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科技赋能课堂,以实践培育人才——第二届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教师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11-25

  来源:2025-11-25 中国教师报-今日头条

  本报讯(记者 钟原)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11月19日,由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来自北京市各区的200多名生物学教师代表现场参会。研讨会通过网络平台同步向全国进行直播,来自内蒙古、新疆、广东、山东、浙江等地的1.3万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以线上形式参与了本次交流研讨,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传播。

  与会者通过课例观摩、专家点评、实验体验、说课展示、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了实验教学的创新实施路径和策略。例如,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模式、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等,以及实验课程设计的模块化和跨学科融合,都是研讨会中讨论的热点。此外,实验评价体系的改革,如多元化评价方式和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的引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宓奇、北京教育学院纪委书记张润杰分别致辞。宓奇说:“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正以前瞻性视野布局科学教育新篇章。市教委明确提出打造‘横纵交织、学段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一批科学教育示范区、实验校,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资源,为学生搭建‘在真实情境中做真科研’的成长平台。”张润杰则提出,“教师要坚守育人初心,把实验教学作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奥秘、体会科学的力量,培养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探索之志”。两位发言人共同强调了实验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寄语全体参会者以研讨会为契机,通过实验教学落实学科育人目标,让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赋能。

  北京教育学院生物教研室主任徐扬博士带来《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实施》专题讲座,直击一线教师在实验表现性评价设计中的难点,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分享实验教学评价的创新思路,为现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指引。

  在初中课堂上,教师李慧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开设了《神奇的霉菌》课程,以毛豆腐为实验载体,借助显微观察,引导学生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多样性。

  教师李慧勇带领学生进行显微镜下霉菌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教师李超越开设的《尝试对昆虫进行分类》课程面向初一学生,通过观察昆虫触角、足、翅膀等形态特征,引导学生运用二歧分类法对昆虫标本进行分类。

  教师李超越引导学生观察昆虫触角、足、翅膀等形态特征

  在高中现场课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生物学科教研组长闫新霞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史中的实验,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基于证据得出结论,从而认识酶的来源、作用和化学本质;结合学生实验分析,得出“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相关结论。

  教师闫新霞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

  教师李朴采用课上班级的定性实验与课下兴趣小组的定量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探寻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寻找抑制苹果制品褐变的科学方法。

  教师蔡磊和雷杨以如何科学“设计菠菜‘保绿’方案”为情境,对接真实情境中的蔬菜保鲜问题,围绕“其他植物激素”展开教学。他们引导学生模拟嫁接实验,借助AI“激素调控模拟程序”构建激素作用网络,并通过AI平台对叶片绿色程度进行相对定量分析。该程序的便捷、高效、高通量特点,确保在常规教学课时内即可完成大量数据采集和分析。此外,线上同步有来自北京各区推荐的5节实验研究课,覆盖多个学生生活情境和科研前沿问题。

  观摩课现场,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谭永平,《生物学通报》编辑部主任包丽芹,中国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生物学院分中心主任王娜,北京教育学院胡玉华教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生物教研室主任柳忠烈,生物学教研员杭跃男等专家,分别对初、高中学段课例进行点评。专家们肯定了课例中“以生为本、探究为主”的教学理念,并就实验设计优化、学科素养落地等问题提出专业建议,为一线教师的实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实验楼二层展厅设置的18个现场体验实验和海报展示项目,集中呈现了北京市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成果,汇文中学带来的自制列文虎克式显微镜、自制光谱仪,一六六中学带来的自制分光光度计、AI食物链动态模拟仿真平台;西城区一六一中学教师王也设计的算法与“树莓派”融合的互动实验以及生物类群复习“推推乐”互动软件,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巧妙结合,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具;三帆中学教师赵瑶瑶引入的“草履虫趋性实验装置”,通过创新的实验方法和器材,如限制草履虫运动范围和探究草履虫对多种刺激物的反应,显著优化了微观生物的观察与探究流程,为课堂实验教学提供了实用且创新的方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芦晓苇的“平板+简易光度计”实验、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教师郑国华的“蚕丝扇制作”等现场实验,涵盖了模型制作、技术创新、生活实践等多维度内容,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思路,让参会者感受到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无限可能。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教师郑国华进行“丝源・蚕语”跨学科实践活动展示

  下午的说课展示环节,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的曹丽娜、北京一零一中怀柔校区严俭俭和王英逵、海淀区首师大附中李拓圯等15名教师,分别围绕《基于数智化赋能与耐盐大豆情境的单元教学》《针对不同 BMI 学生设计健康营养的一日食谱》《AI辅助的中生代蜚蠊化石复原工程》等主题进行说课展示。教师们从素养落实、教学目标、实验设计、教学过程、实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阐述,分享了在实验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点评嘉宾与现场教师围绕说课内容深入交流,就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AI赋能等问题展开探讨,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本次研讨会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搭建了实验教学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的平台,不仅展现了北京市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活力,更凝聚了“以实验促探究、以实践育精神”的育人共识。未来,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将持续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为提升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注入新动力。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76485713554752046/?app=news_article&category_new=__search__&module_name=Android_tt_others&share_did=MS4wLjACAAAAtjC324T4YKRM_QLxyrWJkgjXsofZngqYWvXlNBZuGb70h9KOQs1m012i7T43Jext&share_uid=MS4wLjABAAAA5UzGw4vZAmTnjvYfyTO6GLmuC0ndZVOUoJZyvaZw6po&timestamp=1764038434&tt_from=wechat&upstream_biz=Android_wechat&use_new_style=1&utm_campaign=client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source=&share_token=b2a216eb-aaa2-4ba3-8341-3ec55d22fd39&wxshare_count=2&source=m_redirect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