,教师们通过学习体验前沿的、先进的教育技术,拓宽了视野;通过和执行主编王春光教授就科研论文的撰写的互动和交流,为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奠定了基础。主题发言阶段,骨干教师就自己培训成果和研究领域的梳理和总结,进一步促进了二级学院的教科研的发展。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