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11-13
11月12日,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基于学习科学的高质量教学学术研讨会暨课堂展示交流活动”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天通苑北校区举行。围绕“提升思维品质 推动课堂变革”活动主题,来自昌平、海淀等六个区14所学校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课现场展示,与10余位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研员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学习科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路径,呈现高质量课堂的多元形态,吸引了全市300余位教师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十四五”学科创新平台“基于学习科学的高质量教学研究”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及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承办,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区提供支持,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课堂展示,推动教师运用学习科学理论,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活动中,与会教师在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多个场地同时观摩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舞蹈五个学科共25节展示课。展示课程设计紧扣“思维发展”与“课堂变革”主线,充分体现学习科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与创新。其中,语文课堂深度聚焦思维品质的培育,思辨性阅读成为亮点,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向昆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与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崔晓毅老师执教的《古人谈读书》,展示了“基于思辨性阅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数学课堂则呈现游戏化学习的丰富实践,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多位老师展示的系列“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课程”将课堂“玩中学、学中思”的育人理念变为课堂现实。英语课堂紧紧围绕审辩式思维培养展开,以单元任务为统领,巧构活动促思维进阶,助力核心素养落地,尽显教学创新思路。体育课堂强调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丽营第二小学李岩松老师执教的《脚内侧踢球》聚焦于“互赖思维养成”,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徐新月老师执教的《400~800米跑》致力于“学生耐久跑能力提升”。舞蹈课堂则成为创造性思维培育的美育沃土,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红莲分校、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以及北京亦庄实验中学等学校的老师们展示了“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舞蹈教学课程”。各会场课程展示后,来自北京教育学院、各区教研中心及知名中小学校的专家进行点评,为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专业支持。
“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科学理论对教学的强大指引作用。”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数学教师许靖芸在观摩课后表示,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授课教师巧妙地将复杂知识拆解为小模块,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演示,降低了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使新知识更易被接纳。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教师没有单向灌输知识,而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提升了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几堂课让我明白,合理运用学习科学理论能使数学课堂摆脱枯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高效有序。在未来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要继续深入学习这些理论,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更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案,助力学生在数学海洋中畅游,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与能力的全面提升。”许靖芸说。

在主题发言环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党总支书记刘建伟致欢迎辞。北京教育学院“基于学习科学的高质量教学研究”创新平台负责人、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副院长沈彩霞以“以学习科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为题,分享了研究成果。据介绍,“基于学习科学的高质量教学研究”创新平台关注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探讨学习机制。基于脑科学,团队提出“具身-建构-反思-评价”四位一体的通用教学模式,指向思维品质的提升,并通过13所基地校,致力于把学习科学的研究发现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作为此次活动承办校,于2023年加入北京教育学院“基于学习科学的高质量教学研究”学科创新平台,并开展了游戏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学校副校长陈军表示,学校组建了研修共同体,在游戏化的“化”上下功夫,开展了从打磨优化到范式提炼的一系列研究。为了确保游戏设计不仅仅停留于趣味性,团队首先进行了深化数学内涵的研究和实践。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从被动的“玩家”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创作者。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设计和创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校设计系列课程,将游戏化教学扩展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加强策略反思,引导完成游戏活动的学生进行深入反思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游戏中的策略和数学知识。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教学实验学校发现:游戏化学习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女生的学业效能感;与对照组相比,游戏化学习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好。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儒德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题为与会教师作专家报告,从心理学视角介绍了高级思维的内涵,提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岩和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林师作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指出学习科学是驱动课堂深刻变革的关键力量,未来需要持续深化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将理论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构建更加科学、更富活力的课堂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